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心为您展现了精彩的“画垂线课件”内容。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老师们会投入精力去完善课件内容。设计教案需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希望您阅读后能够受益匪浅!
画垂线课件 篇1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本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我选取的课题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垂线及其性质》。
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几何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几何推理证明的初级阶段,在本阶,段学生要在深刻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积累直观经验,为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打好基础。
本节课是单元起始阶段,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基础知识,建立直观模型。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验证,理解垂线的两个性质——“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和“垂线段最短”;教学重点是学习垂线的画法和垂线的两个性质;教学难点是垂线段最短及简单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感受垂线的两个性质时,很难在直观上获得有效的感受,更谈不上操作验证。而垂线的两个性质又不能通过证明的方式得到,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课程的难度,也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如果将信息技术恰当地引入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拥有有效的直观感受,更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也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融合:
融合点一:课前学生自主预习并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以跟帖留言的方式反馈给老师。
在学生预习这个环节,我就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用最常见的qq空间里的说说功能,发布预习要求,让学生跟帖留言,反馈学习情况。(出示图片)可以看到大部分同学对于基础的知识理解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几何语言的表述还存在障碍,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适当的强化练习。
融合点二:课中,运用sart电子白板,带领学生回顾自学成果,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视频展示)课堂以问题驱动,层次分明地将学生自学的成果一一呈现,并引入重点内容。
融合点三:用展示画垂线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画垂线的方法。(学生总结:一、靠;二、移;三、画;四、标)(展示)
融合点四:运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在黑板上操作演示。(视频演示)
融合点五:用几何画板演示垂线的两个基本性质,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积累经验,建立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基本事实。(视频演示)
融合点六:课堂反馈及时有效,运用现有在线技术,迅速收集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并做反馈。(视频演示)
融合点七:运用几何画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视频展示)
融合点八:课后微课拓展巩固。利用catasia studi 软件 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录制成简单的微课,供学生复习巩固拓展知识。(视频展示)
通过上述的融合,基本可以将我的课堂生动有效的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我所运用的信息技术,都是大家平时所熟悉的,希望能够给各位老师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也欢迎各位专家的批评和建议!谢谢大家!
画垂线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相交线和垂线的概念,并能判断怎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已知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创设情境
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36的插图,引出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两条直线相交的情景。当这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二、学习新知
(一)、引入
出示下列图形.
教师提问:每组都有两条直线,每组的两条直线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导入:相交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中的一种,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垂直。
(二)、认识垂线.
1、用活动的两个木条操作.
教师提问:大家都看到了1变成了直角?那么2、3、4变成了什么角呢?(1变成直角,2、3、4也变成了直角)
2、教师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教师提问:你怎样理解互相垂直?怎样理解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举实例)
(三)垂线的画法.
1、画垂线.
(1)教师说明:工人师傅一般用角尺画垂线,我们画垂线通常使用三角板。
教师提问:你猜猜,我们会利用三角板的哪一部分画垂线?
(2)分组讨论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每组自选内容)并尝试画垂线。
(3)分组汇报演示。
(4)确定方法
(先把三角板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另一条直线边过已知点。)
2、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1)用尺子测量从A点引出的4条线段的长度找出最短的一条。
(2)演示动画垂线段最短。
(3)教师讲解: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完成课后练习
看图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延长后都相交一点,成四个角)
学生讨论:1变成直角,为什么另外三个角也变成了直角?
(相邻两个角组成一个平角,180-90还是90)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举例
学生汇报自己组里的方法,并互相评价
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找到的,为什么这条最短。
画垂线课件 篇3
一、教学内容
本节的重点是会用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两直线垂直的定义中虽然强调“有一个角是直角”,但实际上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可以得到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因此不指定哪一个角是直角,实际上无论哪一个角是直角,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反过来,已知两直线垂直,那么它们的四个交角中无论哪一个角都是直角。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能误认为是垂线段本身。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垂线的性质、画法、垂线段的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都是重点。
二、教学目标
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垂线的性质,会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经历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比较、归纳理解垂线的两个性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意识,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相交线: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的两条直线叫相交线。
展示教具:把两根细木条看作是两条直线,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会发生什么变化。当α =90°时,其他三个角有什么变化?这时a与b有什么关系呢?
