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北宋历史作文栏目,提供与北宋历史作文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3中考历史备考:北宋的“三冗”

中考历史

  暑假过后,新初三生们迎来了初中最重要的一年——初三。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历史知识点以供参考:

  何谓“三冗”?北宋宋祁在上疏中说:“天下有定官,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20)也有人认为,三冗指冗兵、冗官、冗费。不管怎么说,冗官、冗兵、冗僧道,自然就产生冗费。“三冗”问题已成为北宋初期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所没有的。

  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由来

  北宋立国之初,丞相赵普向宋太祖进言:“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之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全宋文”)这个收地方政权、财权(钱谷)和兵权悉归中央,以强化中央集权的建议,为太祖采纳,遂成二百多年北宋的基本国策。由此北宋强化了中央集权,成功地结束了五代以来方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使百姓消除了长年战火之苦,安居乐业,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然而,这一统治政策却产生了负面效应,使北宋王朝陷于积贫积弱的困境之中.其主要标志是“三冗”。

  所谓“三冗”,就是指冗兵、冗官、冗费。“三冗”之说,在太宗、真宗二朝就已出现,至仁宗、英宗两朝,成了官员议政的一个突出话题。熙宁二年,苏辙上书总结以往弊政时,将“三冗”概括为“冗吏”、“冗兵”、“冗费”。

  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太祖黄袍加身后的第一个重大政治举措就是解除禁军、宿将的兵权而归中央,在独拿兵权的同时,奉行养兵政策。《宋史》记载:“天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十,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十.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十,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十;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十.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十,视前所募兵浸多,自是稍加裁制.以为定额。…益治平之兵一百十六万二千,而荣华马步六十六万三千云。”,国家豢养如此庞大的常备军,其财政压力可想而知。宋太祖本人也有所预料,他曾言道:“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亦!”(“宋史纪事本末”)。

  在冗兵的同时,又出现了冗官之弊,“以土大夫治天下”,实施文官政治,乃宋有别于前朝的又一政策。这一政策与收兵权、抑武将的方略具有内在联系。文官替代武将主持地方大政,乃至军政大权遂成制度。而北宋历代皇帝重文轻武,更以科举、恩荫两途大量吸收,造成官员数量倍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食禄阶层。据何忠礼先生考证,英宗治平元年,人口总数28823252,官员数24000,占0.84%。

  豢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支撑一个庞大的食禄阶层,经费开支之巨大不难想见,冗费之弊也在所难免。汪圣铎先生的著作“两宋财政史”有其财政收支有精确的考证和统计,可以参考。

  全面观之,造成积贫积弱的根源主要在于冗兵。实行募兵制度、豢养数量众多的常备军,对内虽可弥乱,对外却不能御侮,北宋在与辽、西夏的对抗中一直处于劣势,又使军费开支居高不下,给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至于实施科举制度,广罗人才,无疑是政治开明和社会文明的表现,但由于择焉不精,泥沙惧下,加上思荫、恩赐太滥,既导致了食禄阶层的不断膨胀,又加重了财政负担。财政负担的加重,势必促使暴敛苛政的实施。因此赵宋建国以后,经济较唐代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百姓的生活也富庶得多,但还是常常处于巨大压力,不堪暴敛的困境中。

与北宋历史作文相关的中考历史

北宋皇陵

皇陵 北宋 小学四年级
作文标题: 北宋皇陵
关键词: 皇陵 北宋 小学四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四年级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四年级的作文,题目为:《北宋皇陵》,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今天我们一家驱车来到巩义市区的皇陵参观,什么是皇陵?我也不清楚,来到此处后又听姥爷的讲解算是听明白一些,我也给你们讲讲吧!

