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看别人的短处,美国人善于看别人的长处
蔡美儿和女儿的关系在露露长大到13岁时发生了转折。露露开始反抗,剪了自己的头发,在公开场合和妈妈叫板。在对抗之后,蔡美儿终于妥协——她同意露露“离乐器远点儿”,停止每周日驱车2小时去上小提琴课程,改为和当地老师学,每天练半个小时即可。
获得自由的露露开始投身到她所热爱但一直没有机会尝试的网球运动中。两年后,她打进了校队。
妥协的重要原因是蔡美儿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他不顾蔡美儿祖母的反对,只身赴美读书,成就了一番事业。可是后来母子感情极淡,“他从来不提起他的母亲,除非在发怒的时候。”
在面对诸多读者的指责之后,蔡美儿对自己作了些辩解。她说书中有一部分讲的是她如何放弃了严苛的家教,而采取相对和缓的方式。“这本书只是我和女儿的回忆录,并不是什么父母手册。我并不是说中国式的严母教育就是最好并适用于每个家庭,一种东西方混合、张弛有宽的教育方式可能会更好。”
现实中的虎妈也未必如书中表现的那么严厉。事实上大女儿索菲亚有一个男朋友,当蔡美儿在纽黑文的家中接受各路记者采访时,他们的笑声正从二楼传来。
“她和莎拉·佩林一样精明,她们都说出一些偏激的话来引起关注,不同的是佩林为了竞选,而她则获得码洋。”一位美国读者说。
这虽然是一个“中国妈妈”的故事,但却发生在美国,严格地说,这是一个“华裔妈妈”的故事。很难说这是一次中美文化的碰撞,而更像是美国人自身对教育方式的一次反省和再认识。“美国经济可能不景气,但远非崩溃,美国的初级教育可能存在危机,但高等教育依然为全世界所觊觎,特别是中国。我们从未停止创新和研发,不论是在硅谷还是在底特律。”布鲁克斯说。
如果只是纠缠于那些很可能被夸大的细节,比如她是否真的威胁过女儿要烧掉她的动物玩偶,那么蔡美儿和她的书并不足以成为全美国探讨的公共话题。“我们该做的或许是想一想她的观点为何触动了我们,并以此推动我们改进,就像我们的前人做过的那样。”《时代》周刊在他们的封面文章中说。
甚至奥巴马也加入到了“反思的美国人”的行列之中,在1月26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奥巴马特意提到:“美国在经济、教育、科技发展等诸多方面面临更多竞争”,“一些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他们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变革,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开始尽早着手对孩子进行教育,并延长教育时间,更注重数学和科学”。
在虎妈风波中,旅美教育学者,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黄全愈则更加注意美国人的自省精神。他举例说,1979年,中美两国互相考察对方的基础教育。中国考察团看到美国学生还在掰着指头做算术,于是得出结论:20年后中国会超过美国;美国考察团看到中国学生那么刻苦,得出的结论是:20年后美国会落后中国。“现在来看双方都判断错了。中国人喜欢看人家的短处,其实那不一定就是短处;美国人善于看人家的长处,但那也不一定就是长处”。
但无论如何自省,绝大部分美国人对深入他们骨髓的基本精神仍然坚持不移:比如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包括自己的孩子。正如一位美国家长在围观了众多文章之后,饶有兴致地在博客中写道:“当我敲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女儿正走下楼来把自己往沙发上一丢,她说:‘学习了半个小时,该看看电视了’。我清楚,一时半会儿我们去不了卡耐基音乐大厅了。不过我尊重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