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赞课件

2023-09-08 11:06:47 长城赞课件

  小编精心推荐:

  长城的故事 | 关于长城的资料 | 长城手抄报 | 关于长城的作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案是促进亲师互动的重要途径。小编想尽全力地推荐一篇“长城赞课件”的文章给您,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不适用于数据分析等正式用途!

长城赞课件 篇1

  教学《长城赞》时,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的: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围绕这样的目的,在精讲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联中哪些语句是我观察到的景象,引领学生寻找到作者的观察点:上联从长城经历时间久远入手,突出长城历史悠久的特点,下联从长城地势险峻,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进而再根据特点设问:作者由观察到的景象联想到了哪些内容?从而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长城凝聚了古代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气势浩大的工程使长城成为世界奇观名副其实。明晰了文章的写法,我再顺势布置一个小练笔: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个由观察而展开联想的小片段。

  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长城,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长城雄伟壮丽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抽象的字眼。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从行动上落实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些新课程理念需要经过巧妙而复杂的过程。

  之二:

  《长城赞》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

  关于对联,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但对它的感知也仅限于此,没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早就在想该如何上好这一课,如何既让学生对对联的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又能对这副对联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但一直没有一个好的思路。那天看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中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夜雪》的教学实录,顿觉豁然开朗。王老师的教学设计环节十分简洁,分为会读读懂诵读积累四个部分。然而从实录中看,在会读环节,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已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了大概,接着王老师又提出了三个问题检查学生是否真的读懂了,并随着学生的回答,将理解引向深入。后面的诵读环节,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在积累部分,王老师有补充了一首小诗,学生也很快就熟读成诵了。整个设计可以说是简约而不简单。我想,在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我好像也开始迷失,本身对传统的教学经验就不十分了解,又没有掌握课改精神的精髓,课堂上总是注重形式。再看看王老师,一个蜚声全国的特级教师,就是这么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语文课,我很受启发。我感觉《长城赞》无论从题材、篇幅、还是特点上,都可以用到他的这种设计流程,虽然课改倡导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

  于是在课堂上,我抽出了相当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做到会读,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感到我的这种时间的付出没有浪费,学生理解得十分到位。现在想想,这正应了那句千百年来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这种时间的付出,也照顾到了预习不够充分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有了充分感知的时间。当然我不是鼓励学生不去好好预习,只是想说,我们布置学生预习的目的也是希望他能学得更好。如果课堂上不留充足的读的时间,虽然在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回答中也能将本课要掌握的内容进行完,但是对那些后面的学生来说,他所知道的都是他听来的,而不是他自己感悟得来的。

  背诵历来就是难点。可是上完这节课后,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把课文背下来了,我想,这有课前预习的功劳,我第一环节中付出的时间也功不可没。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再花哨的形式也只是表面功夫,简单的环节反而能省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收获更多。

长城赞课件 篇2

   教学背景分析

  本单元是以“遗迹”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和热爱。《长城赞》是第一篇主体课文。绵延万里的长城,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的智慧,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 ——对联,以文入联来描述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独具匠心。这是一副长联。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它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历史、现实意义。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的雄姿,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丰碑式地位。字里行间,流露抒发着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我班同学有的同学去过长城,对长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都有所接触。关于对联,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有接触。但是,对于这样一副语言精练、意蕴深刻的浓缩性极强的长联还是初次接触。因此,宜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语句的内涵。同时,鉴于整副对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义深远,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本班学生对收集资料,有一定的兴趣,也有一定的能力,宜抓住这一现象特点,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有关古迹上的对联,互相交流,从而深化对本文的理解,对长城精髓的体悟。

   教学要点:

  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重点)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难点)

  4、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

长城赞课件 篇3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3、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二、出示目标: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体会上下联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赞美长城的。

  三、完成目标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自由背诵(5分钟)。

  5、出示填空,指名填一填。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翰海,横瀚海,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峰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四、课文分析

  《长城赞》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

  对联常识

  六、作业

  背诵课文

长城赞课件 篇4

  一、 激趣导入:

