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古代礼仪栏目,提供与古代礼仪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古代礼仪之分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 古代礼仪 行测古代礼仪

  行测常识判断题做为行测常考题,了解行测常识知识点非常有必要,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古代礼仪之分”,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古代礼仪之分

  在行测考试中,常识判断部分横跨多类学科让考生们很难全面掌握,包括很多人文历史类知识点,今天跟着小编一起学习古代礼仪。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抱拳礼

  一种传统的见面礼仪,其实所谓礼仪在古代来说都是经过一些表示不会伤害对方的仪式发展而来的,例如:

  握手:之所以必须右手握,是用以表示“我右手里没有武器”以示好。

  抱拳、作揖、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

  在武术礼节中,有一个叫抱拳礼,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拳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也有一说为:左手五指并拢(代表五湖),右手握拳(代表四海),左手搭在右手上,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这就是抱拳礼的由来。没听说有什么所谓承让献丑之类的话。

  推荐阅读:

  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考点:中国古代著名的工匠

  2020公务员行测备考常识:物理知识

  

与古代礼仪相关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古代礼仪

公务员公共基础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

  古代常见礼仪有哪些呢?小编为大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古代礼仪,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在平时多积累文化历史知识!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常见的古代礼仪及其内容如下:

  膜拜

  行李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稽首

  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君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在一些家祭中也用此大礼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的活动

  虚左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婚管礼

  古代嘉礼之一。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之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中国传统理念

  一、中国传统理念介绍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伯仲叔季指兄弟长幼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的运行(运动)和循环生克变化所构成,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避讳指在中国古代社会,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避讳的种类包括国讳、家讳、内讳、圣讳、宪讳、个人讳等。

  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创立的哲学范畴。古人仰观、俯察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系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在古代,人们常称山的北面为阴,南面为阳;称河流的南侧为阴,北侧为阳。

  二、中国传统理念相关练习题

  汉代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所谓“五常”指的是(  )。

  A.仁、义、礼、智、信

  B.仁、义、礼、智、勇

  C.忠、孝、仁、爱、信

  D.知、礼、义、廉、耻

  答案:A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我国古代先...

与古代礼仪相关的公务员公共基础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大全

古代礼仪常识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生活百科频道编辑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常识大全,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m.liuxue86.com)查看。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大全【一】

  中国古代仪表仪态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中国古代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中国古代服饰礼仪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大全【二】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古代礼仪主要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礼节和仪式,即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

与古代礼仪相关的生活百科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

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古人极其重礼,以下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常识,欢迎阅读!

  古代重要场合的礼仪

  一、吉礼

  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

  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

  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

  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

  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

  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古代对年龄的描述方式

  襁褓——指不满周岁

  孩提——指2~3岁

  髫年——指女孩7岁

  龆年——指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黄口——指10岁以下

  金钗之年——指12岁(女)

  豆蔻年华——指13岁(女)

  舞勺之年——指13~15岁

  及笄之年——指15岁(女)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

  舞象之年——指15~20岁

  桃李年华——指20岁(女)

  弱冠——指20岁(男)

  花信年华——指24岁(女...

与古代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仪知识 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知识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下面就跟随出国留学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古代礼仪之美吧!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一、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

  “家”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用于自称的谦称。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

  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 对将军:麾下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

与古代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

礼仪 礼仪常识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文明礼仪常识之一--基本礼仪

  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三、服饰礼仪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

与古代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清代过年请安着衣礼仪

礼仪 礼仪常识

  清朝末年,虽然政权濒临灭亡,宫廷里却依然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1901年除夕临近,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内务府便传知各宫总管封印准备过年事宜,由内务府奏明太后,得旨按宫中旧例后,便传告各府第福晋、命妇、格格,及一、二品大员的女儿于腊月二十五进宫过年。

  福晋格格进宫过年

  这天上午8时,全体齐聚紫禁城苍震门前。总管太监李莲英穿上了蟒袍补褂,迎接在苍震门前。各府福晋都是一色大红绣花氅衣,粉红衬衣。格格们各个花枝招展,由李莲英引领至宁寿宫。太后升堂入座后,第一拨由格格朝见,向太后行礼毕,分别侍立太后左右。太后对她们说些吉祥话后,便一一询问年龄、学识,然后退去。第二拨由各府第福晋、命妇朝见,皇后、妃子及宫内当差的格格负责招待。太后说:“过新年,大家应当快快乐乐庆祝一番,可不要闲着。我朝家法严谨,女子应该懂得理家之道,首要会做针线活……今天就叫皇后、妃子、福晋、命妇各裁一件衣服,然后叫格格们每人缝一件,限两天交活。”有的福晋一听太后懿旨,吓得汗流浃背,因为她们知道自己闺女针线的本领,有的福晋则希望自己的闺女大显才能。太后叫李莲英传知准备好的衣料,随同针线笸箩,摆在案子上。

