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模拟试卷3解析

人生处处都是考场,今日你为此东奔西忙,明日必见真章;斗智斗勇齐亮相,成败得失走一场;考场潇洒不虚枉,多年以后话沧桑!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编辑整理的“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专用)二轮拔高卷3"此文本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二轮拔高卷3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与水相关的卫生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条件。水卫生的发展,一方面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受到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等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水卫生在全球史、文明史、技术史、环境史等范式或范畴下的研究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而在中文学术语境中,水卫生是一个尚未被系统提及的概念,与国际学术界差距较大。

水卫生涵盖的领域很宽泛,综合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可将其内涵概括为三个核心层面。

供水和清洁水是第一个核心层面。人类生存首要解决的是水源问题,一旦定居下来,人类和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获得清洁饮用水。为此,一方面要修筑供水设施,另一方面要对不能达到饮用要求的水进行净化。水井是人类最早的水净化设施,可说是水卫生的起始。在中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等地的古老文明遗址中,都发现了水井。水井的使用,使人类饮用水的来源更稳定、更清洁。罗马帝国时期修建了基于引水渠的城市供水系统,改变了城市居民传统的用水方式,也由此带动社会的变革,促进了城市水卫生事业的发展。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集中供水原理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污水处理是第二个核心层面。污水不仅会污染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而且会导致疾病流行。考古发现,很多古文明遗址中都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在中国,河南平粮台遗址中也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陶质排水管道,说明中国也有较早的排水历史。这些排水系统排泄雨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排泄生活污水。到罗马帝国时期,污水排放从技术到制度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是城镇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沐浴和水冲厕所是第三个核心层面。考古学证实了人类室内沐浴和水冲厕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甚至更早。考古学家们在包括科罗索斯皇宫在内的克里特岛遗址中发现有一千多个房间配备了单独的沐浴室和水冲厕所,还包括用于宗教目的的公共浴室。可见沐浴已成为希腊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尤其是富人家庭。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则是一种公共服务,由市政部门提供。在罗马帝国时期,公共浴室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罗马文明的重要标志。罗马帝国的军队都把沐浴设施作为军队的必要配置,军人甚至在沐浴以后才上战场,罗马军人相信清洁的身体是战斗力的体现。

水冲厕所的普及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浴室的发展基本同步。在古罗马城市遗址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水冲厕所。水冲厕所的普及在厕所史上也是革命性的,没有什么方法比用水冲洗厕所更清洁、卫生、便捷,减少了疾病传播。水冲厕所又一次革命性变革是16世纪末期发明的抽水马桶及相关的厕所设施。这项革命性水卫生设施的普及对人类健康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没有这一项发明,人类居住区域的水环境将受到严重污染,尤其是大城市中疾病的流行仍然难以控制。

从一定意义来讲,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基于水的卫生发展史,其意义之重要并不亚于某些生产力环节上的革命。水卫生的发展,保障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截至目前,全球仍然有18亿人口使用未经任何处理的饮用水,对与水相关的疾病没有任何防范。全球所产生的污水有80%尚未进行任何处理或者再利用,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加强水卫生体系建设,提高水卫生发展水平,依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郑晓云《水卫生:人类生存和文明延续的基石》,《光明日报》2021.4.19)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水卫生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条件,既是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也受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B.水卫生概念在我国学术界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C.古罗马帝国修建的城市供水系统,带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城市水卫生事业的发展,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D.目前全球经过处理并被利用的污水仅占污水的20%,其他的则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水卫生概念在我国学术界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理解错误。据原文“而在中文学术语境中,水卫生是一个尚未被系统提及的概念”可知,是“在中文学术语境中”不是“在我国学术界”,缩小了范围。C.“古罗马帝国修建的城市供水系统,……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理解错误。据原文“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集中供水原理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可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集中供水原理”。D.“目前全球经过处理并被利用的污水仅占污水的20%”理解错误。据原文“截至目前,……全球所产生的污水有80%尚未进行任何处理或者再利用”,不能推断出“目前全球经过处理并被利用的污水仅占污水的20%”。故选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重点论述了水卫生发展内涵的三个核心层面,指出水卫生发展意义重大,其重要性堪比某些生产力环节上的革命。

