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设计教案模板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只有老师教案课件写的越好,在教学过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今天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我的建议能够成为您实现梦想的助力!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

  教学内容:P70页例7及“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二2、3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运用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0.52+0.48=0.17+0.33=3.6+6.4=

  0.8×3=3.7×5=46×0.3=

  二、新授

  1、教学例7。

  (1)出示例7

  (2)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问:如果要求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先估计一下。

  3.8×3.2≈()(说一说估计的方法)

  (4)提出:列竖式计算怎样算呢?

  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很快计结果。

  3.8×1038

  ×3.2×10×32

  7676

  114÷100114

  12.161216

  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4)讨论得出:两个因数分别乘10,积就扩大1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2.16。

  2、第65页试一试。

  提出:要求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

  计算3.2×1.15时,先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在积里应该怎样点上小数点?(学生尝试完成,展示学生作业)

  强调:一个因数分别乘10,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扩大10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0倍,要除以1000。原来的积是3.68

  3、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1)引导: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2)同桌讨论: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

  小结: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然后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5页练一练第1题(说说你是如何点出积中的小数点的)

  2、完成第65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对的要打“√”,不能不打。不对的要打“×”,然后再订正)

  4、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说说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通过分析,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将学生的错题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判断,这样的改错效果好于学生改书上的错题。

  2、列竖式细化。强调:①小数乘法列竖式时“末位对齐”。②求出积后,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向左数出同样多的位数点上小数点。③对于计算结果,要先点小数点再划掉积末尾的0。

  第七课时小数乘小数(二)

  教学内容:P66页例8,“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4、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学难点:确定积里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根据第一栏的积,写出其他各栏的积(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教学例8。

  出示例8。

  (1)花架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师板书算式。

  (2)学生试做。

  0.28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小明家最近搬进了风景优美的月馨小区。(课件出示) 瞧!这是小明房间的平面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3、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你会列式吗?(生答)

  4、 师:(板书:3.6×2.8)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前面学习的是小数乘整数,而这道算式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5、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合作交流

  (一) 例题引导,探究算法

  1、师:你估计小明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吗?

  怎样估的?(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师:小明的房间究竟有多大呢?拿出导学案,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如何运用前面的知识、方法求得3.6×2.8的积的。

  a、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一些方法)

  b、老师发现已有不少同学采用了竖式计算,谁上黑板来写一写。(学生书写竖式)(如果有小数点点错的,也板书上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把小数乘小数的问题变成什么来计算的呢?你是受什么启发想到这样做的呢?

  (生:由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想到的)

  师:真会思考。(表扬)

  师:那他计算的结果对不呢吗?(我们刚才估的是 ),刚才还有同学告诉我说自己是用计算器算的,那他的结果与你用计算器算的一样吗?

  3、师:刚才我们从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联想到小数乘小数。结果为什么是10.08而不是100.8或1.008呢?

  思考并交流:导学案合作交流问题3。

  全班交流问题3(呈现幻灯片:把3.6×2.8都看成整数,这两个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36×28的结果和3.6×2.8的结果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重点交流: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要由36×28的结果得到3.6×2.8的结果,应该怎么办?一个数除以100,只要 )

  指向:积由原来的整数变成了两位小数。所以是10.08。

  (教师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

  通过推理,我们再次证实了3.6×2.8=10.08,(一起答)

  4、补充答语。

  (二)、教学“试一试”,强化算理的理解。

  1、提出问题:小明还有一个明亮的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谁说说列式?

  (2.8×1.15),

  2、师:考虑一下,你会怎样写这个竖式?为什么?

  (1.15写在上面,2.8写在下面)

  生:因为我们是把1.15和2.8都看成整数来计算的,所以三位数写在上面,两位数写在下面更简便。

  3、师:对了,我们要学会选择合理的算法。知道怎么做吗?好,打开课本,把你的思考过程在书上填一填。

  a.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

  b. 追问:115乘28得到3220后怎么得到1.15乘2.8的积呢?(除以1000)为什么?(学生把理说得很清晰就不追问)

  引导学生表达: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

  c. 到此结束了吗?还需( )。根据是什么?

  d. 在这里是先点上小数点还是先简化?为什么?

