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冲刺方法:解答文言文翻译题的方法和要领

2012-04-27 15:45:18 解答高考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对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考查,由沿用了多年的四选一的客观题变成了直接将文言语句笔译成现代文的主观题。这是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返璞归真,顺应了高考以能力考查为主的大趋势。要准确解答出这种主观性的文言文翻译题,保证不失分或少失分,除了要有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和较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外,还必须掌握解答文言文翻译题的方法和要领。

  下面就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文言文翻译题的解答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衡量文言文译文好坏的标准是“信、达、雅”。简单地说,“信”,就是要准确;“达”,就是要通顺;“雅”,就是要有文采。在这三者中,“信”和“达”是基本要求,“雅”是较高要求。文言文翻译必须准确而流畅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即必须做到“信”和“达”。而要做到“信”和“达”,就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文言文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义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相同的表达方式。翻译文言文,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例如: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2011年天津卷)

  译文: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自己之外有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做序。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2011年辽宁卷)

  译文:宋庆礼为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疆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上面例句(1)就完全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例句(2)则含有一定的意译的成分。这里的“在人”翻译成“做人”或“为人”,就是意译;而“一行边陲”的“行”,严格地说应该解释成“巡视,巡察”,但这样解释显然说不通,而翻译成“任职”则是恰当的。

  二、联系全文,注意语境。

  文言文翻译,从表面上看考查的仅仅是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而实际上,命题者选择的句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和关键,通过对这样的句子的考查能够看出我们对整篇文章理解掌握的程度,看出我们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下。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翻译这样的句子时也应该联系全文尤其是上下文,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翻译。例如:

  (3)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4)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5)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例句(3)是2010年北京卷文言文翻译(文言语句理解)四选一客观题的一个选项,答案所给的译文(理解)是“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这显然是错误的。在原文中,“其馈遗清者”,根据前文“清(宋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奉博”,应该理解成“那些赠送礼物给宋清的人”。这些曾受惠于宋清的人,发达了之后为了报答宋清而争相馈赠礼物给他。例句(4)是2010年安徽卷文言文翻译题中的一小题,根据上文“十四年,(贺兰祥)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此句中的“至是”应译为“到这次”,“重往”应译为“再次前往”,“之”应指贺兰祥再次到荆州任职,全句的译文是“到这次(贺兰祥)重新前往(荆州任职),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例句(5)是2011年山东卷文言文翻译题中的一小题,联系下文“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本”应翻译为“根本”,即儒家的“以民为本”;“本事”应译为“根本的事情”,全句应翻译成“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的事情做起”。

  由此看来,解答文言文翻译题,只有联系上下文,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才能保证翻译正确,不失分。

  三、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出关键词语。

  一般说来,命题者在设计文言文翻译题时,所选择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对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主要包括代词、有特殊用法的实词、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语以及起重要作用的虚词等。能否准确翻译出这些词语,是整个句子能否准确翻译出来的关键。同时,这些词语的翻译也是评卷时的采分点,翻译准确了,才能保证整个句子的翻译不被扣分。

  1、代词。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如果有代词,翻译时应该联系上下文,明确指出代词所指代的人、事、物。例如:

  (6)彼知吾将用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必不吾予也。(2009年天津卷)

  (7)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2011年重庆卷)

  根据上文,例句(6)中的“之”指的是管仲,翻译时必须做出交代,并且下一句中也省略了“之”,要补出。这句话的译文是“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这里,如果仅仅将“之”翻译成“他”而不指明其指代的是哪一个人,下句中省略的内容补不出来,就说明对这句话还没有真正理解,就会被扣分。例句(7)中的“由是……”的正确译文是“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这里的“莫”是一个表示非特指的代词,意思是“没有谁”,不能翻译成“没有”或“不”。

  2、有特殊用法的实词。有特殊用法的实词,主要是指被活用了的实词。尽管《考试说明》没有把词类活用列入考查范围,但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却多有涉及。在翻译时,遇到这类实词,只有对活用情况做出明确的交代,才能把整个句子准确翻译出来。例如:

  (8)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2010年天津卷)

  (9)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2010年山东卷)

  (10)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2011年湖北卷)

  (1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2011年安徽卷)

  例句(8)中的前一个“衣”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当“穿”讲;“袖”也活用作了动词,意思是“袖子里藏着”或“把……藏在袖子里”,全句的正确译文是“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例句(9)中的“师”是名词作状语,“师事之”应翻译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例句(10)中的“安”字是使动用法,“以俭安神”的意思是“因为节俭而使神灵得到安息”。例句(11)中的“骇”则是意动用法,全句的意思是“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3、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语。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字形上与现代汉语完全一致,但意思却和现代汉语迥然不同。翻译时,不能把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混为一谈,要准确理解它们在句中的含义,做出正确的翻译。例如:

  (12)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2009年四川卷)

  (13)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2010年上海卷)

  (14)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2010年安徽卷)

  例句(12)中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全句应译为“大概用来治理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例句(13)中的“狱”是“案件,案子”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监狱”的“狱”意思不同,“狱久不决”应该翻译为“(这个)案子长久没能判决”。例句(14)中“行李”也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成“使者”或“出使的人”,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行李”来理解。

  4、起重要作用的虚词。在文言文中,文言虚词有的只在语气、结构方面起辅助作用,有的则表示比较实在的意义或一定的语义关系。翻译时,对那些只起辅助作用的虚词可以不翻译,而对那些表示比较实在的意义或一定的语义关系的虚词则必须做出明确的交代,否则,就有可能被扣分,甚至导致整个句子翻译的错误。例如:

  (15)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2009年全国卷Ⅱ)

  (16)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2010年江西卷)

  例句(15)中的“若”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应译为“如果”;“以”,是“因为”的意思;而“其”,根据上文应该是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全句的译文是“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例句(16)中的“因”根据上文应该翻译为“于是”,不是“因为”的意思;“如此”实际上是两个单音节词,应该译为“像这样”,不能按现代汉语“既然如此”中的“如此”来理解,全句的译文是:“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并跟随在皇帝身边”。

  四、注意句式,译出原句的句式特点。

  这里所说的句式,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几种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虽然《考试说明》没有把文言特殊句式列入直接的考查范围,但是文言特殊句式却在历年的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频繁出现,前文中例句(4)是省略句,例句(6)是宾语前置句——“必不吾予也”即“必不予吾也”。因此,对文言特殊句式,我们还是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答题时更要把文言句式特点准确地翻译出来。例如:

  (17)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2010年山东卷)

  (18)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2011年天津卷)

  (19)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2010年江苏卷)

  (20)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2011年江西卷)

  (2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011年山东卷)

  例句(17)中的“常不见听”,是一个被动句,应该译为“经常不被听从、信任”。例句(18)中的“不吾知”是宾语前置,即“不知吾”,全句应译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例句(19)中的“殓以嫁时之衣”是介词结构后置(或叫状语后置),“甚矣吾贫”是主谓倒装,翻译时必须把这两种句式落实,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殓,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例句(20)中的“独汲黯与亢礼”,根据前文省略了“与”的宾语“之”——卫青,翻译时应补出来:“公卿以下的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跟他以平等的礼节相待。”例句(21)既是倒装句,又是省略句,应为“勿以罪惧(民),勿以力止(民)”,翻译时还应该根据前文补出省略的主语“牧民者”,并要将“惧”“止”的使动用法落实或体现出来,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使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或“(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考有哪些语文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有哪些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

高三语文有哪些必考古诗词

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有哪些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有哪些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

赵普文言文的翻译精选

赵普文言文翻译精选

2020高考语文:题型的解答方法

2020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归纳

文言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