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只是事业开始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你需要更加努力,下面我们来看看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的“小学教育: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希望考生们都能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个体渡过了色彩斑烂和无忧无虑的幼年期以后,就跨人了人生的奠基阶段——童年期。童年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美好的。它是人的生命中一段颇为清新纯净、天真无邪的时期,是一段充满生气、不知烦恼的时期。提起童年,就会使人联想起金色、明亮、温暖、闪闪发光。自童年期起,人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记忆较清晰而系统了。一般地说,人对童年的回忆总是温馨而富有情趣的,不管这个童年是在茅草屋里还是在大洋楼里渡过。 童年期一般与学龄初期相吻合,自6、7岁到11、12岁。在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里,儿童从这段时期起开始学校生活。在此,我们以在校儿童作为分析的对象。把童年期称作人生的奠基时期主要指两个方面:童年期是培养社会各种人才所必经的奠基时期,同时也是为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正因为如此,蔡元培先生高度评价为童年期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小学教师,在他看来,小学教师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
(一)童年期的年龄特征
童年期的总特征,从发展速度上看,这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儿童的身体缓缓生长,心理上一般也没有十分尖锐的自我冲突。从发展的性质上说,儿童开始掌握积累人类文化的主要工具书面语言。借助于书面语言与学校,儿童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地学习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知识,开始较有目的地认识外部世界。他们对外界的认识不再满足于“周围”这一范围,另一方面,童年期是儿童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学习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并要受到他人的评价,经受选拔,它表明完成这种活动是社会的要求,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此外,儿童在童年期的交往范围扩大,他在不同的活动和情境中属于不同的群体,担任不同的角色。综合上述三方面,我们把童年期看作是儿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的起始阶段,也是儿童因角色、活动、他人评价的多样化而引起的对自发形象反尽的开始时期,或称为整体性的自我意识的萌生时期。
由此可见,在童年期,身体的发展并不明显。12岁的儿童大脑的重量已与成人相差无几。身高、体重逐年稳步发展、整个体质向增强的方向发展。然而,相对于小学生要承担的、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时骤然增加的、陌生的学习任务,儿童的各种器官及其功能状态还是较脆弱的。这向教育提出了保护儿童健康的任务童年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与幼儿相比,儿童的认知不仅有量的丰富,而且有质的变化。在认知来源上,发生了由口头语言、形象实物为主逐渐过渡到以书面语言、不用实物伴随的概念为主,在认知过程方面,由情景或表象相随的认知过程逐渐变为经验归纳型的过程,同时无意识的、自然情景下的学习也逐渐失去了为主的地位,由有意识、有目标的、在专门的学习环境中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来代替。这一切促成儿童对世界的认识从日常经验向科学概念转化,由逐个掌握个别、分散的知识向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过渡。在儿童的头脑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外部世界的概略图。认知方面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儿童在道,德认知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他们逐渐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根据行为的实际效果或用这个规范来评价别人的行为与思想。并由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转向自己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评价。然而,在这方面,儿童的认识与实际行为还不能做到完全一致,无论是对外部事物的认知,还是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儿童还都带有情绪色彩,也没有达到高度抽象的水平,总的来说,认知还处于较粗略的水平。
儿童的情感体验开始复杂化。这与集体,各种儿童组织在儿童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儿童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化以及与学皎中教师等成人、不同年级的儿童多方面交往关系的形成密切相关,也与儿童理解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扩展相关。他们能感受别人较复杂的情感,与其进行层次丰富的情感交流。也就是说,激起情感的因素已不局限于个人生理或心理需要的满足,他人的遭遇、感受,书中的情节、人物的命运都可能唤起儿童丰富的情感活动。这也是儿童开始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儿童的情感主要是由结果是否成功,活动内容或形式、过程是否丰富、有趣,他本人在活动中担任的角色是否是自己希望承担的,教师和其他同学对他的表现是否重视和给予积极的评价等引起的。这些方面若能较稳定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就可能形成儿童对学习乃至学校生活的积极态度,相反,则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因此,儿童在学校中的情感生活是十分值得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了解儿童的情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儿童还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另外,儿童的情感还较易随情景而变化,对儿童来说,没有持久的哀伤,也没有不能忘怀的欢乐。唯有在与成人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对某一特定对象产生的或畏惧、或亲近、或崇拜的感情能较稳定的保持。
