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异地高考改革:渴求的与反对的

2012-12-18 13:25:13 高考改革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高考改革方案,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免费提供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方案,高考制度改革等最新信息......

  编者按: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但“大限”临近,目前只有5省市明确了异地高考的具体标准。作为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异地高考逐渐升温成为最受瞩目的社会民生议题之一。异地高考政策出台难在哪里?分歧是什么?它的发布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北京、上海等地考生享有的高校招生配额方面的特权,是异地高考方案难产、高考移民无法杜绝的症结所在,而户籍制度、地方保护主义、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等无不在助筑着壁垒。

  现时,距离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地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的“大限”(2012年12月31日)已不足3个星期。

  虽然早前有十余个省市称将于年底前公布方案,但截至发稿止,已经明确相关政策细则的省市却仅有5个——黑龙江、山东、福建、江西、安徽。其他地区则大多称方案“正在调研”或“征求意见”中。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首批出台异地高考方案的省份,具有非户籍考生数量较少,高考门槛较高或经济欠发达等特征,以致放开异地高考与否,对本地影响均有限。

  在所有待出台细则的省市中,京沪粤三地呼声最高,同时也最为艰难。近期媒体频曝的京沪两地户籍人士反对异地高考事件,更催生争论和变数。

  京沪粤症结

  “不能拖而不决,也不能操之过急,一刀切。”这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对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建议。但对中国三大超级省市——北京、上海和广东的非户籍考生来说,每一刻都是煎熬。进入12月,三地出台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网上报名的有关规定,均未涉及异地高考的内容。

  这意味着,即使三地政策能如期出台,非户籍考生们也不太可能赶得上明年高考。

  事实上,这种不祥的气息早就被三地非户籍考生家长嗅出。10月18日,一群请求放开异地高考的非户籍考生家长和京籍年轻人在北京市教委信访办发生了对峙。这是一场潜藏已久的交锋——京籍网民们时常在网上汇聚,痛斥外地人涌入给北京造成的道路拥堵、空气质量下降、公交拥挤、医院爆满等问题。沪粤两地,也发生过类似的交锋。

  作为中国最典型的流动人口输入地,北京、上海、广东关于是否开放异地高考的争论最为激烈,也最为绵长。早在2008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等提交《关于切实关心外来民工子女参加当地高考的建议》以来,争论就已经酝酿。

  随后经两年多漫长的讨论,2011年两会上,异地高考开始走上议程,2011年3月,教育部表示,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2012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会上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在10个月内出台。4个月后,异地高考方案获国务院同意。

  在这期间,反对或质疑“异地高考”的声音日益增强,其中以北京、上海等地最为激烈,甚至有人在网上成立反异地高考联盟。反对者们认为,异地高考会大大增加本地考生的竞争压力,同时也会让城市更加不堪重负。

  伴着纷繁的争议,京沪粤走到异地高考改革的“深水区”。“京沪粤兵马未动,就地高考改革有名无实”成为新的感叹。

  “北京、上海等地考生享有的高校招生配额方面的特权,是异地高考方案难产、‘高考移民’无法杜绝的症结所在。”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则表示,高考受户籍制度管理太严,其实是用户籍制度保证了城市户籍考生的特权,早晚要开放。

  “不仅是北京,在其他地方,这种地方保护的程度还要更严重。”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认为,异地高考政策出台之困难,关键还是在于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具体表现便是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

  渴求的与反对的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已有2.2亿人离开户籍地工作和生活,而另一项统计则表明,随父母异地求学的人数也达近千万。

  这个庞大的人群大多往东部发达地区倾斜,不断考验着这些繁华城市的承载能力。在深圳,将近67%的小学和初中生是非户籍;上海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中,非上海户籍的孩子已经过半。