2、垂线的定义:当直线a与直线b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为直角时,其它三个角也都成为直角,
此时,直线a,b互相垂直,记作“a⊥b”,它们的交点O叫做垂足。
3、垂直的表示方法:符号表示
(二)讲授新课
1、垂线的性质
经过直线a上(外)一点P画a的垂线,可以画几条?
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垂线的画法
①作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提示利用垂直定义)。
分别用直角三角板作垂线和用量角器作垂线
②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注意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③图形演示,总结画法。
总结画垂线的方法:“一靠、二过、三画”
一靠: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垂直定义的运用,有90°角就有垂直)二过: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的点;三画:沿着直角边经过已知点画直线。”
3、垂线段
思考:有人不慎掉入有鳄鱼的湖中。如图,他在P点,应选择什么样的路线尽快游到岸边m呢?
概念:作线段PB⊥直线m,如图,垂足为B,我们就把线段PB叫做点P到直线m的垂线段。
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垂线段。
提出问题:垂线与垂线段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垂线是直线,垂线段是线段联系:垂线和垂线段都有垂直关系。
4、垂线段的性质
如图:线段PA,PB,PC,PD谁最短?请你用直尺量一量,和你的同伴一起检验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各点连结的线段中,线段最短。
5、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线段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知识应用
例1、如下图,已知AB⊥CD,垂足为O,OE是一条射线,且∠AOE=35°,求∠BOE、∠COE的度数。
解:∵ AB⊥CD ∴∠AOC=90°
∵∠AOE=35°
∴∠COE=55°,∠BOE=∠BOC+∠COE=145°
(三)课堂练习:课本P137练习1 、2
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B平分EOD,°=+9021,问:图中的线是否存在互相垂直的关系,若有,请写出哪些线互相垂直,并说明理由;若无,直接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画垂线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了解两条直线相交(包括垂直)关系的过程。
2.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有一个交点;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含义,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经验。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教具学具:
直尺、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相交
课件出示课本情景图(P78),提问: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都有角②两根小棒交叉,竹篱笆相互交叉,两条路也交叉。③无论是两根小棒、两根竹篱笆、十字路口的两条路都有交叉的现象。)
当学生说出①时,追问:为什么每幅图中都能形成角?(预设:都有交叉的线)
教师:如果两根小棒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什么图形?(两条直线)
教师:因此,两根交叉的小棒可以近似的看做两条直线相交。(板书:两条直线相交)同样任意两根相交的竹篱笆、十字路口的两条路都可以近似的看做两条直线相交。
下面,老师就用直线画出这些图形。(课件出示)
二、深入探究
(一)垂直概念:
1、请同学们观察这三幅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预设:1.都相交于一点;2.都有4个角)
2、当学生说出相交于一点时,教师指着说:都有一个相交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两条直线的交点。
教师强调: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可以组成四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纸片(有三组相交的直线),(课件出示)
观察这三个图形,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组成的角,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预设:1.∠1和∠2组成180°……2.角1和角3相等,角2和角4相等3、图3中的4个角都是直角)
4、当学生说出预设3时教师引导: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那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图3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动手测量验证(量角器或三角板)自己的想法。(教师画出图3)
汇报:(1)图3的4个角都是直角。(指两名同学一个用三角板,一个用量角器)要求:边演示边叙述方法。(当学生验证结束后,教师板书垂直符号)
5、教学互相垂直、垂线
教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板书: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个交点叫做垂足(板书:垂足)。
再次理解“互相垂直”。教师可以给两条直线取名字,便于学生理解。
6、让学生指着图3说一说谁是谁的垂线。
7、图1图2中的两条线是不是互相垂直?为什么?
8、课件:判断图中的两条线是否互相从垂直
9、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现象,你能从教室中找出那些?