  1、 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的图片(出示长城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

  2、 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 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文章——《长城赞》。(板书课题)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 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间,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

  2、 读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体裁是什么?(生判断其体裁,师引导生区分各种体裁之间的区别)

  3、 你见过对联吗?它有什么特点?本文与你以前见过的对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生谈自己认识的对联,简单谈谈其形式内容上的特点)

  4、 下面,我们按对联的特点,逐句找一找对应关系。(播放背景资料1)(生按照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体裁特点,找出字与字、词与词、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本文的音韵之美。)

  [对照对联的特点,将本文从体裁形式上加以分析,从而更好地感悟对联的特 点,突破难点,同时为下面的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三、 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 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 研读上联。

  (1) 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 民族自豪感

  (时间) 巍峨的丰碑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先整体感知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下文理解做准备。默读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从情感上体会民族自豪感,突出教学重点。]

   四、 小结播放背景资料2:长城的传说

  布置作业:搜集古迹上的对联

  [播放长城的传说资料,既丰富了有关长城的资料,又从整体上感知了长城是如何建成的,对理解和背诵有一定的帮助。]

长城赞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迹,看这是什么?万里长城。之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能来说说关于长城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是和长城有关的知识,可以是传奇故事等)

  师深情总结:(见教案后)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壮丽的奇观。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1.生读后交流,师补充对联知识。(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

  三,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六,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七,凡是成绝对和妙对的,如嵌字,顶针,回文,拆字等,只要求上下联末字仄起平落即可。)

  2.指读。

  四、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1.交流研讨:上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板书。

  3.感情朗读。

  引:上联从时间角度入手,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成的,盛赞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4.重点品读丰碑

  指导学生说出丰碑的含义,由“丰碑”你想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5.带着感情,想象着画面读。

  6.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

  7.默读下联,你感受到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特别注意动词)

  8.重点品读“奇观”,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9.品读,全班交流。师引领学生领会每句话的,适时板书。

  10.感情朗读。

  五、升华感情

  1.放映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鼓励学生充分自读,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3.补充长城被破坏的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

  六、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来赞美长城,你知道有哪些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七、作业

  1.搜集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2.读课文。

长城赞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长城赞》是一篇长对联,叙述了长城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学情分析

  “长城”之象,于学生,图片多见而亲临者少;“长城伟质(长),仅晓概念而感会浅,更莫说成因和意义了。因此标定如下……

  教学目标

  深刻认识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坚立长城之志,增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重点难点

  1.深刻认识长城伟质和成因.

  2.立长城之志,感华夏之恩。

  教学处理

  第一课时:介绍长城和对联知识并感读课文。(略而不述)第二课时:全力教铸“重难之点”,以达目标。(案程详下)

  教学准备

  1.手绘地图两件

  2.地球仪一个

  3.临长城老照片一张

  4.类长城青砖数块

  5.有关诗词故事歌曲等数篇首

  教学过程

  导入并感读:

  前一课我们感读了《长城赞》一文,对长城感知不深。因此,加深理解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尤显得重要。

  全课统设四大要点

  1.感长城之伟质(惊长城之奇最)

  2.掘长城之成因(叹民族之伟大)

  3.展华夏今长城(赞祖国之发展)

  4.论“不到长城非好汉”(立志)

  【一】长城之伟质

  总发:一字概括长城的基本特征。

  弥合:(师生切磋)统曰为“长”。一谓时间之长——“上下两千年”;一谓空间之长——“纵横十万里”。

  (1)具解长城之长“两千年”.

  设疑:“两千年”是怎样的概念?

  弥合:1.历史观:须经20个朝代;500多个皇帝;82个诸侯国。2.生命观:人的寿命至长者百年。3.建筑观:一般的楼宇过百年则颓。(师启学发)4.昔照观(老照片)。

  插说:1.“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语于“生命观”之后。2.“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语于“建筑观”之后。3.“万岁,万岁,万万岁”语于皇龄之后。4.“人生易老天难老”语于“老照片”之后。

  段结:我们的长城之长——“万寿无疆”(《诗经》);继往开来;与天地同在。

  (2)具解长城之长“十万里”.