B.文章立足于人类生存和文明延续,针对目前污水排放威胁人类安全的大问题,提出要加强水卫生体系建设,提高水卫生发展水平。

C.为证明很多古文明遗址中都有完整的排水系统,作者举了我国平粮台遗址中发现的陶质排水管道以及罗马帝国的排水设施。

D.文章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论述了水卫生发展对于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历史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A.“文章重点论述了水卫生发展内涵的三个核心层面”理解错误。据原文“水卫生涵盖的领域很宽泛,综合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可将其内涵概括为三个核心层面”可知,不是“水卫生发展内涵”而是“水卫生内涵”。故选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水卫生并非只是单纯的饮用水卫生概念,而是与水相关的所有用水的系统概念,与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的思想观念、文化制度等息息相关。

B.抽水马桶及相关的厕所设施是人类水卫生发展史上一次重大革命,它保护了人类居住区域的水环境资源,大大降低了人类疾病的流行。

C.目前仍有18亿人口使用未经任何处理的饮用水,这里有经济技术的原因,有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原因,也有远离大河流域文明的原因。

D.文章在论述中多次引用罗马帝国的事例来作论据,这就充分说明了古罗马帝国在水卫生发展上已经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这里有经济技术的原因,有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原因,也有远离大河流域文明的原因”于文无据。据原文“截至目前,全球仍然有18亿人口使用未经任何处理的饮用水,对与水相关的疾病没有任何防范”不能推断出以上原因。故选C。

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地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地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导的《戏台》《黄粱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作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三、 (摘编自梅生《中国戏剧走出去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近年来,《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但是一些新创作品却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B.经典戏剧作品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它们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艺术的高峰,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C.物质的东西可能会过时甚至灭失,但作为时代产物的优秀戏剧作品,其精神历经岁月的冲刷后,反而会愈显光亮、永不过时。

D.西方观众一度认为,中国戏剧与戏曲、杂耍是等同的,但随着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这一刻板的认识已被打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曲解文意。原文: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由此可见,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并不是总是出现的,新创作品也能获得人们的好评。故选A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这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源于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守护与传承。

B.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的途径虽然与《朝阳沟》中所展现的不同,但两代青年都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C.由《宝莲灯》与《天下第一楼》的成功可以看出,经典作品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百姓的心声。

D.材料二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错,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由此可见,文章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是为了论证上述观点的。故选D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在表演京剧《四郎探母》时,中外演员用特别突出拔高的音一起唱出字。

B.观看歌剧《图兰朵》时需注意着装,正襟危坐,不能像在戏园子一样随意走动。

C.国外创作人员用多台投影等技术手段,与中国艺术家一起创作出话剧《青蛇》。

D.音乐剧《在远方》融合时尚元素,歌颂中国快递小哥辛勤创造、坚定追求的精神和形象。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综合材料二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通过科技手段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相结合丰富表现形式A.没有涉及科技手段;B.是对观众的要求;C.既涉及科技手段,又涉及中国故事《青蛇》;D.虽涉及了时尚元素与中国故事,但时尚元素不等于科技手段。故选C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3分)。   

【答案】文章开篇提出"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的问题,接着从艺术的高度、作品的厚度、生活的温度三个角度回答了此问题。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有五段,第一段为提出问题,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第二段到第五段为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是从艺术的高度角度分析回答问题,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的从作品的厚度角度分析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是从生活的温度角度分析回答问题。

5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我国戏曲的全面繁荣(3分)。   

【答案】守护与传承精湛的技艺,根据时代善变善新以提升艺术的高度;扎根文化沃土以提升作品的厚度;贴近百姓口味以提升生活的温度;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剧的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概括出守护与传承精湛的技艺,根据时代善变善新以提升艺术的高度;结合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概括出扎根文化沃土以提升作品的厚度;结合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概括出贴近百姓口味以提升生活的温度;结合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概括出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剧的交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5分)

陈公弼与苏东坡

申平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并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另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时,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

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

苏贤良,你早!”