皇陵:简单的说就是皇族死后埋葬的地方。我今天看的是永昭陵,现在也改为公园了,是埋葬仁宗赵祯之墓。一进皇陵,一条笔直的路,路的两边是石刻的人和马还有看不出的各种兽类,可别小看这些石刻它可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的宋代石刻群,它可是研究宋代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

顺着大路往前走,一扇大门挡住了去路,还有台阶也是用钢筋围住,为什么?便上前看究竟,原来,钢筋围住的是过去人走过的台阶,为了保护文物所以把它围起来,那大门呢?我趴在门缝一看是个好大好大的土堆,姥爷说这个就是赵祯的墓,为了保护文物,现在就给它“关起来”不让人进去。

我们围着墓走到后面,哇!后面有好多的墓,是比刚才那个主墓小了些,姥爷说这些都是那些亲王和宗室亲王,王孙及一些功臣名将的陵墓,姥爷还说巩义别的地方还有好几个帝陵,都是北宋的九个皇帝,除有两个皇帝徽、欽二帝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个皇帝都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

看看我们的历史,我知道的太少太少,我要好好学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与北宋历史作文相关的作文大全

2013中考历史填图题:辽 北宋、西夏形势

中考历史





    1.在图中方框内分别填出辽,北宋和西夏的位置。

    2.按图中编号填出辽、北宋和西夏的都城名称:①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

    3.识别图A为__________族人,图B为___________族人。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的国家史称______________。

    4.用彩色笔勾出辽、北宋、西夏的疆域分界。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战争年表·北宋

中考历史

北宋:960年-1127年
960年 宋太祖建隆元年 宋灭晋南李筠泽州之战
宋平淮南李重进扬州之战
北汉攻宋河西
耶律鲁呼反辽
宋何继筠固州破辽
北汉攻宋沙石寨
宋荆罕儒攻北汉汾州
961年 宋建隆二年 北汉攻宋麟州
北汉攻扰宋汾西等地
962年 宋建隆三年 北汉攻扰宋潞、晋等州
杨师璠攻张文表
963年 宋太祖乾德元年 宋灭荆南、湖南之战
汪瑞攻宋朗州
潘美败南汉平蛮僚
宋攻北汉乐平
北汉攻宋府州
964年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威震西夏的北宋名将

中考历史

  十万胡尘一战空。威震西夏的北宋名将

  曹玮

  曹玮名将曹彬之后,曹彬有四子比较有名的是曹玮和曹璨,曹玮少年时代就跟随父亲左右在军队中服役担任牙内都虞候。太宗曾经问李继迁叛乱谁可为将出战,曹彬当即推荐曹玮,于是太宗立即召见了曹玮,这一年曹玮只有19岁,当然当时宋帝国人才济济,曹玮暂时还没有机会展露才华。

  太宗死后,真宗继位,曹彬病重,向真宗推荐他的两个儿子曹玮和曹璨,当真宗问道两个中哪个更出色,曹彬回答曹璨更像自己,但曹玮更出色。曹彬死后那年,曹玮接到了调令,西域战事吃紧,他还来不及为其父持丧,就赶往镇戎军担任指挥官,当时三十多岁的曹玮已经羽翼丰满了,在军界赢得了很高的评价,“驭军严明有部分,赏罚立决,犯令者无所贷。善用间,周知虏动静,举措如老将”。应该说曹玮的确实有资格接受这个充满溢美之词的评价,不过刚到边防的他,威望还不是很高,一次曹玮视察边防,发现部队工事挡箭版不符合规定,当即要求更换,这时一位老将见曹玮年轻当即顶撞说:“我们这里从来就是这个规格。”曹玮一听立即回击说道“那么今天这规格就的改新的”,并且命令刀斧手把这位老将推出斩首,曹玮的手下连忙劝道说这位老将善于用兵,战功赫赫,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斩首,曹玮不为所动当即斩了这位老将,从此以后,全军上下都对曹玮慑服。

