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备考:近代化的探索知识导引 3

2012-11-08 15:02:54 中考历史

  22.武昌起义为什么能够得到各省的迅速响应?

  第一,清政府统治已失去人心;

  第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23.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胜利:

  ①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②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④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⑤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失败:

  ①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取,北洋军阀是中国反动势力的代表。

  ②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改变。

  两者的统一:

  从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直接结果来看,这一目标达到了,可以说革命是胜利了。但辛亥革命所承担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所以从革命的最终目标来看,革命是失败的。

  24.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主要原因

  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最主要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他们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推翻封建主义,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这就给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提供了便利条件。

  ②袁世凯为达到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目的,除了同帝国主义列强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外,还动用反革命两手策略,软硬兼施,极尽欺骗之能事,最终骗取了革命党人的信任。

  ③帝国主义列强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其力量强大,又施展各种手段抵制和破坏革命。

  ④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也乘机进攻革命党人,迫使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

  25.关于辛亥革命的含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所以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若广义理解,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革命政党的建立,历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26.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近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走上近代化的前提。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辛亥革命担负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努力探索一条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亡道路。

  辛亥革命最直接的结果,同时也是它对中国近代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它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变的重要一步。辛亥革命对近代化的推动,还表现在对经济近代化的推动,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就有了显著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

  27.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比较

  ①相同点: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②不同点: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28.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③领导阶级及其特点: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④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不同点

  ①政治主张:领导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②手段及性质:戊戌变法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也有不同的一面: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

  29.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隋唐初年它已被神化为儒教,核心为三纲五常。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路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把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因此,要反封建,就要在思想领域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推翻封建制的精神支柱。

  30.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这句话。

  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对后来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近代化的因素的否定和对资产阶级文化的向往。二是大凡进行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有时必须进行“矫枉过正”,即“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体上看,新文化运动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把中华民族引上了一条民主的、科学的、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31.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原因

  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宣传的是资本主义思想,但资本主义自身的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所以人们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32.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基本内容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

  (三)学法指导

  1.选择题

  ①材料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表面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找出正确选项。解答这类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通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例】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这一观点并付诸实施的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B

  ②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例】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选项搭配不正确的是

  A.李鸿章──洋务运动 B.康有为──戊戌变法

  C.孙中山──辛亥革命 D.左宗棠──新文化运动

  【答案】D

  ③组合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解答时可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例】

  维新变法时期,某人要了解外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维新思想,你可以向他推荐的报纸有①《民报》 ②《中外纪闻》 ③《时务报》 ④《万国公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2.材料解析题

  组合型

  题目选择两则或两则以上相关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联系、比较、综合,然后回答问题。答这种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先通读材料。读材料时,要一字不漏地读完,包括引文出处和时间,做到基本理解。2.对照材料,与相关的课文内容联系,弄清材料的深刻含义。3.合理构思、组织答案。组织答案的原则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定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准确地引用资料的内容。组织答案的方式有:或直接引用材料中的原文,或直接写自己的见解,或借用课本及史著中的史实、观点。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还外款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三:我同盟会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1912年8月25日《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要建立的“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为建立这样的国家,孙中山在1894年和1905年成立的革命组织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3)材料三的论述有哪些不符合当时的实际?

  (4)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建立起“至完美的国家”吗?为什么?

  【答案】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兴中会同盟会。

  (2)民族主义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但缺少明确的反帝内容。

  (3)孙中山“民族民权已达到”的论述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4)不能。因为当时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要维护其统治,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本身又软弱、妥协,不敢彻底地反帝反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二历史怎么快速提高

初二历史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技巧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

初中历史题型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型

初中历史题型及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

初中历史怎么学才能考高分

初中历史

2020中考历史的重点知识解读

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

2021中考历史的解题格式

中考历史解题格式

2020年中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

2020中考历史的复习指导方法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2021中考历史:突破难点的技巧

中考历史难点突破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