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子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他们已经见过面了。东坡不由得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

不料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瞪向他,厉声喝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

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而且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陈黑子压起来不做回复。东坡又气又恨。这日,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以示抗议。

据说陈黑子暴跳如雷,当众宣布,苏轼无故不来开会,罚黄铜八斤,以儆效尤。

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

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到凤翔任职之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

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儿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两种想法在心中纠结,东坡感觉更加痛苦。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就这么累哟!

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让他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马上要竣工了,要苏轼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

物之废并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忽往忽来的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之时,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

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这斯看懂了,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

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

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

东坡慌乱点头称是。

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

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看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

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

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我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等于没送吗?”

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

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低声说:“对不起陈知府,是我错怪你了。”

(选自《草原》2021年第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节选自苏轼《陈公弼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 苏东坡和陈公弼争辩苏贤良不是妄称,并且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说明他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

B. 苏东坡写《凌虚台记》陈公弼不改一字,还称赞苏东坡为民请命难得,在对比中突显了陈公弼谦逊大度的特点。

C. 虽然韩琦在文中没有出场,苏东坡回忆他和陈公弼提到他的内容却推动了情节发展,侧面表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爱惜。

D. 小说前面写陈公弼处处为难苏东坡,到后面才揭开真相,交代他这样做是为了磨炼苏东坡,情节的突转使小说跌宕起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说明他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有误。苏东坡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是他注重调查研究、体察百姓的体现,不能说明他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故答案为:A

2.在和陈公弼的交往过程中,苏东坡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6)    

【答案】先是怀恨在心:陈不让别人称他苏贤良,他感觉受到打压,颜面受损;他写的《差役法》没有回复,又气又恨,故意缺席陈召集的会议。接着是内心矛盾:他为向宰相告陈的黑状而不安,又对朝廷处置陈怀有期盼。继而想讥讽陈公弼:陈请他写《凌虚台记》,他借机讽刺陈恃权炫耀,不体恤百姓。然后还愤愤不平:记恨陈说他娃娃还嫩,不满陈为什么压下他的调查报告。最后真诚羞愧:得知陈奉宰相之意对自己严格要求,为自己的莽撞和小心眼羞愧,向陈鞠躬认错。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的能力。结合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不料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瞪向他,厉声喝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陈公弼不让别人称苏东坡为苏贤良,且言语间颇多不屑,又压了苏轼的调查报告,苏轼感觉受到打压,颜面受损,与陈公弼作对;苏轼向韩琦打了小报告,这是的他处于矛盾之中,既有不安又有期盼;恰好陈公弼他写《凌虚台记》,苏轼想借《凌虚台记》讽刺陈恃权炫耀,不体恤百姓;没想要陈公弼把他写的凌虚台记给一字不差的刻上了,但他还是记恨陈公弼,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还质问他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这时的苏轼依然愤愤不平;得知陈公弼奉宰相之意对自己严格要求时,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低声说:对不起陈知府,是我错怪你了。’”,他为自己的莽撞和小心眼羞愧,向陈鞠躬认错。

3)小说取材于《陈公弼传》中的相关文字,请从真实性、虚构性、现实性的角度分析本文处理材料的特点。(6)    

【答案】小说取材于古代人物传记中的一段材料,以真实的历史人物陈公弼、苏东坡和他们之间的真实事件为原型,符合生活的真实性。作者通过想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叙写了陈公弼和苏东坡之间事件的细节,具体描写了他们的外貌、心理、语言、神态等,符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需要,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小说通过陈公弼、苏东坡以及韩琦之间发生的故事,阐述了人才培养和成长之道,启发读者思考,使故事具有现实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按照题目的提示角度去思考,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比如小说的真实性体现在选材和人物上,这篇小说取材于《陈公弼传》,相关链接里面给了相关的内容,可见小说选材真实,历史上确有其事;两外小说中的人物,陈公弼和苏轼也都确有其人。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