  不久后曹玮就做了一件大事,率军在西门川伏击西夏的李继迁,斩获甚多,顿时曹玮在西域威名四起。曹玮又写信给当地各部落,晓以利害,恩威并施,于是各部落纷纷表示效忠宋帝国。曹玮驻地镇戎军系一平原,宋军步兵部队较多,和游牧民族骑兵交手比较吃亏,曹玮到任后修筑堡垒,开挖战壕,防御为之改观,曹玮对部队建设更为重视,手下的禁军训练严格,有一个故事可见一斑,曹玮有一次去拜访一个朋友,朋友很奇怪曹玮身为大将,为何来我家没有带护卫,门外一点动静也没有。等到朋友送曹玮出门时才发现,门外居然部署着三千铁甲军,自己一点也不知道,只见三千铁甲鸦雀无声,战马一声嘶鸣也没有,静的就像没有人一样,朋友这才恍然大悟。

  曹玮还重视当地民兵建设,招募“弓箭手”,按武功好坏给其土地,官军几乎很少给他们给养,但这些人因为有了土地,一旦敌人入侵,事关切身利益,作战时候最为勇猛,甚至超过了禁军。对于蕃军原来宋军对其管理比较混乱,曹玮对他们的编制,官衔,军饷做了制度化,正规化,提高了蕃军战斗力。

  西夏李继迁死后,曹玮上奏朝廷,希望能称此机会灭亡西夏,但西夏李德明非常狡猾,假意卑躬屈膝讨好宋朝,宋朝受到了蒙蔽,丧失了大好机会,最后酿成李元昊叛乱的惨剧。当时不少当地部落企图归顺宋朝,但不少宋将怕得罪西夏李德明不敢接纳,曹玮力排众议,果断出兵,接纳归降,李德明摄于曹玮威名不敢挑衅。不久曹玮又和另一位名将秦翰合作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灭拨臧于平凉,于是陇山诸族皆来献地。,由于曹玮的功勋他被任命为秦州,兼泾、原仪、渭、镇戎缘边安抚使。

  公元九世纪吐蕃帝国灭亡了,但是在西域,吐蕃的贵族军事集团仍然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北宋帝国建立后,吐蕃集团和宋帝国,西夏帝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时战时和,厮啰,本名欺南陵温篯逋,吐蕃赞普达玛——欧松一系的后裔,生于磨榆国。厮啰,既是人名,又是族名,也是地名和地方封建政权名。吐蕃语,意为佛子。当时,河湟地区吐蕃族部的首领李立遵和温逋奇,得知厮啰系吐蕃赞普之后,可借以号召部众,遂迎厮啰至廓州。不久,李立遵又将厮啰迁至宗哥,挟厮啰以号令附近各族部,自封为厮啰的“论逋”。很快李立遵...

2014中考历史会考之辽西夏和北宋

中考历史 中考历史会考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答题的技巧:启示类试题的解题模式是根据主观题中的史实或问题,提出今后怎么做,努力方向,应避免什么等历史启示是指从历史的人和事中所总结出来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因而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更多有关2014中考历史的信息可登录出国留学网历史频道,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

  辽、西夏和北宋三个政权之间时战时和,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认识?

  ①北宋政权建立、统治中原之时,东北地区兴起的契丹族、西北地区兴起的党项族分别建立各自的国家(政权),他们长期共存、并立,互相交流,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

  ②北宋和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并存的初期,都发生过或大或小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灾难。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展开了经济文化交流。

  ③夏宋关系也在经历了战争后议和,进入和平友好状态,双方也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辽宋、夏宋关系,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融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2014中考各科目复习资料汇总
语文:阅读 诗歌 名句 综合 作文:素材 范文 技巧 中考范文

2013中考历史备考:北宋的集权与制衡

制衡 集权

  暑假过后,新初三生们迎来了初中最重要的一年——初三。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历史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①时间:960年;

  ②地点:东京东北的陈桥驿

  ③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

  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④结果: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①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

