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留学的海归人员的就业前景怎么样呢?别人如何从屌丝逆袭高富帅呢?下面是别人的经历。跟着出国留学网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德国海归屌丝逆袭记
2003年,当我踏上去英国的留学之路时,虽然已经工作了六七个年头,但感觉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差不多,属于“三无”人员——无级别、无房产、无女友。
实际上我那时的工作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早期的业务形态,专业(英语专业)对口,每个月都代表自己所在的国字头大企业参与甚至主持国际谈判,同硬骨头的前南斯拉夫人、软磨硬泡的罗马尼亚人、老奸巨猾的奥地利人、坚持原则的瑞士人、灵活多变的芬兰人、和蔼可亲的瑞典人在商务合作及斗争(美其名曰“竞合”)中都打过交道。
工作的投入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变化。钱依然很少,理由是企业亏损,不过后来不亏损了,也没涨多少。
每次同学聚会我都有意避开收入之类的敏感话题,但仍然免不了被套出真实情况,而随后的场景更悲催——“不会吧,哥哥,您这大经理的月薪还不如我们公司前台负责复印的小姑娘呢!蒙谁呢?”我当时又气又恼,又不便发作,那顿饭把我噎得到现在还有些气短。
升职更是遥遥无期。我渐渐发现,在同期进入这个大企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我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空降兵”之一,而更多的人则或多或少与这个公司或行业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没有钱,也没有背景,我觉得体制内可能不好混了。
穷则思变,而所谓“变”,在我看来,不过是寻找更多的优势。
那时,留学还是比较时髦的“行为艺术”,我主观上认为,一个海外的硕士学位应该能比别人强了。
单位里的公费留学项目停止了,我于是辞去了工作,“散尽家财”自费去英国留学,毫不夸张地说,我工作那几年的收入瞬间清零了。
留学后,我意外地找到了留在英国工作的机会,挣到了英镑,找到了我的伴侣,那一刻,我甚至觉得自己马上就要进入心底幻想的富裕阶层了。
而当我拿到英国的工资条时才发现,工资的三分之一都交了税,说来说去自己挣的也就是英国人的一个平均数。
而这里的升职空间比国内还要狭窄。虽然不需要关系,不需要背景,但需要论资排辈。资历不是指年龄,而是在业内的工作经验,我之前在国内企业的经历几乎都用不上,还得从零开始。
在国企我的升职用了五年(算是破格提拔),而在英国,我的职位升迁足足用了十年,还是通过跳槽才实现的。
另外,从工作性质看,我在英国的选择空间也不大。后来才意识到,我之所以被雇佣,多半是由于对中国市场比较熟悉。在后来应聘的一些英资机构的职位描述中,甚至包含现成的中国业务渠道、成熟的在华政府关系等比较“露骨”的要求。
走出体制,仍然是这个“杯具”的角色,我宿命似地又回到国内市场打拼。
有时候也在瞎想,在当前国内的氛围里,敢砸法国超市和日本车的中国群众,万一哪天看着英国鬼子不顺眼,也……
穷则思变的结果又如何呢?这个“变”没有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没有让自己进入自由王国。留学完成了,而由留学所期盼的新的体制,没有让自己脱胎换骨,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束缚。
一个青涩的、一无所有的奋斗者,转而成为一个中年的、依然忙忙碌碌的挣扎者。
走进迷茫,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