 “真实性:取材于 苏轼的《陈公弼传》,以历史上真实的历史人物之间发生的真实事件为故事原型。 体现真实性。

 “虚构性:小说的虚构性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描写上,《陈公弼传》中相关文字只有寥寥数语,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而小说中的情节要丰满得多。如陈公弼的外貌和神态,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子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两人的语言描写,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等;还有苏轼的心理描写等。这些情节都是在原有史料基础上的虚构和艺术加工。

 “现实性:小说的现实性主要从主题上体现,文中的苏轼是青年人才的典型,而陈公弼和韩琦则是老一辈的代表,通过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的描写,让读者领悟到人才培养需要有人引领并因材施教,人才成长需要老一辈人悉心栽培,以及人才成长需要有挫折教育等等。这样的主题使得读者能够受到启发,使故事具有现实性。

 

四、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  , 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B. 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C. 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D. 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断句前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该句译文: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强大的国家,匈奴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怨恨匈奴,却没人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为强国”的主语是“月氏”,承前省略,“为”是谓语,“强国”是宾语,其后应断开,“月氏王”是谓语动词“杀”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怨匈奴”指余众怨恨匈奴,主语“余众”承前省略,“怨”是谓语,“匈奴”是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元朔,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汉文帝始建年号,元朔、元鼎均为其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用几个年号。

B. 浑邪王,浑邪是匈奴的部落之一,元鼎二年,浑邪王担心被匈奴单于诛杀归降于汉。

C. 幕北,“幕”同“漠”,即沙漠,幕北,即漠北,指的是蒙古高原戈壁沙漠以北的地方,是匈奴人活动的区域。

D. 持节,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有的信物。持节使是接受皇帝的命令出使他国的人。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姓名称谓、官职爵位、服饰建筑、天文历法、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等。要全面识记,突出重点,准确理解,认真推断。平时注意系统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B.“浑邪是西城诸国之一,浑邪王是其国王”错误。浑邪为汉时匈奴部落名,浑邪王是该部落的最高统治者。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破陇西,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匈奴单于欲杀浑邪王。浑邪王就投降了汉朝。

故答案为: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汉中人张骞凭借郎官的身份应征出使月氏,曾被匈奴囚禁,但最终化险为夷,成功到达月氏国,十余年后才返回长安。

B. 张骞的到来让久欲与汉通使的大宛人非常高兴,他们积极地为张骞提供帮助,派遣使者直接将他送到月氏国。

C. 匈奴被追赶到幕北,张骞就向武帝进言说服乌孙内迁,共同抗击匈奴,这一建议得到武帝的认可,张骞再次被派遣出使。

D. 张骞在乌孙分派副使们携带着厚重的礼物到其他各国去,很多国家派使臣跟随他们一起返回,开始与汉朝往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事实情况。主要关注是否弄错对象、时间、事件、原因等。

B.“派遣使者直接将他送到月氏国”错误。由原文“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可知,大宛国先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再辗转送到月氏国,而非“派遣使者直接”送到月氏国。故答案为: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

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答案】①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于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

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往来的通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①“稍”,逐渐;“朝事”,臣服,侍奉;“远”,远离。

译文: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于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