  设疑:“十万里”数从何来?

  弥合:1.纵横说:我国东西两条线(复线);南北数条线。(长城走向)2.建筑说:春秋起(楚国始建方城),战国分(战国七雄各筑己城),秦皇连(秦皇一统连各家之城为一),汉王增(汉朝又增补陕甘西阙),后代缮(以后各朝代多修补),元明重(及明朝,工时长达100年)

  设疑:“十万里”是怎样的概念?

  弥合:1.最比“珠峰”8000米;2.最比长河“亚马逊”;3.最比地球长赤道;4.较我国域贯东西。

  插说:1.“坐地日行八万里”于“赤道”说之后2.亚马逊河5000千米之说于“长河”之后。3.我国东西跨度为5000千米之说于“国域”之后。4.毁长城其所有砖石1米厚×3米高可舖绕地球一周有余之说。

  段结:我国的长城无愧为“伟大”二字,无愧为世界八大奇迹之“首”,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象征。

  【二】长城之成因

  设疑:如此伟大的长城是怎么来的?

  弥合:统曰,心和力。1.用工方式观:肩扛、身背、手抬……(古朴的.劳动方式)2.客观地形:沿长城走线海拔均在千米之上。(见其难度之大)3.参工员数近4万万(仅秦嬴政年间80万劳工;明朝工期达100年计算约得)4.监工方式:鞭笞棍打。

  插说:1.“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2.老师示范背砖的方式。3.我国地理形势的特点(呈三级阶梯)

  段结:长城是力量和智慧的结晶,每一块砖都凝结着劳动者的汗水,每一段长城都有屈死的冤魂。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知道它的不易。

  【三】今之长城

  设疑:古长城已成为过去,现在还筑长城吗?

  弥合:(统曰之后启)1.政治上:实行民生、民权。

  2.经济上:空前发展。3.文化上:空前进步。4.国防上:空前提高。

  插说:1.胡锦涛有关“展望前景”的讲话。2.世纪工程的列举(例:北煤南运;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水利工程……福民工程)3.人民解放军及航天工程的进展…….。4.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段结:今华夏长城之筑,方兴未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同心协力,坚修永筑,福祉当代,功在千秋。

  【四】“不到长城非好汉”

  设疑:是否到过长城,好汉的标准是什么?

  弥合:1.类长城远大目标的怀有者。(狭隘者不在数)2.血汗艰辛壮举的创建者。(安逸者不在数)3.大观景下的敬仰者。(破坏者不在数)4.志坚如山的执着者。(动摇者不在数)

  插说:正面:1.例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2.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反面:3.历史工程阿房宫的焚毁者。4.知难而退的自私者。

  段结:学“长城”,不仅要知长城,观长城,到长城,更重要的是要立长城之志。此乃“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真正所在。(顺接下文)

  【尾声】凸露课旨,强化文意

  设疑:1.长城之志在文是如何表述的?2.在《国歌》中又是如何表述的?3.在现今金融危机形势下又应如何显示?

  弥合:1.文中共有三个短语(见第一段)2.《国歌》“我们万众一心……”等語。3.坚定信心,加强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课结:壮歌“起来,不愿做努奴隶的人们……”。

  作业:笔绘长城走向图。(下课)

长城赞课件 篇7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四)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齐读课文(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长城赞课件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绍长城的知识;

  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

  2、说明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

  《长城赞》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

  六、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长城赞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3、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难点:

  学习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一、导入

  1、老师想问问,你们谁到过长城,你能用一两个词说说爬长城的感受吗?

  2、你对长城了解多少?

