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宋朝故事100栏目,提供与宋朝故事100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宋朝人眼里的宋朝

宋朝是什么样 宋朝民谣 宋朝人

  宋朝人眼里的宋朝

  历朝历代,因为政有善恶之别,人有美丑之分,而百姓诉求又得不到及时处理和疏导,便滋生了大量民谣。《诗经》中的《硕鼠》就是最古老、最流行、最经典的民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一个时代的民谣,如同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能清晰地映照出许多比正史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例如,从宋朝众多民谣中,随手拈出几首,当时的政情与社情,时弊与民怨,甚至一些官场趣事与宫廷秘闻,均跃然纸上,一目了然。

  对好官的盼望,是帝制时代百姓的共同心声。宋仁宗康定年间(1040—1041年),西夏扰边,战火燃起,韩琦、范仲淹先后受命,领军御边。他们采取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属羌、孤立西夏的办法,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百姓欢欣鼓舞。故民谣曰:“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

  宋仁宗一朝,包拯以立朝刚毅、铁面无私而闻名遐迩,因他曾任天章阁待制,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包待制”。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权知开封府,负责京城诉讼和治安。当时,打官司有一个规矩,百姓不得直接到衙门递交状子,要由小吏转呈。为了使知府大人早些受理,许多人不得不上下打点,疏通关节,一个官司打下来,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铜板,得不偿失。包拯坐堂开封府,却一改陋习,大开正门,使百姓能够直接上前陈述曲直,诉说冤情,既减少了百姓的打点费用,又准确地把握了案情,更缩短了审理周期,一举数得。因此,京城迅速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打官司无钱疏通关节也没关系,有包大人呢!

  好官少,酷吏多,是帝制时代的通病。而那些通过投机取巧上台的权臣,更是巧立名目,盘剥百姓,苛政猛如虎。百姓诉求无门,只好编段子、传民谣,诅咒贪官污吏,图个嘴巴快活。宋徽宗在位期间,童贯、蔡京通过“花石纲之役”,帮助皇帝搜罗天下珍奇,深得宋徽宗信赖。他们结党营私,打击异己,祸国殃民。于是,便有了民谣:“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筒”指童贯,“菜”即蔡京,表达了百姓对奸臣和恶政的深恶痛绝。当时,朝廷不但横征暴敛,而且卖官鬻爵。有一首民谣就直指这种丑恶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宋代一千文铜钱为一索,或一贯,大致相当于一两银子)意思是三千两银子可买一个秘阁官员,五百两可买一个地方通判,买官卖官都已经明码标价了,可见当时官场风气堕落的程度。

  靖康初年(1126年),金国屡屡举兵南下,宋军常吃败仗,每当此时,皇帝便纷纷下诏,征求应变之策,做出广开言路的开放姿态。而一旦金兵稍退,皇帝便又莺歌燕舞,纸醉金迷,听不进任何意见了。《宣和遗事》记载说:“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城门闭喻战事紧,城门开喻战事缓,讽刺了统治者的急功近利和反复。

  还有些民谣甚至操心皇帝家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让位于儿子宋光宗,自己当上了太上皇,希望过几年舒心日子。然而,宋光宗坐上皇位后却一反常态,对深居重华宫的孝宗不但没有正常的礼节,甚至一年多时间,不去探望孝宗。作为天下表率的皇帝,竟然在一贯标榜以孝治国的国度里,不忠不孝,结果道路流布,家丑外扬。因此,民谣说:“汝亦不来我家,我亦不来汝家。”

  不过,民谣更多的是指向社会不公和正义缺失。帝制时代,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既无地位,收入也微薄,万一遇上灾年,...

