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重、难点
1.近代化的含义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强,寻求新出路的过程。
2.近代化的主要内容(1840—1919年)
(1)思想的近代化──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和政治制度
①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士大夫: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②地主阶级洋务派: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主张“师夷长技”。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实行维新变法运动,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主张民主、共和,用武力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⑤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出四提倡,四反对,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以空前解放;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政治的近代化──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①戊戌变法时期──对旧制度作了不少改革。变法本身虽失败,但它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②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但没有贯彻执行下去。
(3)经济的近代化──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①近代化的开始──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使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的春天──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一些海外的资产阶级和海外的华侨投身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因此,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它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4)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
①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②19世纪末,变法维新运动时期,训练新式军队。
3.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①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②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法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③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4.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国家的近代化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①从其产生来看: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②阻力大:不仅受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固抵制,还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压迫。
③在阶级力量上: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④在内容上:是通过政权力量,重点发展军事工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近代化主要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⑤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沿海、长江流域的主要城市。
⑥中国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5.什么是“洋务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忧是指当时把矛头指向清政府的太平天国运动;外患是指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开始了解西方,看到中国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他们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他们的主观目的是要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第二,他们的办法是采用西方先进技术。这两个特征缺一不可。缺了一个,就不能称之为洋务派。有的人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拒绝采用西方先进技术,这样的人就不是洋务派,而是封建顽固派。还有不少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他们的目的不是巩固封建统治,也不能叫洋务派。
6.什么是“洋务运动”?
“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7.洋务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其特点是官办,开办费和常年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由大小官吏分别掌握经济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这类工业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民用工业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并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所以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官督商办中的“商股”,实际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采取这种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这种企业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缺乏生命力。
8.洋务运动在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的原因
①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
②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
③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
④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
⑤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因此,他们在“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
9.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运用“两点论”正确加以认识。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实力,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但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从倾向性看,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10.洋务运动性质的分析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这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又是地主阶级的一次改革运动。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法,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11.康梁维新派的主要思想
①要求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
②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④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12.戊戌变法法令及评价
类别 | 颁布的新法 | 意义 | 局限性 |
政治 |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 没有涉及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
经济 |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
文化 |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
|
军事 | 训练新式军队。 | 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 |
|
维新派的主要政治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没在变法的法令中得到体现,这是维新派斗争的一种策略。因为维新派发起变法是依靠光绪帝的支持,而光绪毕竟是一个封建皇帝,如果直接提出资产阶级的政治目标,恐怕难以为光绪帝所接受。
13.图说戊戌变法中“帝党”“后党”和维新派之间的关系
14.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
②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③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5.中国同盟会建立的条件
(1)可能性:
①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壮大。
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派形成。
(2)必要性: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起义纷纷失败。
16.中国同盟会的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个”,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是没有的,以前革命组织都是革命团体,不具有政党的特性;再看“全国性”,同盟会本部设在东京,在国内设立了五个支部、在全国各地都建有一些分会,所以我们说它是全国范围的。再看“统一的”,同盟会形成了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领导机构,有较严密、统一的组织,有统一的机关刊物,特别是统一的政治革命纲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所以我们说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7.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①有了正规的统一政党领导。以前,革命团体分散,各自为战,先后举行的起义均失败。现在有了统一政党,便于领导全国革命。
②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有了公认的民主革命的领袖。由于孙中山的威望,他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者。
18.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建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
19.三民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含义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指“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即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它不仅批判君主立宪政体的陈腐观念,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愿望,对促进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这是孙中山斗争目标的核心内容。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含义是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
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只有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才可能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要求。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20.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要求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思想指出“平均地权”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主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而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1.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①进步性: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号召力,因而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②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此也就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