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的语源和历史
日语原文 歌 舞 伎
假名 か ぶ き
罗马字 Ka bu ki
歌舞伎是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也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歌舞伎的特征是布景精致、舞台机关复杂,演员服装与化妆华丽,且演员清一色为男性。
语源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源于“傾く(かぶく)”此字的连用形。日语中,将引人注目的动作、服装称为“かぶき”,而这样的人称为“倾奇者(かぶき者)”。有人因此贴切地用了同音的三个汉字:歌(か)、舞(ぶ)、妓(き)来为这种表演命名,“歌舞妓”一词因而诞生。不久因为也有男性参演,所以也有人写做“歌舞伎”。后来由于禁止女性演出,“歌舞妓”这种写法变得非常稀少,自明治时代以后,定称为“歌舞伎”。
历史
一般认为起源于战国时代末期,出云的巫女阿国是歌舞伎的奠基始祖。最初是在能乐的舞台上演出的念佛舞蹈。 阿国的表演非常受欢迎,引起众多卖艺女子争相模仿,因而产成了女歌舞伎(おんなかぶき)(或作歌舞妓)。
游女歌舞伎(ゆうじょかぶき)
游女即日本古时的娼妓,依照外貌与技艺素质的高低分为许多等级。江户时代初期,由于歌舞伎表演盛行,许多游女亦模仿演出,并常有借机卖淫的情事。因为败坏风俗,1629年开始,幕府 (日本)下令禁止女性演出歌舞伎。
若众歌舞伎(わかしゅかぶき,日文中“众”字为“衆”)
若众意指年轻男子,在江户时代指的是尚未举行成年礼的少年。这时男子的发式是若众发,额发不剃,剔除顶发后扎上结发带;有些未婚少女也会结成这种发式。由于女歌舞伎遭到禁止,便开始由貌似女子的“若众”来担任表演工作。与女歌舞伎相同,因为艺人卖淫破坏风纪,1652年开始,幕府禁止少年男性演出歌舞伎。
野郎歌舞伎(やろうかぶき)
野郎意为男性,此处是“野郎头”的略称。野郎头是江户时代一般成年男子的发型,乃是将额发剃掉后,将中间的一撮头发向前结成半月的形状。野郎歌舞伎是在若众歌舞伎被禁以后所产生的歌舞伎型态,由蓄著野郎头的男性来担任表演工作。由男性演员演出的传统维持至今,并成为歌舞伎的一大特色。
元禄歌舞伎(げんろくかぶき)
以元禄时代为中心的约半个世纪,是歌舞伎发展跃进的时代,许多表演的形式是在这个时代确立的。后人称这个时代的歌舞伎为元禄歌舞伎。
舞台设施
1860年代的歌舞伎演出。左侧走道为花道,右侧为假花道。
廻り舞台(まわりぶたい)旋转舞台
位于舞台上,是歌舞伎演出里重要的换景设备。歌舞伎对舞台效果的需求,造就了全世界最早固定设置于剧场的旋转舞台。
セリ 升降平台
大型的升降平台主要用作换景之用,小型的升降平台则用来让演员出奇不意地登场或退场。
奈落(ならく)舞台下的底层
位于舞台与花道的下方。
花道(はなみち)演员上下场的通道
自观众席后方左侧的休息室通联至舞台的表演区域,通常与舞台同高。花道除了是演员登场的重要通道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