与宋朝故事100相关的实用资料

宋朝皇帝列表

历代皇帝列表 宋朝皇帝列表
宋朝皇帝列表

  宋朝,一个繁华盛世的王朝,同时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王朝。一提起宋朝,就会想到宋朝的词,其实,除了词,宋朝还有很多优秀的统治者,正是在他们的治理下,才有一个供词人创作的环境。出国留学网的小编整理了一下宋朝的历代皇帝列表,欢迎阅读。

  宋朝皇帝列表

  一、宋太祖赵匡胤(北宋)

  宋太祖 (927—976)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 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自建隆三年 (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又以杯酒释兵 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

  二、宋太宗赵炅

  宋太宗赵炅(939—997)。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费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费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

  宋太宗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执政措施,还得从他的继位说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根本是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他哥哥的遗产。这一特殊的继承结果对大宋朝的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点甚至在太宗个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997年,病逝于汴京万授殿,终年五十九岁。

  三、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1022),原名赵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后立为太子。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 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进犯澶州,真宗亲征,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质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期任用王钦 若大兴祥...

与宋朝故事100相关的实用资料

蜘蛛开店续编故事100字

蜘蛛续编故事 蜘蛛开店故事 续编故事100字

  蜘蛛开了一家衣服编织店,在蜘蛛的勤劳之下,这家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蜘蛛开店续编故事1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蜘蛛开店续编故事100字【一】

  第二天,蜘蛛的招牌又换了,上面写着:“凉席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

  顾客来了,是一匹大马,它的背那么宽,头那么高,脖子那么长!一抬头,它正对着蜘蛛笑呢。

  蜘蛛织啊织,足足织了四个星期,才织完那大大的凉席,蜘蛛累得趴倒在地,心想:我还是罢工吧,恐怕以后要织的东西织一年也织不完。

  蜘蛛的新店又关门了。

  蜘蛛开店续编故事100字【二】

  第二天,蜘蛛的招牌换了,上面写着“衣服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要付两元钱。”

  顾客来了,是一只大熊,大熊的身体又壮又胖,腿又肥又粗。蜘蛛织了一整天才织完。

  晚上,蜘蛛的心情非常沮丧,蜘蛛想:“织衣服真难,费工夫还费力气,我还是不织衣服了吧”!

  蜘蛛开店续编故事100字【三】

  蜘蛛吃了两次亏。蜘蛛决定卖领带,在招牌上写道:“领带编织店,每位顾客按大小付费。”

  今天,来了一头大象,大象的脖子真粗啊,好难织。不过,这次呢蜘蛛精打细算,整整赚了100元,还让客人都抽一次奖。大象也得了个小礼物,乐呵呵的。

  他把这好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蜘蛛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蜘蛛开店续编故事100字【四】

  蜘蛛在网上想:我应该根据动物的特点而收取不同的费用。

  蜘蛛把一个牌子挂在木屋的上面,写着衣服编制店。小一点的动物收取一元钱,大点收取十元钱。一只小蚂蚁来做衣服收取一元钱,大象来了,收取十元钱。

  就这样,蜘蛛的生越来越好,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又招聘员工,有考虑网上开店,人们可以在家不出门就可以买到衣服,就这样,蜘蛛的生意开到了网上,越做越大。

  蜘蛛开店续编故事100字【五】

  蜘蛛在网上想:招牌都写出来了,不能说话不算数吧。于是,它下了网,用了一个月,终于织完二十四条袜子。

  它的朋友蜗牛劝他说:“你还是把店关吧。”可蜘蛛不听,又换了个招牌,上面写着“裤子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

  顾客来了,是一只放屁虫,蜘蛛给它织裤子时,总是被臭晕。终于有一天,蜘蛛受不了,对臭屁虫说:“请问您可以出去一下吗?让我好好给您织裤子吧!”放屁虫跑到屋外,蜘蛛很快就把裤子织好了。

  蜘蛛决定把店铺关了,继续过着无聊的日子。

  推荐阅读:

  蜘蛛开店续编故事

  蜘蛛开店续编故事二年级

  蜘蛛开店续编作文

...

