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语文诗歌教学经验分享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教师资格考试语文诗歌教学经验分享”,希望考生们能顺利报考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语文教学应该重欣赏,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大语文教学之区别于应试语文教学标志之一。而诗歌教学尤其要重视欣赏,那是因为:

  其一,诗歌乃是性情突现,情感冲动之作。其构思并非精雕细琢,而且也没有必要过多雕琢。

  创作之时,一般都选取最易而又最直接地表现自己情感的语词,由于诗歌本身字数不多,选词是最容易的事,所以构思之时无须考虑技法炼字的问题。

  其二,欣赏诗歌过分纠缠于词句及构思,反而会破坏诗歌本身的整体美。

  诗歌讲究语言精练,注重内容的高度集中,也考虑整体的音韵美,这样完美的组合最终构筑了诗歌浓缩的整体美感。如果我们欣赏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字词或技法上,就会破坏这种整体的美感。就如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整首诗无非通过写自己的生活,表现可以吃上荔枝的南方生活的惬意。其本身的语言、内容理解并无障碍,音韵自成一体,完全没有必要进行词句分解。

  其三,诗歌因为语言精练而朴实,往往浅显易懂,手法也比较单一,读者一看便知,对诗歌进行分析完全是枉费时日的事。

  下面举李白的《静夜思》为例: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若将李白的《静夜思》采用分析法赏读,恐怕太难为人了。这首诗用语朴实,并无难懂的词句。从技法来看,无非是先景后情,借景抒情,通过写眼前的月色引起感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二句的比喻也是很自然的修辞运用。四句话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表现一个寂静的月夜游子思归的意境,构成意境的意象只有三个:床、人、月。其实这些特点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即便要分析延伸也不过十分钟的事,若是用上一节课来分析这篇诗歌,有必要吗?

  其四,即便是较长篇目的古代歌行诗或现代新诗,也没有必要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

  就如舒婷在听完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分析她的《致橡树》后所说的那样,老师的讲解“像一把手术刀,把我的诗弄得支离破碎”,“把‘我’剁成肉酱,包成了各种各样的饺子,喂给了学生”。为什么诗人会这样来嘲讽讲课的老师呢?那是因为诗人写诗往往一气呵成,中间并没有太多地考虑,而老师们(或者是评论家)非要说成有这样的讲究、那样的雕琢,这不是“包饺子”是什么呢?

  也许有人会举出贾岛的例子来反驳我的看法,甚至罗列出李清照“绿肥红瘦”、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等例子来佐证自己的看法:还得分析。我要说,李、王等人的诗句中有经典词句,那并不能说明他们构思时就有多少讲究。古人写诗一般都才思敏捷,像曹植那样能在七步之内成诗的可以说不在少数,而曹植虽是七步成诗,不也写出了经典之作吗?贾岛推敲用词,实际是因为拿不准造就怎样的意境好,因为使用“推”和“敲”,诗歌本身的意境会产生变化,而哪一种意境更能体现自己所思也一时拿不定主意。其实,他当时用哪一个词都可以,而且都会写成好诗,这一点美学家朱光潜也有过论说。

  诗歌教学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教师多用“细雨”“微风”去熏陶学生,也许比那种灌输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我们的诗歌教学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通过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整体观。若是在诗歌教学中再贯穿一些仿写诗句、语段或整篇的练习,那更好,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勇气,进而增强他们文学的整体鉴赏能力。要知道,会写诗的人肯定更会欣赏诗歌。

  总之,诗歌教学也罢,现代语文教学也罢,还是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一些整体感知好,否则,我们也许让学生考了高分,却最终毁了一个文学青年。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

  教师资格合格证明有效期限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合格分数线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汇总


教师资格考试题库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教师资格证技巧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分享

热门关注

中等职业教师资格证专业课有哪些

中等职业教师

考教师资格证的作用有哪些

考教师资格证

小学教师资格证的作用

关于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的作用是什么

关于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多少分及格?分数线怎么算

教师资格证多少分及格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备考技巧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备考技巧

如何考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

如何考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怎么考 有关教师资格证的好处

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考试可以带什么文具?

教师资格证考试可以带哪些文具

2020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易混淆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易混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