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近,几乎可以闻到艾草、菖蒲的香味。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为你整理的端午节的意义,希望你喜欢!更多端午节的意义请关注出国留学网节假日栏目!
【端午节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节日内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也是如此。
说到端午节,屈原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人物。因为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比如吃粽子,就和屈原直接有关。
相传当年屈原看到楚国山河破碎,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江。百姓为了不让河中鱼虾吞噬屈子遗体,将饭团纷纷投入水中;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遂将其包裹起来。这就形成后来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和节日包、食粽子的习惯。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可是,他的才能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于是挑拨离间,而怀王亦不明察,结果“王怒而疏屈平”——从此疏远了屈原。
事情至此,可能会有各种结局,比如“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战国时期,自由迁徙恐怕也不是困难的事情。但屈原偏偏不是这样,“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即便怀才不遇、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自己的楚国,心里挂念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能表现出这种情怀。然而终于无可奈何,不能如愿报效国家。
于是,这位楚国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披散头发、脸色憔悴,来到了汨罗江边。在这里,他和一位渔父有过一次震撼心灵地对话——
渔父:“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人见放。”
渔父:“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的意思非常明确,他是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也答得干脆:“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说完怀抱石头、投江而死,没有一点折腰妥协、同流合污的余地。
后世人们祭奠屈原,以至形成一个传承久远非常隆重的节日,其原因,就在于他关心民瘼、忠于祖国;追求真理、不屈不挠;无私无畏、信仰坚定;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当然,屈原的选择也是他性格的必然。对此,晚于他140年出生的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就对此不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