  4、你能跟你的同桌说说下面两题该怎么计算吗?(同桌交流:不计算,只说想法)(汇报想法。)

  4.27×2.6 = 6.3×4.2=

  (三)寻找规律,概括算法

  1、师:我们刚才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然后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把整数的积还原成小数的积。如果每题都这样去想是不是很麻烦?这当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寻呢?

  2、提出问题a、观察上述各题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b 、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幻灯片呈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小数乘整数符合这个规律吗?

  3、师:发现了这个规律,你是否感觉到小数乘小数变得太简单了?

  4、小数乘小数应该如何计算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生说)(幻灯片呈现)

  交流:先干什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干什么?(给积点上小数点)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末尾有0怎么办?(先点小数点,在把0去掉)

  (简单点说就是:一算 二数 三点点 四化简)

  三.巩固提升:

  1、你能给下面两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①指名口答

  ②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里?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点的小数点。先看对不对?然后改正,并思考其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师:同学们的思考非常积极,计算题我们不光要知道怎么做,还要把它做对。

  (在导学案上完成用竖式计算) (看谁做得又快又对)(讲评:突出横式写答案)

  4、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小数乘小数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呈现幻灯片)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①看题目。

  ②谁来说说你怎么估的。

  ③结果是不是300元左右呢?在导学案上列式解答。

  ④指名一人口答。58.5×5.2=304.2(元)(呈现)

  四、思维拓展:

  过渡:接下来,老师还想看看谁的反应快。快速抢答,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准备)(第一题)

  1、根据148×23=3404,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0.23=

  过渡:同学们今天注意力比较集中,所以思维都很敏捷。做事就应该这样。老师这里还有一题。

  2、根据156×27=4212,你能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吗?

  ( )×( )=4.212

  (看谁想到的答案多)

  五、回顾反思:这节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当堂检测:

  1、在算式6.29×3.2中,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 )倍;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 )。

  2、在计算2.17×1.2时,可以先看作( )×( ),它的积是( )。因为两个因数共有( )位小数,所以2.17×1.2的积也是( )位小数,也就是( )。

  3、计算。 9.8×0.3= 41.4×2.5= 0.03×67.5=

  小数乘小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整个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2.8×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我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估算2.8×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来判断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我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最后通过比较小数乘法,学生明白了: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积,再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明白先点小数点再化简。我本人认为很简单,但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错误较多: 1)由于马虎出现计算性错误。 2)两个因数中,第二个是中间有零的,学生计算时特别容易把数位对错。 3)在计算结果中把积的小数位数数错,导致小数点的位置点错。我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先想想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我想在课上这样强调,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出错。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设疑引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我们一起到运动场上去看一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

  1、余数总是“25”。

  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28÷÷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观察例

  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质疑探究

  (一)检查自学情况(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

  52、3、3、

  学生评议。

  三、质疑再探

  (一)学生质疑

  教师:针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惑请提出来,大家一起研究。也可以提出由本节所学知识联想到的问题。

  (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还可以写作,7、还可以写作,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可能出现问题、52,师生共同辨析)

  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

  1、商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的,叫做有限小数;

  2、商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无限的,叫做无限小数。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四、运用拓展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用适当题型编写1~2道练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用计算器算出商后,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是循环小数的要求用简便方法写出来。

  19÷÷÷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课后反思:

  练习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常见错误:

  1、在竖式中在第一个循环节上也打了循环节的圆点。

  2、在横式上照抄竖式结果时,虽然在第一个循环节上打了圆点,可却写了两个循环节。

  3、在计算竖式时几个数字还未重复两次出现时,学生就经过推理判断出它是循环小数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如:2.01212学生除到2.0121时就发现小数位数第四位与第二位的数字相同,余数也相同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4)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的意义是什么?相关的知识都有哪些?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知识。

  回顾与整理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我们学过哪些运算?举例子说明。

  生1:加、减、乘、除。

  生2:列举算式……

  (2)课件出示教材70页1题。

  庆祝“六一”。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用了哪些运算?

  预设

  生1:我根据第一幅图提出问题,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用加法计算,列式为26+39=65(只)。

  生2:我根据第一幅图提出问题,还要折多少只纸鹤?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20-26-39=55(只)或120-(26+39)=55(只)。

  生3:我根据第二幅图提出问题,一共需要多少钱?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5×52=78(元)。

  生4:我根据第三幅图提出问题,扎蝴蝶结用了多少米彩带?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8×=9(m)。

  生5:我根据第四幅图提出问题,平均每组有几名同学?用除法计算,列式为36÷4=9(名)。

  (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解答,用课件展示相关算式)

  (3)结合上面的算式,完成下面的表格。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全面,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下表)

  算式

  意义

  加法

  26+39=65

  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120-26-39=55或120-(26+39)=55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1。5×52=78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18×=9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36÷4=9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整数、分数、小数运算的哪些意义相同?

