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半月谈2012栏目,提供与半月谈2012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2半月谈半月谈评论汇总(下篇)

半月谈 公务员 时事政治

与半月谈2012相关的半月谈

2012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中篇)

半月谈 公务员 时事政治

与半月谈2012相关的半月谈

半月谈半月谈评论:科研腐败

半月谈 公务员 时事政治

  “我感到很愤怒,也很痛心”,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披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审查两起涉嫌贪污科研经费大案。

  近年来,科研腐败案件在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已发生多起,一些科研精英沦为阶下囚,令人唏嘘。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与科研有关的财务人员、采购人员也将科研经费当做“唐僧肉”,更令有限的科研经费雪上加霜。

  科研腐败是科研肌体中的一颗毒瘤,它令本来就不宽裕的科研资源无端流失,影响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最终影响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质量。面对科研腐败,无论谁都会“感到愤怒、痛心”。但是,这颗毒瘤不会因为愤怒而主动消失。所以,愤怒之余,更重要的是找出一条治理科研腐败的路子来。

  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全社会研发(R&D)经费年均增长20%以上,经费投入总量位居全球第三。但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的科研经费有60%以上用于打点、会议、个人提成等非科研开支。尽管这个比例有争议,大量的科研经费没能用在“刀刃上”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实际上是另一种更为严重的科研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对加强科研经费监管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科研经费监管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也是很多地方和单位在科研经费监管上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也并非意味着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就无计可施。

  据报道,美国对政府科研经费的监管,一般是从科研经费的申请过程就开始,以严格的项目立项申请和审查,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研经费的正当使用。更重要的是,为保证监督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设置了相对独立的专业机构来履行监督职责。这为我们破解科研经费难题提供了思路,唯有在经费监管上发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科研腐败。

  公务员推荐:

  公务员时事政治

  半月谈时事政治之火箭提拔

  半月谈时事政治之暴力征地

  半月谈时事政治之户籍制度改革

...

半月谈半月评论:2012年第17期

半月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进步很快。两年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更是翻开了教育发展新的一页。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出台,一系列改革试点的推开,人民群众看到了教育的进步和希望。

但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真正解决那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笔者认为,在进一步推进教改的过程中,必须让教师更多更好地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决定了必须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广大教师的参与和积极响应,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填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路径,也决定了必须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国首先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等,这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比如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不少地方都在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岗位的变动必然带来工作生活上的一系列改变,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支持,这项改革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因此,我们必须将调动教师积极性作为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多方采取措施,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首先,要突出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就必须激发其强烈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体意识越凸显,其参与教改的自觉性就越大,就越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改的成效也就会越好。但我们注意到,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这方面差距还不小。以中小学为例,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考试办法、教材包括教辅材料的选用等,都是统一规定、统一操作,只有部分学校把每学期仅几个课时的校本课程下放给教师选课,由于只能“照本宣科”,一些教师积极性不够,主体作用不突出。如果教师工作动力不足,教育改革的方案设计得再完美,也很难取得成效。因此,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必须通过给教师更多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增强其责任感、事业心和创新精神。

其次,要继续完善教育改革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措施。

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就必须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国家在改善教师待遇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有一些长期形成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比如,虽然国家加大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秀农村教师向城市学校流动的步伐并未停止:一些地方推出城乡间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城市教师参与的热情并不高。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城乡间教师待遇差距较大。让人欣慰的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等措施,正在稳步推进。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再其次,要营造和构建有利于教师发挥积极作用的制度环境。

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就必须让他们有参与的途径和表达的平台,但据笔者了解,目前在学校管理方面,教师的意见有时很难受到重视。一些教师提出,像绩效工资改革这样关系教师切身...

半月谈半月评论:2012年第23期

公务员 半月谈
半月谈是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朋友们必读刊物,出国留学网(m.liuxue86.com )为您整理出电子版的半月谈,方便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城乡一体化农民是主体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描画求解“三农”问题路线图,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只是,这一体化化什么?这路线图怎么走?

