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评论作文800栏目,提供与评论作文800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艺术评论

与评论作文800相关的专业

文化评论

与评论作文800相关的专业

色戒评论

色戒评论 色戒评论800字 电影评论

  看过色戒的人,都会被李安导演的拍摄手法所折服。汤唯在里面的演绎,非常到位,收放自如。以下是作文网为大家整理的评论栏目的三篇《色戒评论》,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一:色戒评论

  我忍受不了李安的变化,从《卧虎藏龙》开始,我就觉得有些忍受不了。再到《断臂山》,再到《色戒》。虽然需要肯定的是作者创作角度上的种种尝试都是好的。

  李安为何要选张爱玲的小说来改,为何又要选个短篇幅《色戒》的。我一直以为李安是对张爱玲表示敬仰,一个女人活到如此明白的程度,不仅洞悉世事更洞悉人心,李安对她的态度是认可的。但现在探究起来,李安在创作完“父亲三部曲”后,他逐步用好莱坞的方式获得巨大成功,自《断背山》后,他开始回归在中国某个大家尚熟知历史背景下去创作。而《色戒》只不过是给了他一个进入的缺口而已,他用这个和他一样中西合璧的女作家的故事为基础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有关复杂人性的故事。

  李安在张爱玲《色戒》的基础上,给予了了人物来龙去脉和动机,尤其是对王佳芝。她从单纯女学生到演技派的阔太太,目的明确地去做大汉奸的情妇,一步步沦陷下去让观者看得揪心想杀人。但王佳芝为何深陷角色难以自拔,理由并不充分,难道仅仅因为她演了一出戏,她就必须把它演完?她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愿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甚至不惜以贞操或以生命为代价,不甚明晰。似乎这个愿望并非是王佳芝的,而是导演的。

  易先生是大汉奸,做汉奸不容易,和妓女一样都是皮笑肉不笑的营生。自己对任何人都不放心,甚至做爱时的床伴亦不例外,时时准备着有任何不对就可一把拧断对方的脖子,然后自己全身而退。他的心结深重,一方面是极度的不安全感,一方面是极度的寂寞。王佳芝的性感正好合了他的味口,肉肉的脸修长的腿,要清纯有清纯要风情有风情。而王佳芝对他就像对普通男人一样,不畏惧他的身份交谈轻松举止得体,小心眼动来动去都正好是男人可以看穿的那种。当他和王佳芝需要彼此的身体时,诱惑的成分爱的成分恐惧的成分质疑的成分都涌上来,身体的纠缠发泄了需要也发泄了压抑,诱惑与被诱惑方主动与被动方在一次次的床戏升级中易位。

  就像王佳芝在戏里说的那样,易先生想要的不仅是她的人,更是她的心,不断不断地去钻进她的心里,折磨她征服她,而她也在用女人的本能做同样的事情。使命则成为本能之外的一个累赘或雷区,她不太去想因此能够几度安全过关。

  李安在《推手》里被人夸赞的有丰富内容的前后景的调度在《色戒》里没有,李安在《饮食男女》里对家庭里复杂关系的体察没有,李安在《喜宴》里中西文化的碰撞没有,李安在《卧虎藏龙》里侠之大者的精神没有,李安在《断背山》里不分性别的爱没有,《色戒》里所有的是一群偏执的人,为了各自的疯狂目的不惜杀人,因为恐惧,或一些标榜的口号而扭曲了自己。如果把李安对易先生在下令斩除王佳芝一伙后,又对她有所眷恋,理解为易先生冷酷汉奸一面之外的温情或感激,则显得刻意,好像是成心为了表现人性的复杂而设计。这是与张爱玲在原著里所写的最大区别。

  表演只有四个人我认为是好的,一个是汤唯。王佳芝从单纯的女学生不用过渡直接就转变为风情万种的阔太太,我在恍惚中还以为是倚窗抽烟的妓女附体,毫不造作,仿佛她就是那个人似的。但汤唯的表演并不稳定,好起来是真好,但也偶有游离。她的游离和陈冲与梁朝伟搭戏形成...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建筑历史/评论

哲学与评论

《穹顶之下》评论

评论 穹顶之下 柴静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评论

  “看到《穹顶之下》中的那些镜头,那些数字,或许有人无法淡定,或许有人压抑困惑,但在感动、震撼之余,仍心怀希望,雾霾可怕,但并非无法破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治理雾霾的参与者,守望者和建言者。”

  柴静又火了。昨天,我特意致电祝贺,想让她谈谈《穹顶之下》创作感想。

  意料之中,一向低调务实的柴静,仍然三缄其口。

  由于之前编发过柴静的稿件,和她交流较多,每次她都嘱托要保密,回想起一年来的“保密史”,感慨颇多。

  尤其是镜头画面里,她的女儿扎着小辫,伏在窗前。

  我们的面前是她的女儿,她女儿面前是被雾霾笼罩的世界。显然,柴静找准了时代的痛点。

  《穹顶之下》,时长103分钟,我用了一个半小时多的时间看完。

  窗外,北京雪后的天空俨然有雾霾色。

  感动,震感,一丝淡淡的感伤。我把观感告诉柴静,视觉效果比文本效果要好很多。

  昨天的刷屏效应,间接回应了之前她辞职时,舆论好奇的问题:离开央视的柴静还能“看见”什么?

  斯蒂芬·金有部同名作品《穹顶之下》,寓意在困境中的挣扎与自救。

  或许只有作为知情者,才能更理解柴静的挣扎与自救,以及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为了孩子,一个人的雾霾抗争

  一年前,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好奇,柴静下一步准备做什么?

  她说,计划一年的时间,做一部纪录片,想搞清雾霾。

  清楚记得,当时她问我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

  我随口回答了几句,看她并不不满意,就解释说这个问题每个人都能谈点看法,想搞清太难了。

  她不置可否。我知道,凭我对她的了解,她不可能只是说说而已。

  果然,一年之后,柴静归来,带着她自费的深度调查作品《穹顶之下》。

  事先,我曾接触过文字版本,看着文档里几十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大量的专业术语,让人头大的统计数据,图片、视频等各种超文本链接——我很担心,读者会耐着性子看完吗?

  柴静说,初稿自己也感到枯燥冗长,“我的初稿写了十几万字,自己都觉得难以招架,要把事情弄明白,就不容易,再要把它说清楚,还要让人看得下去,确实很难。”

  她开玩笑说,当时是硬着头皮发稿子给同行让提意见的,觉得能看下去就是朋友了。

  微信上的各种评论,让我感到当初的担忧多余。

  其实,很多人都好奇,自费百万,公益传播,调查足迹遍布海内外,柴静为什么?

  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柴静丝毫没有隐瞒自己的最初动机,为了孩子——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孩子生病让柴静更加关心健康问题,而呼吸是健康方面最直接的领域之一。

  从最初的母性本能出发,一步一步,逐步激发了她内心的职业本能,“照顾她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

  柴静的动机,很容易引起共鸣:为了孩子,不再等待,也不再推诿,站出来做一点什么?

  事由是一起私人事件,但是关涉公共利益,私人事件...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