  3、看课件,再来说说长城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二、认识作者

  说到《长城赞》这课文,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个人,罗哲文。

  课件展示

  师补充介绍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认识生字,多音字:垛,还有隘黎

  3、指名读,齐读。

  四、默读课文

  1、默读课文,明确读书要求。

  2、学生自己默读。

  3、交流

  不理解的词语:吏卒、黎庶、百工、巍峨、瀚海、烽垛、隘口、丰碑……自己尝试着解读。

  4、老师有一个问题,这幅对联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长城的?

  上联:从时间入手

  第一句,朝代,第二句,为此付出的人们,第三句,。

  下联:从空间入手

  第一句,修筑的难度,第二句,经过的地点,第三句,。

  五、、板书

  时间丰碑中华民族的

  空间

  六、拓展

  1、我们说,这是一幅对联,那么你知道对联有什么特点吗?

  2、课件出示对联特点。

  七、作业

  对下联:物华天宝引得仙女下凡来

  为自己的班级或学校写一幅对联。

长城赞课件 篇10

  长城赞(教材修改后)

  罗哲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长城赞(原文)

  罗哲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

  跨峻岭、穿草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一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注:对联中的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指城墙;月宫遥见,据美首次等上月球的宇航员报道,从空中回望地球,长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筑物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

  长城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14个省、市、自治区。

  沿革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起来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其后,从公元前6~前4世纪前后,齐、燕、赵、秦、魏、韩各国也相继修筑了互防长城。公元前2xx年,秦始皇并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为防御匈奴侵扰,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均大规模修筑或增筑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其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

  长城雄姿

  战国长城

  战国时期的长城是诸侯国家互防长城,规模较小,互不连贯。

  ①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据史料推测,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地处楚国都城的西北和东北面,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②齐国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

  ③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④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⑤韩国长城。韩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⑥秦国长城。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在七国中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优势,但秦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和楼烦,经常南下骚扰,因而秦在其北部边界修起长城作为防御。其位置,自今甘肃岷县(临洮)起,沿六盘山北走,止于黄河边。

  ⑦燕国长城。燕为防止北方东胡、林胡、楼烦等小国的侵扰和防备南方齐国的报复,修筑了北长城和易水长城两道长城。公元前290年,燕国沿燕山山脉修筑了北长城。约自今河北张家口东北,渡辽河到达古襄平(今辽阳)。这是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条长城。易水长城是对易水的堤防进行扩建而筑成的,用来防齐、赵,保卫燕国下都易水城。大致自今河北易县的西南,达于文安之南。⑧赵国长城。赵筑有南、北两道长城。其中南长城又称漳滏长城,在赵国南境。主要为御魏而建。漳、滏两水在今河北临漳、磁县境内,可见这段长城在漳水北岸,临漳、磁县一带。

  秦始皇万里长城

  公元前2xx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方面拆除各国原有的长城,铲除了人为的障碍;另一方面为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犯,派大将蒙恬驻守北方边境,并把秦、燕、赵长城连为一体,建成万里长城。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向东到陕西绥德黄河边,与从河套高阙西来的赵国北长城连在一起,渡黄河到山西、河北北境,再利用燕国北长城,抵达辽东。长城的修建从始皇三十年(前217)开始,约到三十七年结束。

  汉代长城

  汉长城的修筑,除军事上的防御之外,西部长城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作用。

  ①西汉长城。汉武帝时,北方匈奴经常发兵进犯。为抵御匈奴首先修缮秦始皇时期的长城并沿河西走廊新筑长城。元狩二年(前121),开始建筑河西长城,通称边墙。前后约历时xx年。西汉河西长城东自今甘肃永登,西到新疆罗布泊。在边墙沿线,建筑亭障和烽燧。根据《居延汉简》记载,有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规定。

  ②东汉长城。光武帝刘秀为防御匈奴侵扰,保卫国都洛阳,于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在河西长城以南地区修筑了四条长城:其一位于今山西离石县至陕西咸阳东南之间;其二位于今陕西高陵县东至山西安邑县之间;其三位于今山西太原至河北井陉县之间;其四位于今河北定州市南至临漳县之间。

