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2015-03-25 11:01:59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1、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2、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

  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 偏 ,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

  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

  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º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º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 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2、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 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 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第四课时

  已有基础:●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2、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讨论: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在起点的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课后小结: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课后小结: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计算:480+325+75、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 数学老师工作计划 |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 数学老师工作计划 |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人名言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言

描写夏天的温柔句子80条

描写夏天的句子80条

适合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2021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

简单员工试用期转正申请书

简单员工转正申请书

家长寄语怎么写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家长寄语

描写颜色的句子四年级下册

颜色的句子

现代诗摘抄四年级下册短诗

现代诗摘抄

现代诗摘抄四年级下册简短

简短现代诗摘抄

现代诗歌四年级下册摘抄繁星

现代诗歌摘抄繁星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1、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2、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

  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 偏 ,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

  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

  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º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º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 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2、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 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 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第四课时

  已有基础:●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2、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讨论: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在起点的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课后小结: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课后小结: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计算:480+325+75、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 数学老师工作计划 |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 数学老师工作计划 |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