一些地方政府,一厢情愿,盲目追求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片面曲解“一体化”的政策话语,结果,路子走偏了,脚步踩空了,严重违背农民的意愿,侵害农民的权益,引发了农民强烈的不满,甚至导致激烈的社会冲突,留下了沉痛的教训和深刻的警示。

我们应当明晰: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是打破城乡社会二元结构,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全体居民自由迁徙,强化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文明共同进步;城乡一体化的取向,是重构城乡关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权利公平,拓展农民的发展空闻。

城镇化是一个现代化的演进过程,自然,城镇化并非现代化的全部内容。移居城镇还是守望田园?政府应当尊重、保护农民的自主选择,既不能限制,也不能强迫。尽管地方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每一份红头文件中大都有“尊重农民自愿”的煌煌字眼,但是,“被进城”“被上楼”引发的民怨和冲突还是不断。因为,农民最清楚,与这些“自愿”配套的,往往还有舆论的“全民动员”“大轰大嗡”,还有政府的“铁腕施政”“层层问责”。不少官员,总想着自己是在代表农民,引领农民,其实.脱离农民选择和创造的代表和引领,很容易背离其本意。而且,这代表、引领的背后不乏对“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索取,对“土地财政发展政绩”的热衷。

时下,不少地方正以“城乡一体化”名义强力推进农村社区化的“就地城市化”,其初衷应该是美好的,其构想无疑是进取的。但是,也须警惕,单纯以行政化、运动式、一刀切的强势大力推进村落整体迁建合并,实现村庄形态迅速变革,是否契合经济发展基础、遵循城镇生长规律、顺应当地居民意愿?对于那些仍然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村民来说,搬进楼房之后,居住环境改善了,但家里牛、羊、猪养不成,门前种菜、种果也没地方,还要交水电费物业费,农民很发愁;生活方式改变了,但生产方式没有变,新的产业升级、就业转型的路子在哪里?农民也很茫然。

城乡一体化的指向,并非仅仅是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还应有别具特色的新农村。

城镇化是一个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市场化过程。改革以来,中国农民最早撞开了市场经济的大门。可是,时至今日,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农民手中最具市场价值的生产要素,最具增值潜力的宝贵资产,还没有成为他们投入市场化运营的资本和积累财产性收入的源泉。在一波波城市扩张、社区建设和资本下乡、规模经营中,土地流转和征用的收益,很大程度上成了开发商家的经营暴利、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用地单位的低价资产。

土地是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资源,应当让农民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土地。打破城乡二元制度,需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严格使用国家征地权限,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更多地通过统一的土地市场确定价格补偿,实现利益分配关系的平衡,并允许农民土地和房产可以出租、入股,可以抵押、流转,从而使农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的土地征用中,等价交换,得到足够的补偿,使土地成为...

半月谈半月评论:2012年第22期

公务员 半月谈
半月谈是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朋友们必读刊物,出国留学网(m.liuxue86.com)为您整理出电子版的半月谈,方便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过近代史的百年屈辱,曾经千疮百孔,一穷二白。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新的历史。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以充分的自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奇迹的密码就是改革开放。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到十三大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一直到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的深入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充分发挥中央部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广大农民依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建奇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兴起。初始阶段的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从放开搞活、放权让利和引进资金、技术、管理起步。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制度的建设、完善、创新,更加注重主动融入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发展就要不断破解难题,改革就是要为破解发展难题提供动力,开辟道路。中国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的历史,就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未来的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经济地位快速提升,但人均GDP还排在世界80名以后,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我们必须依靠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虽然当前正面临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发展的成本全面提升,发展的风险也在加大,但困难和压力可以转化为转型升级、开拓创新的动力,能否赢得发展机遇,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新一轮工业革命来临的大背景中,中国经济如何完成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如何快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效率,如何加速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如何在完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如何节能减排,突破资源环境制约的瓶颈,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破解这些重大课题,需要“顶层设计”的科学与智慧,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与胆略。

因此,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领域...