  南北朝长城

  ①北魏长城。北魏为防御北部的柔然和契丹南下扰掠,修筑了长城。据《魏书明元帝纪》记载:明元帝泰常八年(423)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今河北赤城县),西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延袤1000千米以上。又在太平真君七年(446),筑畿上塞围。所谓塞围,是比长城低薄些的土墙,用以补长城之不足。它东起今山西广灵西面上谷,直达黄河东岸,环绕于首都大同,有保卫首都之意。

  ②东魏长城。公元549年,东魏东迁于邺后,也修筑了一段长城。西起今山西静乐县,东至今山西原平。

  ③北齐长城。北齐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北周,先后几次大筑长城,其规模稍次于秦长城。北齐天保三年(552)在西北境修筑长城,南起今山西离石县西北黄栌岭,北至山西朔州西。天保六年,皇帝下诏,征发180万人修筑长城,自今北京居庸关南口,西至今山西大同。天保七年,又大规模修筑长城,除天保三、六年所修筑的两处长城外,又向东新筑长城,至今山海关海边止。天保八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今山西偏关以东老营附近起,东经雁门关、平型关,到达山西下关附近。为防御北周,公元563年,齐武成帝修筑了今山西、河北交界处沿太行山走向的南北向长城,即今阜平之间的长城。天统元年(565),对天保八年所筑内长城进行修葺,并增筑新城,自下关附近起,东达居庸关与外长城相接合。齐前后修筑长城达1500千米,约30千米设一戍,并在险要地方设置州镇25所,用以驻兵防守。

  ④北周长城。为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犯边,周静帝于公元579年,对原北齐长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筑,西自雁门,东至碣石。

  隋代长城

  为了防御突厥骚扰,隋王朝7次修筑长城。主要是对原有长城进行修缮,新增修筑不多。唐取代隋后,国威强盛,在北方大破突厥,边界远在长城以外,长城已失去了作用,无需修筑或增筑。宋朝虽统一了中原,但北部有辽、金的对峙,所辖范围已在原来秦、汉、北朝长城的南面,长城南北许多地方均被辽、金两国占领。后宋王朝势力又退到长江以南,更谈不到修筑长城。辽代对长城的修筑,仅清宁四年

  (1058)在鸭子河与混同江之间修筑了一段,规模不大。

  金代长城

  公元11xx年金王朝建立后,为防御西北边陲的蒙古人进攻,修筑了明昌旧城和明昌新城两道长城。明昌旧城旧称兀术长城或金源边堡。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呼伦县北,根河之南,有城东端起乌兰哈达之北,沿海拉图山脉,北折而西,至暖水河而尽。明昌新城在明昌旧城之南,又称金内长城、金壕堑、边堡等。西起今黄河河套陕西段,东达今黑龙江省松花江。元代,蒙古族统治整个中国,版图地跨欧亚,长城对他们意义不大。但为了防止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起兵反抗,检查过往客商,也对原来长城的许多关隘险要处加以修缮,设兵把守。

  明代长城

  明灭元朝以后,为防止蒙古族再次南下,200多年中从未中断对长城的修筑。大多是沿着北齐、北魏所筑的旧长城进行修筑。今人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弘治时期所修。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道,到山西偏关附近的老营相合,被称为内、外长城或里、外长城。里长城从居庸关西南出,经今河北进入山西至老营。外长城自居庸关西北,进入山西,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往南达于偏关、河曲。长城关隘、险口很多,其中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靠近当时首都北京,称为内三关;自此往西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称外三关。内外三关是保卫京师的重要关口,常派重兵把守。清朝灭明以后,由于政治、军事的发展,改变了统治策略,采取怀柔政策,利用宗教信仰拉拢蒙、藏各族上层王公贵族,用思想统治代替了军事防御,不大修筑长城。

  纵观长城的历史,自春秋以来,除汉族各王朝的统治集团修筑长城外,中国其他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如北魏、北齐、北周、辽、金等朝代也都修过长城。就是蒙古民族统治的元朝也曾对一些长城的关隘、烽火台进行维修利用。长城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丰碑。