学生汇报。(重点指出谁和谁互相垂直,谁叫谁的垂线,垂足在哪里)
(二)认识距离
1、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线段能画多少条?(动手画一画)(无数)
2、下面老师画了4条(P74)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猜一猜那条线段最短,为什么?(预设:AC最短,AC是直线的垂线)
3、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说出哪条最短位置关系垂线段最短)
4、引导学生总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教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同时出示课件)
5、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1)说说上图中的四条线段哪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点A到直线的距离。
(2)79页第二题。(课件)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两条直线相交成()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
2、判断
(1)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互相垂直。()
(2)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段,只能作一条。()
(3)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
(4)两条直线相交,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垂线
两条直线相交
成直角时,这
两条直线叫做
互相垂直
画垂线课件 篇5
教学内容: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认识垂线。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借助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垂线。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建立垂直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借助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直线的垂线。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光盘、三角尺、量角器
学生:三角尺、量角器、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课件出示第42页上的两幅照片,提问:在图中,你能找出哪些线是平行的?哪些线是相交的?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成一种特殊的状况。
二、新课。
1.认识垂线。
(1)课件闪烁照片中的红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相交的状况。
提问:观察这两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课件上演示。提问:这里两条直线也相交成4个角,当其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其余三个角各是什么角?
为什么都是直角?
教师结合演示,板书: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两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让雪糁个结合黑板上的一组垂线,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互相垂直的?谁是谁的垂线?并指出垂足。
(2)举例。你在生活里见到过互相垂直的线吗?
指名回答。
课件演示教科书上的互相垂直的现象。
2、教学画垂线
(1)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
同桌讨论,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1):可以用小棒摆。
学生(2):可以用折纸的方法。
学生(3):可以在方格纸上。
学生(4):可以借助量角器来画。
(2)教学过直线上的一点作垂线。
课件演示,学生模仿练习,指名到黑板上板演。
(3)过直线外的一点作垂线。
第43页上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互助。老师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小结画垂线的方法。
画的时候,先让直尺的一边与已知直角重合,让三角尺直角的一边紧巾直边,也就是与已知直线重合,再沿直线移动三角尺,使已知点落在直角的另一条边上,最后沿直角的另一条边画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概括成:1放、2靠、三移、四画
三、巩固练习:第44页上的想想做做
1、学生动手折一折,再交流两条折痕的位置关系。
2、与同桌先交流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再指名上台在课件上指出。
3、学生独立完成,在实物展示台展出,并演示画图步骤
4、第43页第2题。
观察每个图形,指出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5、第4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补充练习。
课前思考: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的基础上,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特殊的位置关系.
首先借助煤体,让学生观察,两副画面,让学生讨论发现图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直线,从图中抽象出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图形,让学生确认相交成直角;讨论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再利用这两组图形说明互相垂直的关系,认识垂线\垂足和表示垂直的符号.
接着在学生初步形成垂直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充分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老师出示课本中的图画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表象.
画垂线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学生学会了画平行线之后不是十分熟练的情况下,学生借助量角器,方格纸也许会方便些,但是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要防止学生手忙脚乱,和画平行线相混淆.强调(1)放直尺\(2)放三角板(3)移动(4)画线(5)标注垂足.与画平行线的方法正好相反.
练习画垂线的时候,教师从多种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尤其是那些已知直线放置的位置不是十分常见.