  那些不会做活的格格们,趁太后同福晋们去斗纸牌为乐时,偷偷把衣料交给会裁剪缝纫的姊妹,然后把人家缝好的衣服,摆在案子上装样子。也有不愿弄虚作假的,做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一天的功夫活做完了,有的在御花园玩耍,有的去看戏。两天之后,每人将自己所做的衣服交给皇后和贵妃验收,标写姓氏,陈列案上。太后走马看花似的巡视一番,由皇后、妃子评定,按等级发给赏赐。二十八、九两日,太后和年长的福晋继续斗纸牌或是观戏。其余众人,有摇摊的,有推牌九的,有拈升官图的,有掷八仙庆寿的,有掷围猎的,热闹非常,但也有不少人偷偷溜回府第中去了。

  大年三十请安礼节不断

  大年三十这天,太后起的比平时要早,皇后等也在黎明时分来到殿上,格格们天不亮就已梳洗打扮完毕。众人的服色与寻常不同,皇后、妃子、大公主以及福晋等都穿官服,头戴首饰,身穿衬衣,外罩红青长褂,宝石挂钮,耳戴坠子。格格们仍是大红氅衣,只是人人头上加戴做成“福、寿”二字的红绒缕。两把头上,各插大红穗子,垂至肩头。太后由寝室出来,升座后,由隆裕皇后率众人向太后请安。礼毕,太后命皇后率领福晋们制作佛前的供花;大公主率领格格等布置佛前供品,直到午膳才忙完。太后亲自写了二十张三尺见方的“福、寿”字。她说:“谁爱写字,照着我的字样书写吧,不要怕难看,越练越好,没有胆子不行。”说完,有的格格提起大笔,歪歪扭扭写起来。太后笑着说:“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众格格哈哈大笑起来,弄得提笔大胆写字的格格脸儿通红。下午5点钟,光绪皇上率领近支宗室、满蒙各王公及满汉二品大员,至宁寿宫给太后行辞岁礼。这种礼节,是满洲旧俗,先由礼部赞礼郎等在殿上唱满语赞礼歌。此时由皇上及各亲王在太后面前随歌声对舞,皇上和礼亲王一对,庆亲王和醇亲王一对,伦贝子与那王一对,共十余对。舞毕,皇上在前,诸王大臣在后,向太后行三叩礼。太后各赏荷包一双,然后皇上与诸大臣回乾清宫。

  皇上退后,皇后便率众人向太后行礼,由内务府女赞礼官唱导。最后是宫女、太监等叩头。太后命李莲英,每人赏银十两。太后退回寝室休息。此时,妃子又率领大公主、福晋、命妇等给隆裕皇后行礼。然后,福晋、命妇等,又向妃子行礼。其次,福晋、命妇再分长幼,互相行礼辞岁。格格们也向长辈请安辞岁。满洲礼节是这样的,凡...

与古代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抱腰礼

礼仪 礼仪常识

  抱腰礼是满族大礼,也称抱见礼。

  抱腰礼行礼时,行礼人右腿抢上一步,两手张开,左膝着地,双手抱住受礼者腰部,头轻轻顶于受礼者胸下,受礼者略弯腰,双手轻抚施礼人的头。

与古代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纳征

礼仪 礼仪常识

  纳征: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

  纳征,即男方向女方送聘礼,至于聘礼的多少取决与女方的贫富与身份。

  纳征: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晋书·志十一》:“太康八年,有司奏:婚礼纳征,大婚用玄纁束帛,加珪,马二驷。王侯玄纁束帛,加璧,乘马。大夫用玄纁束帛,加羊。”宋代所用礼物不再遵循周志,金银绫绢,各依等级而定。明代聘礼提倡节俭。《明史·志三十一》品官婚礼:“纳征如吉仪,加玄纁,束帛,函书,不用雁。”仪式因袭宋制:“宾致词曰:某官以伉俪之重,加惠某官,率循典礼。有不腆之币,敢请纳征。”主婚者曰:“某官贶kuàng某以重礼,某敢不拜受。”宾以函书授主婚者,主婚者亦答以函书。”至近代,无“纳征”之名,而有送礼之实,或并之于纳采,或更称纳币。1920年《英山县志》:“婚礼古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今止用纳采,纳币。”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

与古代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顿首

礼仪 礼仪常识

  顿首的意思是磕头;叩头下拜(常用于书信、名帖中的敬辞)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周礼·大祝》丘迟顿首。—— 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磕头。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2. 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谓整理头发。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如《左传》记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于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

  “与稽首略同为顿首。顿首者何?头顿地之。稽首,言其首舒迟至于地:顿首,言其首急遽至于地。稽顿之别,乃在下首迟速之分,此段玉裁之说也。”“与揖类似,甚至误会其相同者,则为厌礼,前谓推手者,拱其手于前,引手者,剑其手于胸,前为揖,后为厌,本不一致……叶与厌音同,古文礼,厌与揖不同,胜于今文礼,故郑从古文,而后人乃合揖厌。三者为一,其谬甚矣。”(引自黄现璠撰《我国礼节之形态与变迁》,载《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版第三期,1941年2月26日)

...

与古代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