  北京慕田峪长城

  建筑构造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关隘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①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特别坚固,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镃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以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

  ②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门洞内装有巨大双扇木门,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

  ③城门楼。城门上方均筑有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也是战斗据点。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建筑物。

  ④瓮城。是在预想敌人主攻方向的城门外,再构筑一个П形的城墙,形成二道城墙,其作用是增大防御纵深,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

  ⑤罗城。是在预想敌人主攻方向的瓮城外,再构筑一道П形城墙,它比较长,除能掩护瓮城外,还能掩护内城城墙较长的地段。在罗城的城墙上,一般也建有城楼,用以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在城墙两端,建有箭楼,以加强镃望和巡逻。

  ⑥护城河。在城关四周一般均有护城河,为关城的又一道防线。它是筑城挖掘土方时形成的,后来再引入河水。

  城墙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约7~8米,在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体,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使之稳定不易倒塌。墙结构据当地自然条件而定,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砖石混合砌墙、石块垒砌墙和用木材编制的木栅墙、木板墙等。城墙除主体墙身外,上面还有许多构造设施。

  ①券门。在墙身里侧一面,每隔不远有一个用砖或石砌成圆形的拱门称券门。券门内有砖或石梯通到城墙顶上,守城士兵可由此上下。

  ②垛口。在城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有高约2米的齿形垛口(即雉堞)。每个垛口的上部有一小口叫镃望口,用来镃望来犯的敌人;垛口下部有一小洞,叫做射眼,用来射击敌人。

  ③城台。在城墙上每隔200~300米筑有一座高出城墙顶面1米左右的台子,突出于迎敌方向的墙身以外。外侧砌有垛口,战时居高临下,从侧翼射杀架梯登墙的敌人。城台根据用途、构筑情况不同分为墙台和敌台。墙台的台面与城墙顶部高低差不大,只是凸出一部分于墙外,外侧砌有垛口,是平时城上守兵巡逻放哨的地方。台上还建有遮风避雨的简单房屋,叫铺房。

  敌台即骑墙的墩台,高出城墙之上,有两层或三层。守城士卒可住在里面,并可储存武器、弹药。八达岭处的敌台多分上下两层,下层可住十余士卒,四周有窗口供观察和射击,有木制楼梯可登至楼顶,楼顶地面平整,四周墙上有垛口,可供镃望和射击。此外,城墙墙面上还有排水沟,用来排除城墙顶部的积水以保护墙身。

  烽火台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也可悬挂旗子、敲梆、放炮),夜间燃火(或点上灯笼)。烽火台通常设置在长城内外最易镃望到的山顶上,一般是土筑或用石砌成一个独立的高台,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房等建筑。

  城、堡、障、堠在长城防御工程系统中,还有一些与长城相联系的城、堡、障、堠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大都建筑在长城内外,供兵卒居住和防守用。这里所指的城,

  不是州、郡、县城,而是与长城关联的防御性建筑,城的面积不大,城与城之间相距数十里不等。障,也是一种小城。一些古代文献上说是山中小城。障与城的区别主要是城的大小不一,城内有居民居住,而障只住官兵,不住居民,障的大小和形式比较统一。也有城和障结合在一起的,既住士卒,又住居民。堠即候,又称作斥候,是一种用来守望的建筑,构造较简单,常与亭(烽火台)配合使用,往往亭候并称。明朝的堡城与汉代的城障相似,也是用来驻防的,堡往往有城墙围绕,也称作城堡。有些堡内还有烽火台,也住有居民。

  明长城沿线的城多与关口相结合,以堵塞和抗击敌人入侵。防御体系长城整个布局有主干,有分支,沿线设立许多障、堡、敌台、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