②“分”,分出,分开;“绝”,隔绝;“通”,交往,往来。

译文: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往来的通道。

【译文】

  当初,投降的匈奴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强大的国家,匈奴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怨恨匈奴,却没人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汉武帝元朔三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方,匈奴单于俘获了他,扣留他十多年。张骞得到机会偷偷逃跑,到达大宛王国。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抵达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大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占领了它的土地定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贼寇袭扰,没有一点报复匈奴的想法。张骞停留一年多,终究不知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国,他打算从羌人的居住区返回,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了一年多,正赶上匈奴国发生内乱,张骞就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逃回长安。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人得以回来。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追击驱逐匈奴到了沙漠以北,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于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我军国困,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没有人烟。现在如果用丰厚的财物赠送乌孙,招引他们渐渐东迁,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我国结为兄弟之国,依据形势他们应当会听从,如果听从就如同斩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这些国家都可以招引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们出使其他附近的国家。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礼数仪节非常傲慢。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向东居住在原来的地方,汉朝就许配公主做昆莫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击匈奴,匈奴不难打败。”乌孙自认为远离汉朝,不知汉朝疆域大小;长期以来一直臣服隶属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徒到东面去。张骞就分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等各个附近的国家。这一年张骞回到长安,之后一年多,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很多国家的使臣一起回来,于是西城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既然乌孙王不肯回到东方的故地,汉朝便在匈奴浑邪王统辖的故地设置酒泉郡,逐渐迁徙内地的百姓充实这个地区。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往来的通道。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9分)。

 

立春新晴

杨万里

宿云送腊晓仍开,日动江光度竹来。

春到更晴谁不喜,时迁不道老相催。

山村敢惜身犹远,边地应怜战未回。

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二句写在阳光的映照之下,江面波光粼粼,巧妙地照应了题目中的字。

B. 立春日又恰逢好天气,让人愉悦,但想到年华在不觉中逝去,诗人内心不免伤感。

C. 诗人虽然身处山村但庆幸自己远离边地,不像边地那些牺牲的将士再也无法归家。

D. 本诗语言平实自然,不刻意雕琢,但在这平实的语言中却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不像边地那些牺牲的将士再也无法归家的分析错误。边地应怜战末回的意思是应该可怜(怜恤)边地的战士们因为战争,仍然还无法归家,即诗中看不出选项所谓的牺牲的将士的意思。

 故答案为:C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6分)   

【答案】本联写春鸟声声啼鸣似在不断劝人饮酒;以春鸟欢快地啼鸣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鸟儿只知劝人举杯饮酒,却不知诗人因惆怅年华逝去与忧心国事而无心饮酒;本联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春鸟人格化,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回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艺术技巧的能力。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

尾联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意思是春鸟哪里知道人的心理呢?只知道一声快似一声,只想要劝人喝酒。春鸟是无拘无束,而人在这大好春光里却是倍感惆怅。诗人想到年华在不觉中逝去,想到边地的征人未还,这些都令诗人惆怅伤感。此联就是以鸟儿的无拘无束、不知愁反衬人的惆怅伤感。

六、情景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以行路为喻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渡河登山之难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3)白居易的《琵琶行》从听者的角度,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琵琶演奏声暂歇之时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   

【答案】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易错的字有:跬,至,渡,幽。

故答案为:⑴1、(故)不积跬步 2、无以至千里

 ⑵1、欲渡黄河冰塞川 2、将登太行雪满山

 ⑶1、别有幽愁暗恨生 2、此时无声胜有声

【点评】此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从内容上看,这些名句名篇,或是揭示人生哲理,或是反映生活真谛,或是描绘人物情貌,或是表现事物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考查多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据字义记字形,以免写错别字,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理解性默写,做题时要审清题意,根据有关信息(作者、文题诗题、句意、题中关键词等)准确断定默写的诗句。 

七、语言实际运用:

(一)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予以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①      , 山静鸟谈天。”此为杭州西湖孤山竹素园一联,为清人吴恒所题。寥寥十字,山水之清幽雅致与联家之精神意趣无不毕现。此联最有味者,②         。谈天,本为人事难及鸟也;读月,于人少有而况鱼乎?然虽近荒唐,细思则殊为有趣,似是作者在代鱼“读月”,代鸟“谈天”,又似水清月现鱼真可读之,③        。此乃奇趣,反常合道,妙不可言。

【答案】 水清鱼读月;乃在”“二字;山静无声鸟真可谈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达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上下文语境一致。

