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三个孩子都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我和太太都有一个共识,与其抨击我们改变不了的应试教育制度,倒不如引导孩子们积极适应这个游戏规则。学会读书的同时,也要学识考试,作为父母我们早有所规划。今年初出版的我们全家合作《海归博士的家庭教科书》有不少篇幅,提及我们如何在小学三年级之前陪孩子读书。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打好学习基础的,此外书中也有内容,写到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减轻考试压力的。
事例一,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期末考试第一天,我一定会亲自陪同孩子一齐上学,边走边聊些有趣的话题,诸如:做学生我们要考多少次试,一生中我们有多少次考试,一辈子哪些考试最重要等。身经百战“百考成精”的我,会讲“考试,考什么?”大道理,会传授自己考试技巧。我三个孩子相隔三岁,在考试第一天陪同孩子上学,成了我的指定动作,一做就是10多年,幸好三个孩子都在同一所小学就读。陪孩子考试,爸爸为孩子打气,也是父爱的一种表现。
事例二,从小我向孩子灌溉一个概念:考试,第一考记忆能力,复习期间不要太晚睡;第二,考理解能力,吃透课本,注意力在教材不要本末到置过多做题海练习;第三,考心理承受能力,否则一紧张容易失去水准了。小升初我家孩子虽然够资格成为推荐生但因国籍问题,他们还是要参加民办升学考试。第一次参加小考,老二有些紧张,没能正常发挥,与心仪学校失之交臂。回到家中,全家帮她打气,姐姐帮她分析试题,太太专门准备她平时喜欢的食物,我帮她改报同姐姐同一所中学,并同小儿子一起去陪她参加考入学试。结果她以优异成绩被学校录取,还考取一等奖的奖学呢。
事例三,大女儿中考前夕,全家开家庭会议,身处“精英班”排名居前的她,告诉我们不少同学报考校外更高一级的名校,她想报回本校高中,有熟悉的环境,学习起来压力会少些。我们支持她的决定,没有给她太大压力。女儿自己轻松地考取原校,因成绩突出获得特等奖学金,为我们节省一大笔费用。
今年的“三大考”马上擂响战鼓,《南方时报》专栏编辑要我谈谈,如何从家长角度替考生减压的话题。我在准备此稿的同时,也很凑巧最近有两位朋友找我,一位是女儿准备中考,另一位的孩子要高考。
第一位朋友向我讨教,说自己的孩子要父母帮她报名中考冲刺补习班,已就读名校的孩子想更上一层楼,报考全省最出名的中学。这位朋友知道自己孩子实力,觉得留在本校已经不错。我讲了自己孩子的故事,末了我加一句,俗语讲“宁做鸡头,莫做凤尾“。那位朋友听了很有感慨,过了几天她告诉我,女儿同意留在本校,考个好成绩,为三年后冲刺高考积累考场经验。做家长要正确面对你孩子,当孩子有过高的期望,无形压力增强时,及时出手加以引导。你比谁都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实事求是,即便是降低升学目标、放下诸多要求,那就是替孩子减压实际行动。你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大多数人只会加压,甚至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第二位朋友的孩子情况完全相反,她同样在一所名校重点班,自升上高三,她对高考深惧恐惧。高考一模出来,成绩不理想,用她自己的话来形容,她是在“恐怖”的氛围下过每一天。最后要看心理医生,但药物帮不了她,全家来见我。我劝朋友,不如将孩子接回家不再寄宿,改变一下环境,减少做试题。在家里,爸爸每天陪孩子晨运慢跑,妈妈在饮食起居上多花心思,最后上坚持十一点前睡觉。当然,我鼓励小朋友,我对这个孩子讲,以她现时的水平,读大学无问题,但她要降低读名大学的目标(虽然她的心仪大学就是我的母校),即便今年考不上,也并非世界末日,我自己就是考了三年才读上大学的。我帮她一起制订作息时间,休息不好,记忆变差,考试能力已输掉一半了。私下我对朋友讲,如果孩子再有压力,你要考虑替孩子休学或复读,孩子身健康比读上名牌大学更重要。人生是一场长跑,高考只是起步,身为人生教练的父亲要学会替孩子做出合理调整。后来,听说朋友的孩子情绪开始好转,药物开始减量。家人的关爱是孩子减压天然良方。
推荐阅读: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