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解析:见创造性的定义。
2.D解析:见问题行为的定义。
3.C解析: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课堂气氛,即使同—个班级,也会存在不同的“气氛”区。
4.A解析:学生认为大多数人的意见具有权威性。
5.A解析: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6.D解析:心理障碍的范围中不包括失眠。
7.B解析:见学习策略的定义。
8.A解析:见智力技能的定义。
9.D解析:见广义学习的定义。
10.B解析:国内外一些统计数据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德不良或出现劣迹行为的高峰年龄。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CD 3.BCD 4.ACD 5.ABCD
6.ACD 7.ABD 8.ABD 9.ABD 10.ACD三、概念解释题
1.道德行为:是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2.榜样:个体模仿的对象称为榜样。
3.类目化活动:将事物置于类目编码系统之中的活动。
4.知识的理解:是指了解传递知识的载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
5.产生式: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四、判断改错题
1.(×)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因为教育心理学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
2.(√)
3.(√)
4.(×)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缺乏这一起点,学生只能习得一些空洞的概念、原理,或者曲解概念和原理。当 然,肯定直观为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并非意味着任何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若学生已具备必要的有关感性知识或较概括的知识,则直观就不是必需的了。
5.(×) 由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不相同。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