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十九大 最新版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出炉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推动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近日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这是继2016年首次发布以来,我国第二次发布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其中,《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和《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均为首次发布。

  此次发布的系列质量报告,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会同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专家团队联合研制,包括本科教育、工程教育、新建本科和民办本科共4本专题报告。报告紧紧呼应“十三五”阶段高等教育“提高、争创、优化、转型”四大主要任务,精准对标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问题,积极回应“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战略部署、“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主题以及社会各界和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质量的热烈关切。

  此次发布的4本质量报告主题鲜明,各有侧重。《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是我国首份专题性的本科教育质量报告,聚焦“本科教育”这一高等教育质量的着重点和发力点,全面回顾中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精确研判中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现状,准确分析影响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以此引导大学重新回归人才培养本位。报告显示,中国本科教育“体量”世界最大,质量稳步提升,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分层分类培养多样化人才等方面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不仅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需求,而且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本科教育办学条件改善显著,整体上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一流本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科课程资源得以扩充,学生选择的余地日益扩大。教师教学投入得以强化,教学技术手段更新步伐加快,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得以使用。质量管理与监控得到强化,从理念、标准、技术到方法都比较先进。总体上看,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卓有成就,已经在路上,对此我们充满信心。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本科教育离人民群众要求接受越来越好的优质本科教育的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分配不均衡,高校内部质量差异较为明显。本科课程总量依然不足,课程开发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课堂中心、书本中心、讲授中心仍占主导地位,学生中心、持续改进、教学结果导向等新的教学理念尚未确立,单向传授、机械灌输等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没有多大改观。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任重道远,需要继续发力,

  《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积极应对《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要求,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竞争态势,从规模、结构、质量、体制机制四个维度对中国工程教育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盘点、反思和前瞻。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转型升级”,变革发展,建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专业齐全、区域匹配的世界最大工程教育供给体系,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在内涵发展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加入“华盛顿协议”,成功跻身世界舞台,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跟随者变成参与者、制定者,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可;积极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系列质量建设中国方案,既切合中国实际,更为世界工程教育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报告以“大数据”客观分析了工程教育的成绩和差距,对1000多所高校近5年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300多个工科专业的自评报告和认证报告,以及《中国制造2025》未来10年工程教育人才需求进行了挖掘、分析和比较,以“大数据”客观盘点“十二五”期间工程教育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充分体现中国工程教育的自信和自省;以“大样本”多维呈现用人单位、教师、学生诸利益相关方(覆盖876家用人单位,464名高校一线教师,20930名在校生和7228名毕业生)对工程教育的评价,深度聚焦课程、教师、毕业生能力三个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点”;以“大视野”前瞻检视工程教育的角色和使命,时间跨度15年,对中国工程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国家工业发展战略中所承担的角色进行了“长焦”检视,同时将中国工程教育置于世界工程教育发展坐标系中,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地位和使命进行了“广角”前瞻,体现了作为一个工程教育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是在连续五年发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的基础上,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转型发展的首次大检查、大展示、大交流,清晰勾勒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由新建到新兴再到新型的应用型发展的历史轨迹。报告分析了403所新建本科院校(不含独立学院)560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共计20万余个数据点,对30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了满意度调查,并对11.4万份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充实的数据和事实客观展现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历程、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办学前景。报告按照“过去、现在、将来”的思路,分为数说“十二五”、聚焦2016、展望2020三部分。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新建本科院校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擎起转型发展的大旗,立足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新建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对接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结构与素质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已呈现出“部分院校已具备新型应用型大学的雏形,成为应用型本科的领跑者;更多的院校正在应用型道路上行进,还有一批应用型大学正在萌芽、成长”的繁荣景象,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正在路上。

  《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是首份专题性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充分自信和冷静自省对我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进行了客观展示和深入剖析。报告显示,民办本科高校在改善办学条件、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办学目标、有效保障质量和促进学生及社会满意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办学成果: 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校园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学历和能力结构明显改善,硕博教师渐成主体,双师型教师渐成规模;社会需求适应度不断增强,充分对接需求、适应需求、满足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实现,体现产出导向、能力导向、学习导向;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明确标准、建章立制、持续改进;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努力做到学生满意、家庭满意、企业满意。报告同时指出,民办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质量和内涵建设永远在路上。民办本科院校在整体办学方面存在着惯性规模扩张与生源持续下降、追逐社会热点与内涵建设不足、教师年轻力盛与缺乏专业领军、生存发展心切与缺少系统规划等四个突出矛盾;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空泛高全与落地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投入但不配套、教师实践教学意识强但能力弱、合作育人形式多样但不够深入的四个发展不平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专任教师少外聘教师多、高学位教师少无学位教师多、高职称教师少无职称教师多、中年骨干少青年教师多的“四少四多”问题;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着机构、人员、监管和持续改进四个不到位;在学风建设与素质教育方面也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在“十三五”规划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背景下,系列质量报告着眼于为落实“十三五”规划、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方向,其研制出台过程充分体现了大数据理念、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五个度”质量标准、国际可比性、全面客观等特点。系列质量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景式展示和深入剖析,再次向我们证明,中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已不仅仅是过去的‘全面支撑’,更将转变为当前和未来的‘率先引领’,“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由‘大’变‘强’、全面腾飞的“策源地”和“发动机”!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