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每一个老师都会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份教案,这样至少能够保证教学效果的下限,不至于让课堂走向跑偏。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题】:

  星星变奏曲

  江河

  二、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斗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五、新课讲授: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3、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4、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和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磁带、录音机。

  其他

  学生预习课文,阅读《傅雷家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两封信的情感。

  2、研读第一封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学生谈感受。

  2、在以前,通讯工具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书信则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使者。的翻译家傅雷,在他的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信,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牵挂。创设情境。

  二、整体感知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凭吊谀词扶掖大惊小怪廓然无累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封信,从“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可以看出,这封家书应该是写在儿子精神消沉时。从“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在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可知,傅雷此时写这封信想鼓励儿子振作起来,以平和心态去面对人生重点挫折,乐观地迎接情感的创伤,做一个勇敢的人。

  第二封家书,是写与儿子成功之际。“世界上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作用:

  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融会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研读第一封信

  再次阅读第一封信,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提示: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

  明确: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明确:

  ⑴是宽慰儿子,不必为父母担心。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

  ⑵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3、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古战场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

  4、总结:

  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5、选择学生朗读第一封信,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如:“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指导学生掌握赏析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小结、谈感受

  学者傅雷在儿子傅聪远赴欧洲学习音乐后,从父亲、朋友、师长的角度出发,用笔记录下分别的日日夜夜,诉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体会,寄托对儿子的惦念和牵挂,给儿子留下了动人心弦的文字。今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一封家书中流露出的父爱。请同学们课后先研读下一封信。五、布置作业

  摘抄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板书设计〗

  7、傅雷家书两则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凭吊谀词扶掖大惊小怪廓然无累重蹈覆辙涕泗横流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坚强、勇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第二封信

  2、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新年大家总可以从长辈那里收到礼物,或是一件新衣服,或是一份X。那么你们也送给长辈什么礼物呢?

  2、傅聪在新年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傅雷收到这封信时,他是怎么比喻儿子的信的?

  二、研读第二封信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提示: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

  明确:

  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

  ⑴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

  ⑵欣赏艺术的喜悦;“世界上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⑶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小结:傅雷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明确: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4、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在傅雷看来,坚强的境界是什么?

  ⑴原文中,找到信中关于“坚强”的解说:

  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

  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⑵在傅雷看来,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但境界,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5、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明确: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引导学生理解“坚强”的含义,激励学生做坚强的人。

  三、拓展延伸

  1、傅雷作为父亲是伟大的,他的儿子则是幸运的。或许,我们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父亲,同时又感叹自己的父亲没傅雷那样伟大。请同学们认真想想,自己的生活中,你可曾真的感受到父亲的爱了?

  2、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多重?尽量引导学生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感知父爱。

  、小结

  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亲情。五、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一位亲人,给他或她写一封信,说说你一直想告诉他或她的话。

  〖板书设计〗

  傅雷家书两则

  宠辱不惊

  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成功后的掌声和鲜花

  坚强、赤子之心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3、初反复朗诵,感知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联想想像法。

  3、评析欣赏法。

  4、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禁锢(jìn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语)。

  五、作业布置

  模仿本文,以“的述说”为题,写一首诗歌。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四)

  一、复习导入

  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

  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读出诗的感情。

  ⒉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诗人在诗中塑造的“雨”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雨”是“春雨”,是在寒冬过后,在大地久久的期盼中悄然而至的“春雨”,它满怀爱心,前来亲近孩子们,带领孩子们去亲近生机勃勃的春天,鼓励孩子们勇敢地笑,勇敢地去追求自由、幸福,愿意为孩子们的幸福先出自己的一切。

  二、质疑讨论

  ⒈诗中的“雨”为什么会让大地“等待久了”?诗中的“大地”为什么到了“四月”还没有等到“春天”呢?

  学生讨论,产生疑惑,教师引导,交流,归纳:诗人正是以这样一种看似矛盾和不合常理的设计,告诉人们,诗人所写的“雨”不是大自然中的“雨”,诗中的“大地”不是大自然中的“大地”,诗中的“冬天”和“春天”也不是大自然中的“冬天”和“春天”。这是“象征”,“雨”是改变中国社会状况的力量的象征,“大地”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象征,“冬天”是“文革十年”黑暗社会的象征,“春天”则是光明、自由、幸福的象征。诗人化身为雨,期待着着中国社会能够走出_的阴影,建设一个光明、自由、幸福的社会。

  ⒉诗人为什么要化身为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来“说”呢?