补写时注意前后语境的照应,以及语意信息的提示,如第空,这是总领句,根据后文暗示来推测,山水之清似是作者在代鱼读月。第空注意后面语境提到读月”“谈天;第空注意根据又似水清月现鱼真可读之的拓展延伸进行补写。

(二).202046日,央视主持人段子手朱广权与带货一哥李佳琦组成的小朱配琦组合,隔空连线,同框直播,为湖北地区的农副产品在线卖货。事后统计,这场直播吸引了1091万人观看,累计卖出总价值4041万元的湖北商品,这样的带货能力着实抢眼。对于名人直播带货助力灾区现象,谈谈你的感想和思考。(不少于50字)(5分)   

【答案】 名人效应,流量变为销量的背后,其实是广大网友为爱下单、主动分忧的自觉,也是搭把手、拉一把的担当。带的是货,暖的是心,展现的是一家亲,彰显的是血脉相连。携手向前冲,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新闻短评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考生由现象挖掘出新闻事件背后的本质意义,语言表达时最好要有一定感染力,可以采用排比等修辞表达。最后注意字数限制。

本题要求 对于名人直播带货助力灾区现象,发表自己的评论。首先看带货者的身份,一个是央视主持人,一个是带货一哥李佳琦,二人都是名人,自然带货效果好,可从名人效应角度评价;其次注意带货目的是为灾区助力,带货抢眼背后,其实是网友助力灾区的大爱与担当;第三个角度,可以由此上升到点赞携起手来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表达疫情总会过去的乐观信念。

故答案为:名人效应,流量变为销量的背后,其实是广大网友为爱下单、主动分忧的自觉,也是搭把手、拉一把的担当。带的是货,暖的是心,展现的是一家亲,彰显的是血脉相连。携手向前冲,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三)完成下面小题(6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日前,未来免费Wi-Fi覆盖全球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无数网民的心中炸开,免费Wi-Fi覆盖全球空间是现实,还是美国人的一场南柯一梦呢?

被誉为中原第一庙会的淮阳太昊陵庙会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拉开大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万游客熙来攘往,南腔北调  尽享节日的欢乐。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  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华为、小米、联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听到沈红军升任省城主管教育的副市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  并要他赶快请客。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文学家勒·克莱齐奥先生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做客山东大学文学大讲堂,娓娓而谈文学与人生

中国当前的文化,未免过分热衷所谓的房子、车子、票子,一点不夸大其词地说,这种文化倾向,是漠视甚至鄙视平凡人的社会地位的文化倾向。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考点:成语的使用 。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

南柯一梦: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与一场重复。

南腔北调:形容人口音不纯,掺杂着方言。此处是陈述游客源自全国各地,故掺杂着各地方言。这里使用正确。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不合语境,这里使用错误。

乔迁之喜: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这里使用正确。

娓娓而谈:指人说话时连续不断、生动地谈论。可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

夸大其词:说话或写文章不切实际,扩大了事实。这里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 文运同国运相牵,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C. 为阻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的影响,开封的一些景区采取了办法,比如清明上河园就雇用了几名退休的大妈来做景区看管员。

D. 根据杭州出台的国内首部网络交易政府规章,卖家如果骚扰、威胁消费者违背意愿做出或修改交易评价,将对其处以最高两万元的罚款。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考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A项成分残缺,在一幅前加谓语动词构成形成C项搭配不当,不能说阻止……的影响,应删去的影响D项结构混乱,应将对其改为

八、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参考例文】

画出最好的自己

致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问: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我想,其实一个人是怎样的,过去我认为别人的问答足够客观,我们应当相信;后来我明白,一个人是什么样的,终究还是自己说了算。

    学弟学妹们,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确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里,你们的自画像,该由你们自己画。

