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详案

  五年级是培养语文素养,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为教学工作做好教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详案(一)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3.采用查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4.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准备:

  《草船借箭》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文题目后齐读。)

  2.出示挂图,简介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中,你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周瑜不提供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需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2)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其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部分: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部分: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老师充分肯定,并及时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督:读dū,不要错读成dù。

  惩:读chéng,不要错读成chěng。

  寨:读zhài,不要错读成zài。

  饮:读yǐn,不要错读成yìn。

  2.指导学生区分字的结构。

  (1)加一加。

  “督”由“叔”和“目”组成,且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惩”由“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饮”就是“饣”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下半部分不同,注意区分。

  (3)组一组。

  “罚”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

  3.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工具书理解词义,要求学生掌握下列词语。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地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教学反思:

  1.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借”字展开的。因此,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可以围绕“借”字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借箭”的原因是什么?“借箭”的经过怎么样?“借箭”的结果如何?

  2.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心思想,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上课时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尽量让学生通过模拟文中各个人物的表情、语气,读出各自的心理情态。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详案(二)

  学习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

  2.预习。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范文

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老师教案范文2021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2021

语文教案模板

小学生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端午班会教案

母亲节主题班会教案六年级2021

母亲节班会教案六年级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详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详案

小学语文教案详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详案

语文教案详案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详案范文

语文教案范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详案

一年级语文教案详案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五年级是培养语文素养,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为教学工作做好教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详案(一)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3.采用查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4.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准备:

  《草船借箭》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文题目后齐读。)

  2.出示挂图,简介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中,你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周瑜不提供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需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2)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其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部分: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部分: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老师充分肯定,并及时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督:读dū,不要错读成dù。

  惩:读chéng,不要错读成chěng。

  寨:读zhài,不要错读成zài。

  饮:读yǐn,不要错读成yìn。

  2.指导学生区分字的结构。

  (1)加一加。

  “督”由“叔”和“目”组成,且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惩”由“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饮”就是“饣”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下半部分不同,注意区分。

  (3)组一组。

  “罚”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

  3.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工具书理解词义,要求学生掌握下列词语。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地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教学反思:

  1.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借”字展开的。因此,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可以围绕“借”字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借箭”的原因是什么?“借箭”的经过怎么样?“借箭”的结果如何?

  2.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心思想,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上课时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尽量让学生通过模拟文中各个人物的表情、语气,读出各自的心理情态。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详案(二)

  学习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

  2.预习。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