儿童的意志在童年期有较大的发展,学习活动的目的性、集体性、持久性与复杂性都要求儿童为完成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付出意志努力,从维持注意到按时完成作业,从遵守纪律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儿童期是发展儿童意志的最佳时期,由于儿童的意志力还较薄弱,因此,更需要教育者的积极引导和帮助。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毕业时还不能自觉地、独立完成他能承担的任务,这将成为今后发展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儿童与幼儿不同,他能按活动的要求计划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能加以有意的注意,能反思自己的行为过程及其后果,他重视别人对他的评价与态度,还会比较这些评价,作出自己认可的选择。儿童会对自己不同方面的能力作出不同的评价。这些都使他关于自我的意识丰富化、整体化。这是个体整体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但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大多是与别人,尤其是在儿童心目中有权威的成人对他的评价吻合的,也与儿童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吻合的。一般地说,在集体中担任小干部的儿童,自我评价较高;被老师和同学视为“差生”,者,自我评价就较低。这种从外界评价转向内部的自我意识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必经之路,也是发展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的表现。然而,在这方面还有
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特点:不管怎样的孩子,到童年后期都已开始出现对未来自我的构思。他们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他们以某种理想的、脸谱式的职业形象作为自己未来的榜样。这意味着儿童的自我意识在时态上出现了向“未来”转化的信号。婴儿对自己只有即时性瞬息式的感受,幼儿的眼睛和心态与他正在进行的现在的活动紧紧连在一起,而儿童,他们的心态意识虽主要还是集中在今天,但他们已经会期待、会向往。尽管这种向往是简化的,短暂的、不稳定的,但儿童的时间观念中,未来不再是空白的了。
(二)童年期的教育
童年期因其发展的平缓和无尖锐冲突而未引起发展心理学家的充分重视。但对于教育家来说,儿童由于童年期所具有的天真、对成人依赖,平静的心态,可塑的品格,极强的吸收能力等特质都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为了国家还是个人的未来,人们都没有任何理由忽视童年期的教育。
童年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学会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中生活并热爱学校、集体,做学校、集体的小主人,旨在为今后的学习和形成积极的、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儿童未来的具体生活道路很难准确预测,但要有继续学习,发展小学获得的基础知识、技能的能力是最起码的学力要求,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人渡过众多的难关,可以使人生出勇气、生出希望、生出力量、生出智慧。如果我们的教育能从小学起就注意造就这样的态度,那就是对每个个体发展的最宝贵的贡献。但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常常只记住了前者,忽视了后者。
为此,小学教育要在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多种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扎扎实实的发展。
儿童的身体比起幼儿来虽强健得多,但与繁重、持久的学习任务相比还是弱的,因此,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增强儿童的体质仍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在儿童进入小学的最初一年尤其要注意,不要使儿童一进入学校就产生惧学、厌学的心理。我国近十年来开展的有关“低幼衔接”的试验就是试图合理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对儿童健康的关注、保护以及增强儿童体质的意识与措施应贯穿于小学教育乃至各级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一任务在儿童时期之所以尤其重要,是因为儿童还不懂也不会意识到要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各种器官,成人教育者在这方面的责任就更为重大,稚嫩的身体可以锻炼得结实,也容易受到损伤。近些年来,我国小学生近视率的提高、心血管、神经性疾病的增多是不可小视的问题。在小学期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清洁卫生习惯是对身体健康的积极保护。
在学习方面,除教学内容外,读、写、算和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和今后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其中手工操作往往被忽视,然而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一般在童年期就有所表现,动手能力的训练错过了这一时期,奏效就较慢。另外,最为艰巨的是学生熟练掌握、运用书面语盲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独立完成作业,检查、订正作业错误,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这一阶段学生自信心的发展是与能否克服困难密切相关的,也与教师的坪价相关。所以,教师在指导、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孩子进步与独立性的关心与鼓励比什么都重要。教师要相信学生会成功,并善于通过多种方法使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取成功。教师应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关键是要认真做到言行一致、校内外一致。言行不一现象的存在,不只因为小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以及习惯或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一定数量与强度的实践训练,有时还与教育者的具体做法欠妥有关。比如,让小学生去讲一些空洞的大话,而这些空话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无法挂钩,这显然很难使儿童做到言欣 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推荐: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