  预设

  生1:整数、分数、小数的加法、减法、除法的意义相同。

  生2:分数乘法的意义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种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四则运算的关系。

  (1)陈述加与乘、加与减、乘与除相互间的关系。

  预设

  生1:加法是最基本的运算,整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生2:加法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而减法是知道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加法和减法是互逆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生3: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除法是把一个数进行平均分,求份数或每份数,乘法和除法是互逆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陈述加、减、乘、除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预设

  生1: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生2: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生3: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生4:被除数÷除数=商,除数×商=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生5: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5)

  教学内容:

  第4、5页,例3、例4;第7、8页,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组织学生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0.86×73.5×16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生板演。

  (2)反馈,校对答案,并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算理。

  2、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小数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晰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呈现例3主题图。

  (1)引导学生独立审题后指名列式:1.2×0.8。

  (2)请学生估一估1.2×0.8的积。

  (教学预设:1.2×0.8≈1×1=1(平方米))

  (3)提出问题:1.2×0.8的积到底是多少?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

  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指名三位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预设三种可能如下:)

  生1:1.2米=12分米

  0.8米=8分米

  12×8=96平方分米=0.96平方米

  生2:1.2生3:1.2

  ×0.8×0.8

  9.60.96

  (5)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积是9.6还是0.96,为什么?

  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

  ②观察并思考生1和生3方法指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形式不同,数学本质是相同的。

  (6)引导学生观察竖式,讨论以下问题:

  ①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②比较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发现0.96比因数1.2小,比因数0.8大。

  2.基本练习:教材第4页做一做。

  6.7×0.32.4×6.20.56×0.04

  (1)观察并判断: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如:6.7×0.3的积比6.7小,比0.3大;2.4×6.2的积比2.4和6.2的都大;0.56×0.04的积比0.56和0.04都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几位学生板演。

  教师应注意收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0.56

  特别是计算0.56×0.04时,学生可能出现如右错误×0.04

  0.224

  (3)校对答案,并指名说一说算法和算理,重点讨论:0.56×0.04的积到底是0.224还是0.0224?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样点小数点?

  3.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并思考:这些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四人小组进行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面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3.7×4.60.29×0.076.5×8.4

  (1)先引导学生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其中6.5×8.4的积是不是两位小数可能会有争议,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2)独立计算。

  (3)投影反馈,重点是第3小题。

  6.5

  ×8.4

  260

  520

  54.60

  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①当乘积末尾有0时,是先撇去0再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撇去0?②6.5×8.4的积为什么变成一位小数?

  2.不计算,判断积的小数部分有几位。

  47×0.05()6.9×0.38()

  4.2×1.8()4.08×0.08()

  0.9×0.7()6×0.07()

  3.独立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4题,反馈时选择其中三个算式说一说想法。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再次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作业

  《作业本》第2页。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须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汇报。

  3、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1)(出示4种小棒)老师准备了这样4根小棒,请你任选3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边操作边由小组长负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

  (3)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成怎样的关系

  第1根长度

  (厘米) 第2根长度

  (厘米) 第3根长度(最长)

  (厘米) 能否围成

  三角形

  先由小组讨论汇报后得出结论。(出示结论)

  4、验证结论。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P24第2题。

  2、判断如果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①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②用长度为4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③要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还可以是几厘米(讨论后回答)

  7厘米行吗7厘米以上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总结延升:

  1、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从中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展示各种运用三角形图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就能发现三角形中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理解依次重复出现的意义。

  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入,比如今天是星期几,谁会说?接着说能说完吗?为什么?

  引出:这种“依次不断重复”的情况称为“循环”(板书:循环)

  2、初步感知循环小数。

  出示教材第33页例7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并找数学信息,独立列式:400÷75,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余数重复出现“25”;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3、引出课题。

  追问:像这样除下去,能除完吗?(不能)

  板书:循环小数

  二、互动新援

  1、认识循环小数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这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

  引导学生说出:400÷75的商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板书:400÷75=5。333……)

  2、出示第33页例8的两道计算题,让学生自主计算,并说说商的特点。

  78.6÷11算到商的第三位小数时,让学生停一停,看看余数是多少,然后再接着除出两位小数,指导学生和除得的前几步,比较,想想继续除下去,商会是什么?