    你们会绘出更好的理想中的自己。我们的价值如何实现?我们可以绘出那个理想的自我吗?当然,这个时代赐予我们无数资源,我们亦可循着找到自己的光芒。写作、绘画、舞蹈,我们可尽情去学习。无数人的价值正被看到与发掘,袁隆平扎根田间为苍生福祉,钟南山逆行武汉护国人,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为云南山区的女孩带去希望……。你们会以此为镜,绘出那个你理想中的自己。如果没有实现,那也多问自己:“我还需要做些什么?现在的我是我想要的样子吗?”答案其实就在你心底。

    你们会绘出更好的现实中的自己。你们会在即将到来的高一遇见友谊、师生情。我希望你以他们为镜,找出自己的不足。你或许更喜欢看网上周立波的那段“你的青春被狗吃了么”的激昂言论,你或许更喜欢看网上关于某省高考状元从来不上课外补习班的报道,你或许看着班级后黑板上的倒计时,还在默默安慰自己“没事,高考还早”……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高考状元或许比你少了那两三个小时的课外补习,但他们比你多的,是高效的学习策略、良好的思考习惯,和自己默默的用功努力?你有没有担心过或许就是那句安慰性的“没事,高考还早”,让你略过你不想做的那道函数放缩,而你放弃的这道题,可能就是6月你哭都哭不回来的14分……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人总是在他人身上才能够准确的认识自己,我希望在即将到来的高一,你能找到自己的镜子,比照他们,画出更好的自己。

    你们会在祖国的大背景中画出最好的自己。今年,将完成全面小康的目标,而祖国的明天,将由你们来绘制。在今年,我们遭遇到了疫情,但是我们亦不畏惧,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漫长的冬天也会过去,而祖国的明天,就在你我手中。习近平总书记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愿我们接继奋斗,共绘美丽中国,也在为祖国的奋斗中,画出最好的自己。

    学弟学妹们,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掌握,是老话,也是至理,以后,当你们遇见挫折,当你迷茫时,一定要回头望,问自己,“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多找出适合自己的“镜子”,不断参照,不断反思。唯有如此,才能画好自己的像。

    《大秦帝国》里有句话:“敬那大争之世,敬这小酌之时。”希望我的话,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在这个奔腾的时代里,愿你们,能绘出自己最好的自画像。

    谢谢大家地聆听。

高三学姐

202077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考生作为高三学生写信给高一新生,书信方式是一个限制,书信体也因书信主体和书信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呈现出相应的差异性。写作的内容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要思考如何画好,要切中为自己。考生需要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思考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要求考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高中三年生活怎样度过,如何在高中三年中过好学习生活,把你的成功经验、教训传递给高一学生。

参考立意:1.“内省”+“外省”=最好的自己;2.在最好的年纪,请选择奋斗;3.选好镜子,画出最好的自己;

【点评】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先看材料,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说明还需要借助他人,即镜子全面的认识自我。要写好这篇作文,最重要的是紧扣材料中的镜子。镜子有平面镜、曲面镜乃至哈哈镜之分,既可以直观呈现原初的模样,也可以曲线反映客观场景,核心不仅在于镜子本身的质地,更取决于自我本身的认识与善于甄别的眼光。镜子可以理解为为后浪起示范、榜样、引领作用的偶像、英雄,反观出自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可以理解为与自己一起激扬文字、同窗苦读、相伴成长的平辈,映射出自我的劣势与优势;还可以是那些蝇营狗苟、苟活偷生的奸佞之徒,警醒自己不要做怎样的人。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2022年新高考模拟卷语文5(原卷版)解析

2022年高考

2022年新高考模拟卷语文4(原卷版)解析

2022年高考

2022年新高考模拟卷语文2(原卷版)解析

2022年高考

2022年新高考模拟卷语文1(原卷版)解析

2022年高考

2021年广西高考物理试卷及答案

高考物理试卷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模拟试卷5解析

2022年高考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模拟试卷2解析

2022年高考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模拟试卷1解析

2022年高考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模拟试卷4解析

2022年高考

2022年新高考模拟卷语文3(原卷版)解析

2022年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