  文革十年,中国没有像样的教育,没有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损失,过了受教育年龄后,这种损失往往很难弥补。而孩子是民族的未来,耽误了孩子,就是耽误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正是因为文革十年中对孩子教育的缺失,我们今天才感受到了社会发展中道德的沦陷,这种恶果就是教育没有到位带来的。所以,当文革过去,诗人第一要关注的就是“孩子”,希望我们能够给孩子一个“光明、自由、幸福”的生活。

  三、自主学习展示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⒈“我”觉得 句诗写得最好,因为 “来说话。

  ⒉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方法选择仿写诗意的情境画面,进行口语交流训练和诗歌写作小练习:

  ⑴“雨说:四月的大地等待久了 ”

  ⑵“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

  ⑶“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请跟我 ”

  ⑷“雨说,我要教你们 , ”

  ⑸“雨说,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了,要记着,

  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四、当堂练习

  ⒈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⒉雨要教孩子们做什么?它的用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⒊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形象,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描写出了这些食物的“情态”。

  ⒋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⒌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什么样的品质?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愿意为了中国大地上的孩子奉献一切的高贵品质。

  ⒍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⒎将本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诗与散文语言表达上的区别。或将本诗与朱自清《春》中的春段落比较,体会诗歌与散文语言的不同。

  五、本课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学会化身为物,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抒情达意,来塑造形象的方法。

  六、作业

  ⒈熟读并朗诵诗歌。

  ⒉完成《基础训练》的课外拓展练习及写作练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标

  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

  2、体会两封信中的联系及“坚强”的含义。

  3、尝试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

  教学重点

  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司、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难点

  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教具:朗读法、自主合作、小组字习。

  课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刚才大家听得都挺投入的,从歌中,你们都听出了些什么呢?

  大家谈得都很不错,尤其是能从游子的思亲感受到父母的思子。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无疑成了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使者。的翻译家──傅雷,在其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感受一下那份牵挂!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自主学习

  1、这封信是傅雷在儿子什么心境下写的?找出句子。

  讨论明确:这种情绪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称呼:“聪,亲爱的孩子。”

  这样称呼起了宽慰儿子,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1、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

  2、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讨论明确:

  (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3、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讨论明确:

  (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4、归纳与总结:

  参照课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学生明确第一封书信层次及其大意,并总结划分的方法与体会。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二课时

  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

  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VCD片段。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体会“坚强”的具体含义

  明确:“坚强”有两方面的表现:

  (1)在失败时,(2)精神消沉时:(第一封信)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3)在成功时:(第二封信)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3、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找出具体的语句并理解

  明确:世界上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4、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四、学生参照第1课时,自己划分并归纳段落大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习

  五、布置课后练习:

  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庸()碌谀()词扶掖()

  廓然无累()涕泗横流()枘凿()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扶掖枘凿廓然无累重蹈覆辙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回答问题,并从课文中再摘抄几句含义深刻的语句。

  (1)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过感情的问题,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一种情绪?

  (2)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孤独的赤子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总结。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教学反思

化学教案反思九年级

初中九年级美术教案设计

九年级美术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英语教案

九年级下册英语教案

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

物理教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人教版

思想品德教九年级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人教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每一个老师都会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份教案,这样至少能够保证教学效果的下限,不至于让课堂走向跑偏。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题】:

  星星变奏曲

  江河

  二、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斗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五、新课讲授: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3、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4、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和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磁带、录音机。

  其他

  学生预习课文,阅读《傅雷家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两封信的情感。

  2、研读第一封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学生谈感受。

  2、在以前,通讯工具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书信则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使者。的翻译家傅雷,在他的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信,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牵挂。创设情境。

  二、整体感知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凭吊谀词扶掖大惊小怪廓然无累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封信,从“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可以看出,这封家书应该是写在儿子精神消沉时。从“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在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可知,傅雷此时写这封信想鼓励儿子振作起来,以平和心态去面对人生重点挫折,乐观地迎接情感的创伤,做一个勇敢的人。

  第二封家书,是写与儿子成功之际。“世界上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作用:

  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融会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研读第一封信

  再次阅读第一封信,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提示: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

  明确: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明确:

  ⑴是宽慰儿子,不必为父母担心。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

  ⑵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3、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古战场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

  4、总结:

  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5、选择学生朗读第一封信,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如:“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指导学生掌握赏析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小结、谈感受

  学者傅雷在儿子傅聪远赴欧洲学习音乐后,从父亲、朋友、师长的角度出发,用笔记录下分别的日日夜夜,诉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体会,寄托对儿子的惦念和牵挂,给儿子留下了动人心弦的文字。今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一封家书中流露出的父爱。请同学们课后先研读下一封信。五、布置作业

  摘抄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板书设计〗

  7、傅雷家书两则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凭吊谀词扶掖大惊小怪廓然无累重蹈覆辙涕泗横流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坚强、勇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第二封信

  2、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新年大家总可以从长辈那里收到礼物,或是一件新衣服,或是一份X。那么你们也送给长辈什么礼物呢?

  2、傅聪在新年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傅雷收到这封信时,他是怎么比喻儿子的信的?

  二、研读第二封信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提示: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

  明确:

  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

  ⑴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

  ⑵欣赏艺术的喜悦;“世界上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⑶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小结:傅雷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明确: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4、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在傅雷看来,坚强的境界是什么?

  ⑴原文中,找到信中关于“坚强”的解说:

  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

  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⑵在傅雷看来,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但境界,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5、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明确: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引导学生理解“坚强”的含义,激励学生做坚强的人。

  三、拓展延伸

  1、傅雷作为父亲是伟大的,他的儿子则是幸运的。或许,我们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父亲,同时又感叹自己的父亲没傅雷那样伟大。请同学们认真想想,自己的生活中,你可曾真的感受到父亲的爱了?