  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余数重复出现5和6,商会重复出现4和5总也除不尽。

  3、比较上面三个算式的商,你有什么发现?

  400÷75和28÷18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起不断重复出现某个数字。78.6÷11的商,从小数的第二位起不断地依次重复出现数字4和5。

  师小结: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循环小数的概念。

  (2)认识循环节,

  如:5.333……的循环节是3;

  7.14545……的循环节是45。

  (3)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如:5。333……写作5。

  6.9258258……和6.9 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想一想,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8)

  教学内容:

  第4.5页,例3、例4;第7.8页,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组织学生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0.86×73.5×16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生板演。

  (2)反馈,校对答案,并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算理。

  2、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小数乘法。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呈现例3主题图。

  (1)引导学生独立审题后指名列式:1.2×0.8。

  (2)请学生估一估1.2×0.8的积。

  (教学预设:1.2×0.8≈1×1=1(平方米))

  (3)提出问题:1.2×0.8的积到底是多少?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

  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指名三位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预设三种可能如下:)

  生1:1.2米=12分米

  0.8米=8分米

  12×8=96平方分米=0、96平方米

  生2:1.2生3:1.2

  ×0.8×0.8

  9.60、96

  (5)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积是9.6还是0、96,为什么?

  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

  ②观察并思考生1和生3方法指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形式不同,数学本质是相同的。

  (6)引导学生观察竖式,讨论以下问题:

  ①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②比较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发现0、96比因数1.2小,比因数0.8大。

  2、基本练习:教材第4页做一做。

  6.7×0.32.4×6.20.56×0.04

  (1)观察并判断: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如:6.7×0.3的积比6.7小,比0.3大;2.4×6.2的积比2.4和6.2的都大;0.56×0.04的积比0.56和0.04都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几位学生板演。

  教师应注意收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0.56

  特别是计算0.56×0.04时,学生可能出现如右错误×0.04

  0.224

  (3)校对答案,并指名说一说算法和算理,重点讨论:0.56×0.04的积到底是0.224还是0.0224?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样点小数点?

  3、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并思考:这些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四人小组进行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面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3.7×4.60.29×0.076.5×8.4

  (1)先引导学生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其中6.5×8.4的积是不是两位小数可能会有争议,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2)独立计算。

  (3)投影反馈,重点是第3小题。

  6.5×8.4

  260

  520

  54.60

  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当乘积末尾有0时,是先撇去0再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撇去0?

  ②6.5×8.4的积为什么变成一位小数?

  2、不计算,判断积的小数部分有几位。

  47×0.05()6、9×0.38()

  4.2×1.8()4.08×0.08()

  0、9×0.7()6×0.07()

  3、独立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4题,反馈时选择其中三个算式说一说想法。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再次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作业

  《作业本》第2页。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②: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6090120;40的倍数有:4080120,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6090120

  40的倍数:4080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优化方法。]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120180;90的倍数有:90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公倍数。

  [点评: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倍数、最小公数意义的理解,使表象更加清晰。由此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

  4.[出示]找最小公倍数

  4和85和106和156和94和5

  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公倍数。

  师:4和8你们怎么找得这么快?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方法吗?

  生:大数要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你们还能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生①: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它们的乘积也是它们的公倍数。

  生②:5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10,并不是它们的乘积。

  生③:4和5两个数是互质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师它们的乘积。

  [点评:教师直接把找特殊情况下两个数最小公倍数这一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学生练习、让学生不断发现不断改进。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却从不给出结论性的评价,而是始终鼓励他们大胆猜测验证,互相补充说明,学生真正投入探究学习的氛围中,体验着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与练习,我们学会了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并且发现了一些特殊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设计思路】

  最大公倍数是一节概念课,学起来比较枯燥。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最大公因数以后进行教学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虽然属于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学习方法相似。本课设计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借鉴,让学生借鉴学习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一开课,我就通过情景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解决蜜蜂回巢的问题中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学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在找公倍数的过程中,呈现出找法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分析出各种方法的优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然后变换情景中的问题作为进一步学习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多个实例发现其中的规律,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寻找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探索求特殊关系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应用。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评析】本节课虽是概念教学,但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学得生动有趣。

