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语文备考:《最后一课》同步试题3

2012-08-30 10:01:54 中考语文

  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语文资料以供参考:

  中 考 解 析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渊博  开恳  声名狼藉   B、辩论  悲恸  穿流不息

  C、蹊跷  和谐  雍容典雅   D、缄默  佳肴  甜言密语

  【考点】:字形

  【分析】:答案为C项。A项中“开恳”的“恳”应写为“垦”,“开垦”是“开辟荒地”的意思,故为“土”字底。B项中“川流不息”的含义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所以应写为“川”,“河流”的意思。D项中“甜言密语”应写为“甜言蜜语”。

  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

  B、《敕勒歌》和《木兰诗》都选自《乐府诗集》。

  C、《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D、《背影》的作者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A项。小说《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作者都德不是德国作家,而是法国作家。

  3、下面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杜甫被称为“诗仙”,李白被称为“诗圣”,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B、《陋室铭》的“铭”,《捕蛇者说》的“说”,《出师表》的“表”都是我国古代的文体。

  C、《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写的一篇白话小说,后来收在小说集《彷徨》中。

  D、《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的都德,《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泊桑。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B项。A项表述有误,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被称为“诗仙”的是李白,被称为“诗圣”的是杜甫;C项的说法不正确,《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写的一篇白话小说,后来收在小说集《呐喊》中,而不是《彷徨》;D项的说法有误,《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的都德,《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也是法国的作家。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课文结尾这段话,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考查分析人物行动与心理描写的作用。

  【分析】:答案: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解答本题,最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不会由现象看本质。所以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仔细推敲语言所含的哲理,注意联系上下文内容和人物行动〔把职业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由行动看到人物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市长吃罢午饭,在客厅中悠闲的品着茶。女儿笑盈盈的走过来:“爸,我想跟你请教个问题。”“什么问题?说吧。”“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马市长放下手中的茶杯,望着自己的女儿说道:“现在农村条件的确挺差,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女儿诡秘地笑了笑:“不过,我认为应该表扬的是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是您老人家呀!”

  “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5、小说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B、神态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C、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6、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马市长”和“马市长的女儿”中选择填空)

  参考答案:

  答案:5、A  6、马市长

  知识点:分析对人物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解 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过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要正确解答描写人物的方法,必须清楚描写人物的方法指的是什么,否则便会有答成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的可能。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

  “悠闲”、“顿时收敛了笑容”是对马市长的神态描写;“品茶”、“放下手中的茶杯”是对马市长的行动描写;另外还有三句对马市长的语言描写。小说的主题是批判某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对人马列主义,对己个人主义的思想,此外“溺爱孩子实际上是害孩子”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之一。

  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从马市长身上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所以马市长是小说的主人公。

  震撼人心的一课

  ――《最后一课》

  山西 李国涛

  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留给我的印象,可以说是终身印象。我永远不能忘记这篇作品给我的震撼力量。抗战时,我还是小孩子,在沦陷区生活。我体会过做亡国奴的痛苦和耻辱。我在4O年代读中学时,在教科书上读到这一篇。后来,我在英语课本上又读到一次,事过50多年,我也还记得题目是《The last lesson》可见这篇作品早已是著名的好教材,是受师生欢迎的好教材。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还记得我读的中文教材是胡适先生译的。后来又想,胡先生不精于法文,他不会从法文翻译,难道从英语转译吗?请一位学者查看,果然胡适曾译此篇。那么,我的记忆不错,我是从教本上读过两次的。另外我再说,以儿童的视角写的短篇小说,再也没有哪一篇比《最后一课》更使我感动的了。当然,在中外的众多同类小说中,不乏佳作,还有不少感人的、催人泪下的小说或者电影电视。我们有《小英雄雨来》,有《小兵张嘎》和《鸡毛信》;前苏联的作品有《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青年近卫军》,有些虽然不是以儿童的视角写出的,但也是以少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开始一段)的视角写的。这些作品写青少年的机智勇敢,出生入死,甚为动人。它们也写出青少年的幼稚和成长过程,塑造出英雄人物,自有其妙处。不过,那些作品都是在一个长的或稍长的过程里展开人物的活动,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面对敌人,进行斗争时的行为。而《最后一课》不同。它短小,是最典型的短篇小说。它只写一堂语文课。著名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把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割让给普鲁土。普鲁土侵占了法兰西的土地、村镇,人民的生活秩序都归他们统治。不过我们的主人公小弗郎士还没有深切体会到,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小弗郎士同一切贪玩的孩子一样,不爱上课,不喜学习。有一天,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去上学,依然迟到,心神不宁地等待着接受训斥。但是,一切与他的期待相反,一切都又那么出人意外,不可理解。课堂上的一切都与他常见的不一样。从老师的神情(这是小说里写得最重的一笔,大部分的感情变化都是由此而出)到村民自觉来听课的神情,使得小弗郎土渐渐明白了生活中发生的真正变化,和这变化的意义。于是小弗郎士觉悟了,悔恨、惭愧和炽烈的爱国热情都升腾起来,他的心里永远地、深深地印上了:法兰西万岁!

