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怎样才算完全改革成功

2012-05-07 20:00:00 改革高考
启越

  一个在北京出生的孩子,随后的十几年一直在北京生活、读书,说的是带儿话音的北京话,也唱“我爱我的北京,我的家园”。但有一天,这个孩子被告知,他得回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参加高考,因为他不是北京人。相信这个孩子是困惑和受伤的。在全国,这样的孩子已近千万。他们有一个社会角色叫随迁子女。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正在逐步解决曾经和户籍紧密联系的一些难题,比如异地养老,异地医保,异地上学等等,虽然还有诸多不如意,至少改革已经起步。但是这么多年,惟独一项犹如铁板一块,一直没有动静——异地高考。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随迁子女都将面临异地高考的困扰。社会的上、下阶层都有办法规避这个问题。上层富人的孩子通过弃考去国外留学的方式绕开这个障碍,而社会的下层比如农村地区的孩子,也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薪水不及农民工等原因,主动弃考。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750万报名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有84万最终放弃高考,其中因出国留学而弃考者高达21.1%,高考弃考学生大多数还是农村学生。2010年全国高考弃考人数接近100万人。

  那就意味着,最受异地高考困扰的是这个社会的中间阶层,他们或者是城市的工薪阶层,或者是小企业主,他们被看作是这个社会的稳定器,但又是这个社会负重最多的阶层,要承受高房价(包括高墓价)、高税收、高医疗费还有子女的高昂教育成本。所以在这意义上,也可以说异地高考改革就是拯救社会的中产阶层。

  现在好像有点希望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表示,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现在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而地方方案也开始了破冰之旅,继湖北异地高考方案夭折之后,山东报出首个异地高考改革时间表,随后是热点地区广东,也出台了一个未经细化的总体方案,一时间让人觉得前途开始光明了。但是我们认为,如果异地高考改革没有顶层设计,整体推进,仅仅靠各地改革试点,那基本等于绝望。

  众所周知,异地高考改革的最难啃之处不在于考,而在于录取。当下中国高考最为人诟病的也正在于此,区域化录取模式导致了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学生能以很低的分数考上清华、北大,而这个分数在其他省份可能连一般大学都上不了。如果让地方出台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其实质就是让当地户籍人口让渡自己的既得利益,阻力可想而知。地方政府自然也无此改革动力。如何兼顾当地户籍孩子与随迁子女的双重利益,这就需要教育部层面的总体协调,比如在保证北上广等热点地区户籍学生的录取比例的基础上,让随迁子女能参加当地的高考与录取。

  当然还有很多技术性的操作方案,比如异地高考,原籍录取;比如先放开职业类学院或者一般类大学,让随迁子女有选择的空间。我们始终认为,异地高考改革不能一步到位,必须逐步推进,一下子放开的结果势必是让各方利益受损。但是改革不能因此停滞,必须有时间表,必须有终极目标。

  我们认为,异地高考改革仅仅是中国高考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国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基于统一测试基础之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考生在任何省份参加统一测试,以统一测试成绩自主申请高校,高校自主招生,如美国的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只有完全超越了地区的壁垒,异地高考才算完全改革成功。


高考政策 高考改革 自主招生 异地高考 招生计划
分享

热门关注

2020湖南高考加分政策调整

湖南高考加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