课后反思:
画垂直线也是这单元教学的难点,不少学生在作图时看上去好象所画的图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没有真正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所以在作图时,我加强对操作练习的指导与监控。
第一,充分利用直观的、动态的光盘中的演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在演示、模仿中学习画垂线。
第二,让学生上台操作,结合学生演示进一步说明操作方法。
第三,做前两道时让学生摆好画中的三角板让老师看一看摆放是否正确。
第四,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与检查。
课后反思:
与上节课相比,本节课要稍稍难一些,在讨论书本上两组抽象出的直线关系时,学生对于他们的特点:相交成直角学生似乎很困难发现。而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助于多媒体课件,学生也掌握得不错,学生有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的,也有只用一把三角板画垂线的。总体情况要比我课前预料得要好。
在练习中,课堂里出现的问题,又重复出现。学生在判断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还是互相垂直的,错误率较高,学生只关注是否相交与否了,所以将一般的相交情况也看成是互相垂直。说明学生对于互相垂直的概念没有真正掌握。
教后反思:
认识垂直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相交与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怎样画垂线。
经过课前思考后,我从学生熟悉的马路导入,引出两种相交,自然地使学生在比较中初步感知垂直这种特殊的相交。在教学垂直这部分概念时,我主要通过学生自学,我觉得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又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接着我通过三角尺巩固了对垂直的认识,并让学生在一组判断题中总结了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这样使知识得到升华。让学生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进一步巩固了对垂直的认识。在教学画垂线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创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充分给学生机会展示各类方法。在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教学中,同样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想办法,或是看书,然后再通过老师演示总结方法再演示,把方法规范在层层深入的练习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也让所学知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同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升华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学得没负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全课我用的最多的是同桌合作交流与自由探索,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我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试图以学生的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
但细节方面还是有许多问题,特别是纪律有些差,学生虽然情绪很高,但也带来课堂比较乱,需要改进方法。
画垂线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会正确地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求末知角的度数。
3、会正确地指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会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按要求作图并回答:
(1)画一条直线,问:直线有什么特征?
(2)在这条直线上点一点。问:你发现一了什么?
(3)再地直线上点一点。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4)区分直线、线段、射线。
2.出示图例:P652
(1)先说一说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2)再量一量这些角的度数?
(3)说一说,锐角、钝角、直角的度数或范围?
(4)你认为哪一类角比较特殊,为什么?
3.填空练习:
(1)平角=()直角
周角=()平角=()直角
(2)请用二只锐角拼成一只钝角?
请用一只锐角和一只钝角拼成一只平角?
4.看图练习:
(1)判断这些角的度数:(图)P655
角1=45度角2=()
角3=()
角4=()
(2)找一找有几只角?P656
有()只锐角()只钝角
()只直角()只平角
(3)过一点画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4)测量哪些直线互相平行?P668
5.动手画一画:
画出下列角(任选一组)
A.75度120度
B.170度50度
6、P66思考题
(二)总结
区分直线、线段、射线。
区分不同角的度数与范围。
会画平行线与垂线。
(三)作业:
作业本
画垂线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垂线,会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会用三角板画垂线。
2.使学生知道垂线的性质,理解测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
教学重点: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得出概念:
1.请任意画两条直线(有两种情况)
1.相交不相交,但经过延长也是相交的
2.不相交,且经过延长也不相交
2.今天我们研究直线相交的情况。
3.请画两条直线使相交,想一想二条直线相交分几种情况。
A
B
(1)(2)
4.图2中四个角相等吗?
图1中角1是直角,是90度,那么其它三只角会是什么角呢?
5.小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试一试:
说一说图1中--是--的垂线。(体现相互性)
6、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二)应用实践:
1.判断下列哪组是相互垂直。
(体现不同的方位)
2.从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1)哪一条线是垂线?
(2)哪一条线段最长?
(3)哪一条线段最短?
(4)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结论1: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线段最短。
结论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3.画下列直线的垂线:P611
4.过一点画下列直线的垂线:P612
5.韩家篓要修一条公路,请你帮助设计一条最近的连接公路的路:P613
6、P6145
(三)总结提高:
1.垂直、垂线、垂足的定义,区别。
2.会画垂线。
(四)作业:
作业本
平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画垂线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领域图形的认识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认识垂线》各种版本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首先我们看一下冀教版教材,教材通过几幅图片引出两条直线相交,通过让学生画两条直线相交,观察相交成的角引出垂直概念。
我们再看一下人教版教材,教材开始让学生任意画出两条直线,通过学生画线的情况引出平行和垂直。
纵观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会发现这两种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让学生画直线,观察相交成的角引出垂直,人教版更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冀教版注重从现实生活情景中引入。因此,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测量、画图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观察、测量、画图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达成以上学习目标,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角的基础知识,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一些垂直的现象,学生具备一些简单的分类思想,能够从实际
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分析、思考,这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我安排了4个环节:课前准备——口算;活动一——创设情景;活动二——构建模型;活动三——拓展交流;活动四——解释应用。下面,我将详细讲解每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
1。投影出示交叉的小棒、竹篱笆、十字路口。提问:这些现象可以看做什么?学生经过观察,指出这些现象都可以近似地看做两条直线相交。(设计意图:突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两条直线相交。通过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模型:
(一)认识交点
1、提出画图要求,让学生独立、任意画出两条相交直线,(你能画出几种情况)。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交流学生画的图形,让学生展示不同位置关系的图形。然后讨论“说一说”的问题,“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几个角?有几个交点?”