  最后一课上的是法语课,也就是法国儿童的国文课或语文课。这是小说家精心的安排。请想一下,如果上的是算术课或英语课,那就写不出如此的效果了吧。因为普鲁士军方的命令到了,从明天起不许再上法语课,而改上德语课。这对法国人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对学生如此,对每一个法国人都是如此。请注意,这里有一个悬念的使用。先写在镇公所门口有人围着布告牌看,小弗郎士只想:又出了什么事?匆匆而过。到课堂上,上了半节课,小弗郎土才闹清楚:“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就是再不许学法文了。所以韩麦尔老师说,法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那是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祖国语言的共同感受。我们对中文也是这样感觉的,它如此美妙,也如此精确、简洁,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深厚的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智慧。以前有人说中文不能在电脑上使用,现在人们说中文最宜于应用于电脑了。每一个中国人都对中文怀有最深厚的感情,中文与中国人可以说是同在的。在东南亚的某些国家里,曾有过迫害华侨的事件,其做法之一就是禁止在公开场合使用中文。华侨反抗,他们以为不忘故国的首要事情就是让子孙后代不忘中文,会用中文。所以他们集资花钱办中文学校,使下一代人不忘中文。这是许多地方华侨的毕生心事。没有自己的语言,这算什么中国人呢?这是最不可改变的民族感情了。我听到去过东南亚的作家讲,在那里参加华文文学聚会,与会人们是带着神圣、崇敬、虔诚的情绪而来的,使人非常感动。我们可以说韩麦尔老师谈法语之美,主要表达的是爱国之情,而不是科学的论断。应当说,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优秀之处,尤其是古老的文明的民族语言。德文也是在历史上有贡献的语言,但是对于受普鲁土压迫的法国人来说,那是不堪忍受的语言。我记起我在沦陷区读书时,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学习日本文。必学,不学不行,那是奴化教育的一种。孩子们和家长们都反感,学生不愿学。那时候会日文的中国人不多,有一些也去干别的事去了。所以一般是日本人来教。也不知是些什么人,中国话也讲不了,就教起来。我记得有一位同学,当时不过十三四岁,因为回答日语不合格,被那个日本人打了重重的一个耳光,他的脸当时就有五个手指印。同学们都非常难过。我想这种情绪,在小说里的小弗郎土也会有的,每个法国学生都会有。当然,也许那将是另一篇小说的题材。

  这篇小说只写课堂上的故事,当然没有血,只有泪。但是一个国家、民族,被占领、征服以后,不会不流血的。近来我们读到抗日战争中的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的半个月里,杀了几十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在苏联、法国、波兰,也是如此。我们读的这篇小说里,没有写到这些,这只是选材的问题。它感动读者的力量是一样的;它激起读者的爱国感情是一样的。至于选取什么题材,那是由作家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特点共同决定的。作家都德是参加过1871年的普法战争的,有生活经验,但他只选了这一点小事来写。近来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都德的《磨坊书札》,那是他的成名作(1866年),轻松可爱的散文。那是他的风格。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语文试题 数学试题 英语试题 政治试题 物理试题 化学试题 历史试题
语文答案 数学答案 英语答案 物理答案 化学答案 历史答案 政治答案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中考语文:科目正确备考方法

中考语文备考方法

2020中考备考:语文答题的整体技巧

中考语文备考

2020中考语文备考:重要阅读答题战术

中考语文备考方法

2020中考语文:备考的几项关键技巧

中考语文

2020中考备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中考语文备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