  1.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最小公倍数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看似无多大联系,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补充调整,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的信息,从而构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数学课堂。先以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物模型,让学生借助具体实例,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数学,抽象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体会到学习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与生活的特点。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教师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如,在获取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征这个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景,然后放手让学生合作解决,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优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在初步获得所学知识后,教师又巧妙地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使学生产生了深刻的体验,从中进一步感悟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互质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数。(作者: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董惠平山东省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唐忠亮吴颖昕王婷)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0)

  一、复习

  0.52+0.48=0.17+0.33=3.6+6.4=

  0.8×3=3.7×5=46×0.3=

  二、新授

  1、教学例7。

  (1)出示例7

  (2)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问:如果要求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先估计一下。

  3.8×3.2≈()(说一说估计的方法)

  (4)提出:列竖式计算怎样算呢?

  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很快计结果。

  3.8×1038

  ×3.2×10×32

  7676

  114÷100114

  12.161216

  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4)讨论得出:两个因数分别乘10,积就扩大1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2.16。

  2、第65页试一试。

  提出:要求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

  计算3.2×1.15时,先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在积里应该怎样点上小数点?(学生尝试完成,展示学生作业)

  强调:一个因数分别乘10,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扩大10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0倍,要除以1000。原来的积是3.68

  3、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1)引导: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2)同桌讨论: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

  小结: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然后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5页练一练第1题(说说你是如何点出积中的小数点的)

  2、完成第65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对的要打“√”,不能不打。不对的要打“×”,然后再订正)

  4、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说说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通过分析,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将学生的错题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判断,这样的改错效果好于学生改书上的错题。

  2、列竖式细化。强调:①小数乘法列竖式时“末位对齐”。②求出积后,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向左数出同样多的位数点上小数点。③对于计算结果,要先点小数点再划掉积末尾的0。

  第七课时小数乘小数(二)

  教学内容:P66页例8,“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4、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学难点:确定积里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根据第一栏的积,写出其他各栏的积(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教学例8。

  出示例8。

  (1)花架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师板书算式。

  (2)学生试做。

  0.28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会求存在互质和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培养学生观察、迁移、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求新知的能力。

  5、经历探求新知的过程,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以及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4和9 18和24 13和39 10和12

  2、我们学习了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那些知识?

  我们主要是从它们的含义、方法、特殊关系来进行探讨的。(板书)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有哪些方法?(板书: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数倍数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二、探求新知

  通过大家的自学,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比较合理?

  我们试着从这三方面来进行研究。

  1、研究含义。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还有其他理解吗?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

  练习:3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3和5公有的倍数有:

  其中最小的一个公有的倍数是

  练习:6的倍数9的倍数

  6和9公有的倍数

  6和9最小的公倍数是(),6和9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小结: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2、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最小公倍数,那么怎样求最小公倍数呢?

  以30和40这两数为例。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集体练习,指名板演。)

  (1)交流反馈例举法。

  (2)交流反馈分解质因数法。

  练习:

  30=2×3×5 m =2×2×3×5

  42=2×3×7 n=2×3×3×5

  30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m和n的最小公倍数是()

  用分解质因数法怎样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为了简便,通常求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短除算式的?

  分别提问:各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练习:用短除法求24和36的最小公倍数。

  对于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你还有不理解或者还有什么建议?

  小结:我们根据题目的难易,有时需要灵活的方法。

  练习: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0和30 7和9 5和8 6和12 3和24

  交流反馈:

  3、互质关系倍数关系(板书)

  具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看书,我们的结论和书上的一样吗?

  三、练习反馈

  1、任意选择两个数组成一组,并说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3、2、4、15、18、6、100、25、9、1、12

  2、判断: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大于这两个数。()

  (2)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3、应用

  有一袋果糖,无论分6人,还是分5人,都正好分完,这袋果糖至少有多少粒?

  四、总结评价

  通过自学和交流反馈,你有什么收获?

分享

热门关注

最新小学生防溺水教案6篇

小学生溺水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10篇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经典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6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刘胡兰》教案

小学二年级刘胡兰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系列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小学教案

[荐]小学美术教案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美术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设计通用模板小学

教案小学

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模板

小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