  “上海学生读高中还有50%的淘汰率呢。”上海市民、异地高考争论中的“保沪”人士李芳说。

  半个月前,因为一位中学生在互联网上表达对异地高考的诉求,这座城市开始了激烈的辩论。李芳用“内患未除,外敌强侵”来形容她的感受。她和其他“保沪”者认为,先不说全国,就连上海本地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都远未解决。

  在上海,由于教育资源紧张,只能限区进行报考高中,由此造成一些特殊的现象。例如浦东区两万名考生竞争6所市重点高中,而静安区只有两千多名考生,却有3所市重点高中。

  “上海还不能跨区中考,却要求异地中高考?”一位上海市民反问。但非沪籍考生和家长不这么认为。“我们是新上海人,我们也为上海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位在沪已安家11年的外地家长说,“为什么这座我们深爱的城市不能包容我们?”

  事实上,上海异地高考的口子早已在逐步打开。在最新的上海高考招生政策中,有10类非户籍考生可以在上海参加高考,两年前这个数字是8类,6年前则是6类。但纵使途径正在拓宽,非沪籍考生的参考资格仍要依据父母对城市的“贡献度”。

  这种把父母的职业和地位及子女高考资格挂钩的方式,遭到多数非沪籍考生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是一场没有改观的“拼爹游戏”。“我希望我们拼的是自己!”一位江西籍考生说。

  支持这些非沪籍考生和家长的,还有一个重要依据:本地考生数量正在逐年下降。上海的高考人数从2007年至今下跌近半,中考人数也下跌56%。这意味着:部分教育资源正在闲置。“那为什么不向同样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的新上海人开放呢?”非沪籍考生小占说。

  面对类似疑问,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曾在公开场合予以答复:“现在放开可以,以后再关门就不好关了。教育资源不能随便占用。”

  在北京,类似的矛盾也在凸显。纵使前景未明,但部分考生家长仍然抱有期待。北京高三学生家长杜先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还在等待政策。”而学生家长邵女士则比较悲观,“不行的话就只能把孩子送回家了。”

  破冰

  对于京沪粤异地高考的未来,三地的最新回应是:北京已初步制定完成方案,正在提交市委市政府审定;上海则认为缺少操作基础,试行至少要在2014年以后;广东的方案仍在制定中,并在2013年高考方案中强调户籍审核。

  2012年10月31日,黑龙江省公布了2013年异地高考报名规定,称具有该省高中学籍且高中阶段在该省连续就读3年以上,父母在该地有合法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的外省籍随迁子女,可在当地报名就地高考。

  这短短几十字,被外界视作第一份明确异地高考具体条件的“破冰”之举。这个方案也受到该省大部分外省籍考生家长的欢迎,认为很“人性化”。

  同样完成“破冰”的还有江西。2012年11月30日,江西省教育厅公布相关政策,成为继黑龙江、安徽之后全国第三个公布异地高考具体方案的省份。

  江西的异地高考条件是目前所公布5省市方案中条件最宽、门槛最低的: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即可,对随迁子女父母的职业、住所、社保都未作任何具体要求。

  “江西好大学少,高考录取率低于全国水平,省内异地考生本来就很少。”江西省教育考试院普招处处长沈华锦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沈华锦还说,开放异地高考,对江西考生可能还有好处,考生去外地,减弱本地竞争,还可能提高本省录取率。

  山东也是最早公布方案的省份之一,相比其他地方,这个全国著名的教育大省少有地信心满怀。正如一位山东教育专家所言,山东高考门槛高,(放开了也)没人敢去。

  然而,广袤的西部地区和“人口输出”大省,推进异地高考改革的热情则要低得多。西北某省教育厅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他们还不清楚相关政策,还未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异地高考的改革,其实现在看来,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呼吁要教育公平、教育权利等喊常识的阶段了,”新华社社办报刊《新华每日电讯》在评论文章中写道,“而是到了如何处理不同群体的利益、改革技术化手段的阶段了。”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

 


高考政策 高考改革 自主招生 异地高考 招生计划
分享

热门关注

2020湖南高考加分政策调整

湖南高考加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