  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

  ②宋太宗(宋太祖的弟弟):979年,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①唐朝后期由于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

  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③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

  ①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

  ②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③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④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

  其互相牵制。

  ⑤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

  ⑥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

  “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2)集中行政权

  ①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A.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②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B.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

  (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

  ①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

  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②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

  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

  3.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①结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

  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影响:

  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北宋三衙的地位

中考历史

  北宋三衙的地位、待遇及其政治作用

  北宋三衙在俸禄、恩荫、礼制等方面始终享有较高的待遇,但其政治地位却以仁宗朝“庆历新政”为界,经过了由低重新趋高的变化过程,中经英宗、神宗、哲宗三朝,至徽宗朝达到顶点。不过,由于北宋以“重文轻武”为国策,严禁武人干政,其作用被严格限制在军事领域,参政、议政权基本上被剥夺。但由于三衙处于统领京畿禁军的特殊地位,其在皇权更迭的政治斗争当中亦不可避免地发挥着难以低估的影响。特别是从仁宗朝之后,往往是与宰相同心协力,有利、有节地发挥了其握有军事实力的威慑力,多次起到了稳定当时政局的良好作用。这是北宋政治运作趋向文明化、理性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北宋三衙,指的是分统禁军的殿前司和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从总体上看,北宋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武夫横行,长枪大剑指挥政治的历史教训,注意树立宰相、枢密使等文臣的权威,以文制武,防范武将,并有意识地引导社会价值观向重文轻武转变,从而使得管军将帅的地位相比于五代而言发生了显而易见的下降,所谓:“祖宗时,武臣莫尊三衙,见大臣必执挺趋庭,肃揖而退,非文具也,以为等威不如是之严,不足以相制。”[1](卷1《行在越州条具时政》)

  不过,北宋一代,三衙的地位尽管不如五代,但亦不应作过低估计。因为北宋立国开封四战之地,“国依兵而立”[2](卷24《论国计奏事》)又与辽、西夏发生连绵不断的战争,重视将帅势所必然。三衙,作为“总领中外师旅,内以弹压貔虎,外以威服夷夏,职任至重”[3](卷45《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的“武臣极任”,[4](职官三二之七)其地位之重不言可知。对此,南宋学者章如愚在《群书考索》续集卷44中即准确地概括说:“是故见宰执而声揖,礼也。至其后则惟横杖矣;见两制而连骑通名,至其后则又分道矣。至于熙宁,待遇之礼继于二府,至有寺监召之而不可得者。吁!何其重也。”

  一个较为明显的例证就是三衙在北宋享有相当可观的待遇,“其任之也重,则其待之也亦不轻”,[5](续集卷44)是当时北宋朝野上下的共识,如宋太祖朝就是:“封父祖,荫妻子;荣名崇品,悉以与之”。[6](卷8)神宗亦批曰:“殿前、马、步军三帅,朝廷待遇,礼继二府,事体至重。”[7](卷274)所谓“待之也亦不轻”、“事体至重”,除三衙为北宋“武臣极任”,地位居武将之首外,具体说来还大致有以下各种名目:

  1.俸禄优厚。武臣俸禄之厚本属北宋俸禄制度的特点,如时人张演有云:“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5](后集卷21)三衙作为“武臣极任”,当然更为突出,像仁宗朝御史中丞贾昌朝在分析外戚等“恩倖子弟”垂涎三衙职位的原因时就说:“其志不过利转迁之速,俸赐之厚耳。”[7](卷138)事实也就是如此。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一问题,请看下表。

  表1 三衙(三衙俸禄基本上按照节度使、留后、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的官阶发放)与宰执俸禄对照表

  --------------------------------------------------------------------------------

  职务         俸钱     衣赐(年匹、两)       禄粟

  月贯(千)  绫   绢   绵   罗  月石

  宰执 宰相、枢密使 300 40 60 100 1 100

  参事政事、枢

  密副使 200 20 30...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