半月谈半月评论:2012年第20期

半月谈
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无疑是一个大事件。它不仅标志着我国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更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了关键时期,必须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长期以来建立在农村廉价劳动力、粗放利用土地资源等基础之上的低成本的城镇化道路将难以持续。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前不久指出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这一转变正是我国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尽管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但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距离,若考虑农民工尚未真正融入城镇的因素,则差距更大。差距也是潜力。尤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任务紧迫而艰巨的情况下,多方着力,挖掘城镇化的潜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一要以人为本,加快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群的城市融入。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产物,目前这一群体已达到2.53亿人。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不少措施改善农民工境遇,但由于涉及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许多农民工还是难以较好地融入城市。接下来,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经济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为农民工等群体创造更多就业和提高收入的机会;要持续加强保障房建设,为农民工等群体在城市安家提供基本条件;要大幅提高农民工社保水平和覆盖面,减少其在城市落户生活的后顾之忧;要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财政保障,使其与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加速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

二要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城镇化不能以牺牲“三农”为代价。粮食等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城镇化的基础,时刻不能放松;广大农村地区即使再经过二三十年仍将有数亿人口居住,丝毫不能忽视。因此,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带乡”的城镇化,要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差距;要加快推进农村征地制度等相关制度改革,使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分享更多收益;要进一步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确保粮食等农产品供应安全,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要大小并重,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近年来,许多城市面积急剧扩大,而管理服务水平则相对较低,不少大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紧缺,而人口仍在不断涌入;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由于经济实力较弱、公共服务不足而发展迟缓。据统计,目前我国还有20%的小城镇无集中供水,86%的小城镇无污水处理设施,小城镇的人均市政公用设施投入仅为城市的20%。接下来,一方面要推进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一方面则要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引导产业在不同规模城市间合理布局,降低城镇化的门槛,避免形成畸大畸小、畸重畸轻的城镇格局。

四要集约节约,在资源能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建设。我国规模庞大的城镇化既是空前的机遇,也必将伴随资源环境的巨大挑战。以土地资源为例,2000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面积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人口的增长幅度,城镇人口密...

半月谈半月评论:2012年第21期

公务员 半月谈
豪情满怀迎盛会

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的盛会,世界的强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13亿中国人民必将豪情满怀地迎来国运昌盛、人民幸福的新起点,迎来发展中国、惠及世界的新机遇,迎来攻坚克难、继往开来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同心同德,万众一心,把国家的综合实力推向了新的高点,把全面小康建设推向了新的阶段,把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推向了新的高度,把治国理政的决策推到了新的水平。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成就和变化,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的执政基础,也成为中国人民豪情满怀走向未来的巨大支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过去10年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跨越艰难险阻、取得辉煌成就的力量源泉。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挑战,还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党始终立足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科学、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行为。

虽然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但人民群众从我们党的执政实践中看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魅力,坚定了科学发展的决心,感受到了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审时度势、戒骄戒躁、勇往直前、以人民为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的国情以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们党都看得真切,想得明白。胡锦涛在“7.23”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不为任何艰难险阻所困扰,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地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坚定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这些重要主张对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发展信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盛会将至,世界瞩目中国。汇聚民意、凝聚共识,党的十八大必然会为未来中国描绘出更加美好的蓝图,必然会引领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大国为和谐世界建设作出新的努力。

让战略机遇期成为黄金发展期。党中央关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令全社会备感鼓舞。我们党必将继续带领全国人民抓住并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期,通过改革和创新,把战略机遇期变成促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的黄金发展期,变成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黄金发展期。

矢志不渝地推进改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期,社会各界对党的十八大满怀憧憬与期待。

让公平正义之光普照。公平正义原则既体现在发展机会上,也体现在收入分配、教育、就业、就医、住房等各个方面。让公平正义之光照耀到每个角落、每个公民身上,既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我们党高瞻远瞩的谋划。党的十八大必定会在继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作出更加富有成效的制度安排和机制保障。

谋未来,再出发!让我们豪情满怀地迎接盛会,意气风发地拥抱未来!...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