3、讨论结果:
(1)两条直线相交有四个角。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用数字标出四个角。
(2)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师应点明: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指交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观察、操作中使学生明白了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二)认识垂线
1、认真观察学生画出的两条直线相交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讨论结果:
(1)∠1+∠2=180° ∠ 2+∠3=180 ° ∠ 1+∠4=180 °师最后应归到每相邻的两个角的和都是180度。
(2)在图形③中四个角可能都是直角。让学生用量角器去量一量,验证自己的想法。(验证成立)
2、教师介绍两条直线垂直的定义,认识垂线和垂足。
3、举生活中垂直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交流、操作、验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两条直线相交或垂直的基本特征,丰富学生对相交和垂直的感性经验。)
(三)点到线的距离
1、出示教材上的插图,让学生找一找A点到直线有几条线段,让学生估一估这四条线段中哪条最短?
2、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并把测量结果填在书上74页。
3、交流学生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4、教师介绍距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距离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估计、猜测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线,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理解距离概念。)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一练1、2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和深化。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画垂线课件 篇9
绝对值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
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
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
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
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
合作交流
探究规律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
有什么规律?、
-3,5,0,+58,0.6
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
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
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
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
结合实际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
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观察并思考: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
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形.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
数在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 ,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课堂练习 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教科书第17页例)
比较大小的过程要紧扣法则进行,注意书写格式
练习:第18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产书第19页习题1,2,第4,5,6,10
2, 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①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
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
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②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
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
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
学生不易接受.
2, 一个数绝对值的法则,实际上是绝对值概念的直接应用,也体现着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直接通过例1归纳得出,显得非常紧凑,是教学重点;从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是大小规定的直接归纳,其中第(2)条学生较难理解,教学
中要结合绝对值的意义和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
大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数轴上越左边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越大,所以表示的数越小”这个数形结合的模型.为此设置了想象练习.
4,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绝对值的概念和数的绝对值的求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教
学内容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建议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移到下节课教学。
画垂线课件 篇10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2垂线段最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
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复习铺垫温故知新
二、自主尝试独立探究
1.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修路时遇河要架桥,如果遇到大山怎么办学生观察情景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可以修隧道,今天这节课就一起跟随老师,在以下几个活动中共同研究关于这方面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
2.出示目标
屏幕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自学:认真看课本第55页和56页课本内容,按课本的要求做一做,思考:
(1)两点之间什么最短
(2)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4分钟后,看谁能把例题讲清楚,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三、分组合作讨论释疑
小组解决问题,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记录好。
四、展示点评升华
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有什么不同意见
教师组织好集体的交流评价,重点释疑
1.我们先确定两个点代表大山两侧的两地,自己动手画一画着两点的连线,看能发现什么
通过交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间距离的例子吗学生画两点间的连线。
2.出示图:王奶奶病了,她到哪个医院更近一些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感知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
我们都发现了垂直的那条线段最短最短。它的长度就是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你能自己画一下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吗(注意要标上垂足)
五、清理过关挑战自我
1.课本56页自主练习第1、2题。
师: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字体写的最端正,板演的同学注意把字些的大些,并有一定的间距。
2.配套练习中的题目
3.课本57页自主练习第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