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驾车出行常识
时间过得真快,自1990年出国读博士,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这20多年来,我先在苏格兰读博士,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带过十几位博士后、研究生和访问学者,现任美国印地安纳大学医学院教授。回想这些年的海外生活有得也有失,我想借人民日报海外版一角,把我从亲身经历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介绍给读者,特别是刚刚出国或准备出国求学、工作的人,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第一关是语言关
我刚到苏格兰时英语水平很差,看电视时打瞌睡,听讲座时打哈欠,还常常让同学给我写字条。由于不好意思,语言不通也不想麻烦别人,有时用“yes”应付别人,又往往造成误会,因此不太愿意与人交往。后来,我的导师为了让我尽快摆脱语言的困境,就帮我找了个英语老师辅导。另外,我还通过学校与一个苏格兰家庭取得联系,去他们家过周末。这样大概过了半年多,语言才逐渐地得到了提高。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外语水平要比我们当年好上许多,但真正与外国人交流起来还会感到吃不消。我想在我的经验中,有两点对刚出国的学生还是有用的:一是当你听不懂别人讲的话时,要委婉地提醒对方你没有听明白,不懂装懂对你没有好处。二是要在语言上拜人为师,在求教的过程中,你的英语口语就会很快提高了。有人认为,专业知识是本,语言只是一种交流工具,不必追求十全十美。然而,不认真过好语言关,有时会感到寸步难行。
应聘要注意技巧
找工作时,关乎成败往往在于细节。首先一点,做好准备十分必要。招聘方除对专业有具体要求外,还要知道应聘人的与人相处能力、演讲能力、发展潜力以及与现有人员的互补性等。许多中国人应聘失败与没有好好准备有关。尽管你的工作能力很好,如果描述不出来,别人还以为你只会干活不能独立工作。面试前最好在同事那里练几遍。正式的聘书应有主管部门负责人的签字(至少有电子邮件),口头答应是不可靠的。找一个好工作除好的专业特长和推荐信外,面试中的表现举足轻重。如果你做得好,对方会保持与你联系。主动与对方联系表明你感兴趣,但太频繁的询问不一定有帮助。启动基金和基本工资是聘书里的重中之重,往往经过几次协商才能达成。
驾车出行须谨慎
开车与交通安全是很值得小心的事情。在过去20多年中,我直接或间接介入的交通事故有3起,听人讲到的交通事故记不清有多少起了,有的是车毁人亡,有的是被遣返回国。当你持有J1、F1、B1甚至绿卡,都可能因违反当地的交通法规被驱除出境。无照驾车、开车无保险都是不允许的。当然,保护好自己更是重要。一旦卷入交通事故,最好等到警察来仲裁,主动认错或是指责对方都是不可取的。另外,自己最好能拍几张事故现场的照片,以作为仲裁时的依据。
买房子的学问大
购买住房时,好的地理位置和房子的质量最关键。无论是买新房子或二手房,找到一个可靠的房地产经纪人十分重要。通常,我会让同事帮助找一位当地人,由他介绍房地产经纪人。一般情况下,6月至9月是买卖房子的旺季。在买房子前,最好有一个可行的目标,这可以节省你和房地产经纪人的时间。这些都做好后,剩下的就要靠运气了。祝刚出国的同胞们顺利通过关关卡卡,步步带着好运气。
[查看更多请点击俄罗斯衣食住行相关链接]
如何融入当地文化
要去美国先读读《圣经》
1.先过语言关。去国外留学,80%的人最难过的就是语言关,如果语言不好,就很难跟上那边的课程,所以我建议,如果你去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学好留学国的语言,在国内准备好,再出去。另外,留学最好是去读专业课程,而不是语言课程,去一些有名气的学校。
2.了解当地的宗教。90%的美国人是有宗教信仰的,我建议学生在高中的时候读《圣经》,要懂得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从这些方面去了解。另外,美国人很尊重法律,人权意识强烈,他们90%都是中产阶层,没有什么特权,而在中国,家庭背景比较好的人,都会有一种特权意识,到了美国就会不习惯。
3.不搞华人小圈子。有些刚去美国留学的孩子,跟当地的学生总处不来。其实,和当地人交往,最主要的相处之道就是,不要搞华人小圈子。要想别人不歧视你,首先自己不能“歧视”人家,要主动和他们交往,去融入他们。美国人很注重群体活动,从小就习惯面对失败,这也是我们的学生需要去学习的。
(略)
海外生活礼节常识
(1)女士优先 (2)在升降梯上应把左侧让给有急事的人 (3)进入教堂等地方,穿着避免暴露 (4)饮酒适量,切勿酒后吵闹 (5)不要在马路、走廊上数人并排行走 (6)开闭门时,如后面还有人,应按住门等候 (7)勿随便露出令人误解的微笑
到外国人办公室或住所,均应预先约定、通知,并按时抵达。如无人迎候,进门先按铃或敲门,经主人应允后方得进入。如无人应声,可稍等片刻后再次按铃或敲门(但按铃时间不要过长)。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则不得擅自进入。
因事急或事先并无约定,但又须前往时,则应尽量避免在深夜打搅对方;如万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时间约见对方时,则应见到约见人后立即先致歉意,说“对不起,打搅了”,并说明打搅的原因。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