  2、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多重?尽量引导学生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感知父爱。

  、小结

  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亲情。五、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一位亲人,给他或她写一封信,说说你一直想告诉他或她的话。

  〖板书设计〗

  傅雷家书两则

  宠辱不惊

  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成功后的掌声和鲜花

  坚强、赤子之心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3、初反复朗诵,感知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联想想像法。

  3、评析欣赏法。

  4、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禁锢(jìn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语)。

  五、作业布置

  模仿本文,以“的述说”为题,写一首诗歌。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四)

  一、复习导入

  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

  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读出诗的感情。

  ⒉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诗人在诗中塑造的“雨”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雨”是“春雨”,是在寒冬过后,在大地久久的期盼中悄然而至的“春雨”,它满怀爱心,前来亲近孩子们,带领孩子们去亲近生机勃勃的春天,鼓励孩子们勇敢地笑,勇敢地去追求自由、幸福,愿意为孩子们的幸福先出自己的一切。

  二、质疑讨论

  ⒈诗中的“雨”为什么会让大地“等待久了”?诗中的“大地”为什么到了“四月”还没有等到“春天”呢?

  学生讨论,产生疑惑,教师引导,交流,归纳:诗人正是以这样一种看似矛盾和不合常理的设计,告诉人们,诗人所写的“雨”不是大自然中的“雨”,诗中的“大地”不是大自然中的“大地”,诗中的“冬天”和“春天”也不是大自然中的“冬天”和“春天”。这是“象征”,“雨”是改变中国社会状况的力量的象征,“大地”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象征,“冬天”是“文革十年”黑暗社会的象征,“春天”则是光明、自由、幸福的象征。诗人化身为雨,期待着着中国社会能够走出_的阴影,建设一个光明、自由、幸福的社会。

  ⒉诗人为什么要化身为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来“说”呢?

  文革十年,中国没有像样的教育,没有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损失,过了受教育年龄后,这种损失往往很难弥补。而孩子是民族的未来,耽误了孩子,就是耽误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正是因为文革十年中对孩子教育的缺失,我们今天才感受到了社会发展中道德的沦陷,这种恶果就是教育没有到位带来的。所以,当文革过去,诗人第一要关注的就是“孩子”,希望我们能够给孩子一个“光明、自由、幸福”的生活。

  三、自主学习展示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⒈“我”觉得 句诗写得最好,因为 “来说话。

  ⒉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方法选择仿写诗意的情境画面,进行口语交流训练和诗歌写作小练习:

  ⑴“雨说:四月的大地等待久了 ”

  ⑵“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

  ⑶“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请跟我 ”

  ⑷“雨说,我要教你们 , ”

  ⑸“雨说,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了,要记着,

  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四、当堂练习

  ⒈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⒉雨要教孩子们做什么?它的用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⒊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形象,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描写出了这些食物的“情态”。

  ⒋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⒌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什么样的品质?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愿意为了中国大地上的孩子奉献一切的高贵品质。

  ⒍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⒎将本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诗与散文语言表达上的区别。或将本诗与朱自清《春》中的春段落比较,体会诗歌与散文语言的不同。

  五、本课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学会化身为物,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抒情达意,来塑造形象的方法。

  六、作业

  ⒈熟读并朗诵诗歌。

  ⒉完成《基础训练》的课外拓展练习及写作练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标

  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

  2、体会两封信中的联系及“坚强”的含义。

  3、尝试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

  教学重点

  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司、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难点

  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教具:朗读法、自主合作、小组字习。

  课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刚才大家听得都挺投入的,从歌中,你们都听出了些什么呢?

  大家谈得都很不错,尤其是能从游子的思亲感受到父母的思子。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无疑成了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使者。的翻译家──傅雷,在其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感受一下那份牵挂!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自主学习

  1、这封信是傅雷在儿子什么心境下写的?找出句子。

  讨论明确:这种情绪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称呼:“聪,亲爱的孩子。”

  这样称呼起了宽慰儿子,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1、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

  2、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讨论明确:

  (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3、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讨论明确:

  (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4、归纳与总结:

  参照课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学生明确第一封书信层次及其大意,并总结划分的方法与体会。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二课时

  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

  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VCD片段。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体会“坚强”的具体含义

  明确:“坚强”有两方面的表现:

  (1)在失败时,(2)精神消沉时:(第一封信)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3)在成功时:(第二封信)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3、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找出具体的语句并理解

  明确:世界上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4、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四、学生参照第1课时,自己划分并归纳段落大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习

  五、布置课后练习:

  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庸()碌谀()词扶掖()

  廓然无累()涕泗横流()枘凿()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扶掖枘凿廓然无累重蹈覆辙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回答问题,并从课文中再摘抄几句含义深刻的语句。

  (1)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过感情的问题,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一种情绪?

  (2)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孤独的赤子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总结。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