  的建筑物,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个体系中每一个小据点都通过层层军事与行政机构和中央政权机构相联系。从防御角度,通常把长城沿线分成几个防区。秦始皇时期,在长城沿线上设立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12个郡,以管辖长城沿线各地方,进行分段防御。明朝为便于对长城沿线的防守,划分成九个防守区段,称之为九边,每边设镇守(总兵官),即辽东、蓟、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镇,谓之九边重镇。九边九镇之外,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今明十三陵)的需要,于嘉靖三十年(1551)又在北京的西北增设了昌镇和真保镇,共为十一镇,构成了九边十一镇的防御布局。

  意义

  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虽已失去防御上的作用,但仍巍然屹立,显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表现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此外,以长城作为历史标尺,可为研究长城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和自然事件提供参考。长城工程浩大,规模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古老的长城经过修整,许多区段成为游览胜地。山海关、八达岭和嘉峪关3处长城区段于1961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20xx年将长城整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教案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

  《长城赞》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

  六、作业:背诵课文。

长城赞课件 篇11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文中的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

  2、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 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文章——《长城赞》。(板书课题)从课文内容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生:对联)

  师: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副对联是一幅长联。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做到读通读顺。

  检查,疏通。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研读上联。

  (1) 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3、用同样的方法研读下联,学生汇报,并适时板书。

   四、指导有感情诵读,读出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延伸。

  历史上有不少赞美古迹的对联,课后大家搜集一些,下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长城赞》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关于对联,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但对它的感知也仅限于此,没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上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对联中的意境,始终没有一个好的思路。无意中看到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夜雪》的教学实录,顿觉豁然开朗。王老师的教案环节十分简洁,分为“会读——读懂——诵读——积累”四个部分,我很受启发。我感觉《长城赞》无论从题材、篇幅、还是特点上,都可以用到他的这种设计流程。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落实我的教学流程,课堂思路显得非常清晰。可是上完以后,我自己觉得我的课堂虽然听说读写都得到了落实,可是还是浅尝则止,内容挖得不深,好像有一种走过场的感觉,自我觉得不扎实。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方面还欠火候,这一点我要好好地向夏伟老师学习。

  总之,这次同课异构下来,我虽然没有全程听课,但从各位听课教师的点评中我还是收获了不少,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有比较才有进步,缺憾也是一种美。

长城赞课件 篇12

  一、 复习导入:作者用对联的形式赞美了万里长城,上联写了什么内容?

   二、 精读细品,自主感悟

  1、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生默读思考:逐句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小组讨论每一句话的内涵,每解一句,品一句,品一句,再解一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引生领会每一句话的内涵,并适时板书:其中黑体字为本节课的新板书。)

  上下两千年

  上联 费移山之力

  ( 时间)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联 如玉带明珠

  (空间) 壮丽的奇观

  [逐句品悟,更有助于深入地理解语句的内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联,组内互评。

  [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一个目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对断句及顿挫的适当指导,能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全诗的情感是统一的,我们学习课文必须把握全诗的基调。]

   三、 背诵课文

  1、 播放背景资料3

  2、 生观看,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播放此片,使学生从整体上对长城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及其民族自豪感的表达,并为下面的背诵打基础。]

  3、 再读全诗,试着背诵。自由背,同桌互背,小组背,展示背。多种方式练习背诵。

  [由读到背,各种形式的练习,有利于完成本课的积累任务。]

  4、播放背景资料4

  生观看,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播放此片,旨在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

   四、 拓展延伸

  对联在许多古迹上都有,你愿意把你搜集到的古迹上的对联与大家分享吗?(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古迹上对联。)

  [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对联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

  (时间) 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 联 如玉带明珠

  (空间) 壮丽的奇观

   背景资料

  1、幻灯片: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的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于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纪录片:长城的传说

  3、风光片:长城

  4、幻灯片:长城的现状

分享

热门关注

最规范的欠条汇集6篇

规范欠条

适可而止的句子55句

适可而止句子

最新防暴恐应急预案五篇

防暴应急预案

2023食品应急预案十四篇

食品应急预案

直播心得简单14篇

直播心得

胡杨赞课件

胡杨课件

2023胡杨赞课件

胡杨课件

2023长城的课件八篇

长城课件

课件

非凡课件

非凡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