古代反腐:宋朝这样反腐

古代反腐 宋朝这样反腐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古代反腐范本,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m.liuxue86.com)查看。

  古代反腐:宋朝这样反腐

  宋代的官员比较守规矩,虽然北宋后期与南宋出现了童贯、蔡京、秦桧这样的权臣,也有贪污腐化、买官卖官行为,但比起晚期的唐朝、后来的明清,官员还算清廉。南宋时,蒙古国名儒郝经将汉、唐、宋赞为“后三代”,他上书宋理宗说:“汉似乎夏,唐似乎商,而贵朝则似乎周,可以为后三代”。元朝官修《宋史》中说:“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岂不卓然而可尚哉!”明代文学家张溥在《宋史纪事本末》里说宋代有四大“法高前代”之处:“礼臣下,崇道学,后妃仁贤,宗室柔睦。”前人的论述虽然未必完全中肯,但大体上还是准确的。

  宋朝本是一个相对仁慈的朝代,立朝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嘱咐儿孙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然而,宋太祖对贪官却深恶痛绝,曾经宣称“苟有一毫侵民,朕必不赦”。当时“受赃弃市者多矣”,仅见于记载,处以极刑者就多达20余人。像其兄一样,宋太宗的脑子里也满是反腐意识,他曾亲笔书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并要求各级官员将其刻在官衙门口的石头上,称为“戒石铭”。

  大宋皇帝知道,上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制度的跟进,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大宋王朝的做法是用无所不在的密密的人眼一层层地盯紧官员手中的权力,颇类似现今一些城市的“天网工程”。

  大家知道,苏轼在熙宁四年到七年做过杭州通判。通判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监督知州及其他官员,其地位类似于今天的地级市纪委书记。当然,通判也是人,他可能清正廉洁,也可能与知州等官员互相勾结,就像现在也有少数纪委干部知法犯法一样。宋朝的皇帝想到了这一点,在州郡之上又设了路分大员: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虽然这四个路级高官不专管监察,但其职责上都有管监察一条,并且互不隶属,各司其职,知州、通判买通了这个,未必能买通那个。除了地方“天网”密布,中央还有一张更大的“天网”,就是俗称乌台的御史台。御史台的“编制”充足得很。最高首长叫御史中丞,只排在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之后,其地位相当于副相,比一般尚书威风得多。次长叫侍御史知杂事(元丰七年后去掉了“知杂事”三个字),另外还有殿中侍御史2人、监察御史6人,中级官员有御史台检法、御史台主薄、御史台推直等等,此外还有众多的基层办事人员。御史台的人官帽都跟其他官员不同,御史中丞的帽子叫獬豸冠(獬豸是一种性情忠直的兽),监察御史的帽子也缀有獬豸角,可见朝廷对这些监察官员的期望非常之高。

  宋朝如此重视对官员的监督,源于宋太祖对腐败亡国的深深恐惧。唐代本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朝代,然而节度使权力太大,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地方政权内部腐败盛行,最后导致灭亡。五代时期那些小朝廷更是腐败得不得了。前蜀王衍为太子时就“好酒色”,继位后,日日游宴,“奢纵无度”。“其国公开买卖官职,刺史、县令有缺,纳贿最多者得之”(《资治通鉴》卷270),没几年就将一个好好的江山玩完了。马希胜登上楚国皇帝大位后,日杀鸡50只为膳。造宫室十六楼、五堂,装饰用金玉,富丽堂皇。再建一殿,以沉香刻八龙,装饰以金宝,号称“九龙殿”。“用度不足,重为赋敛。”(《资治通鉴》卷277、卷283),这个国家不久也灭亡了。宋太祖想让天下太平,一方面得自己以身作则,不奢侈浪费,...

宋朝人物评说·宋徽宗

评说 人物 宋朝
散文标题: 宋朝人物评说·宋徽宗
关 键 词: 评说 人物 宋朝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宋徽宗名叫赵佶,他当上皇帝,纯粹是封建时代才会发生的一个悲剧。要说才,他有的是才,他的书法自成一派,前不久他的一幅瘦金书真迹还卖出过天价;他的工笔花鸟也是一绝,少有几个画院毕业的学生有他的水准;他喜欢音乐,也象南唐李后主一样擅长填词;他爱踢球,懂建筑,鉴赏古玩,喜欢泡妞。轻佻的为人,散漫的个性,这样的人无论如何没有什么威严可言,更别说兴趣如此分散,还有什么时间静下来思考国家大事。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货色,却阴差阳错做了皇帝,无怪乎最后断送了江山。他和他的一群老婆儿子、宗族、外戚、臣民,都被当作俘虏掠到了冰天雪地,他自己也在凄凉惶恐中客死他乡。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靠阴谋骗来了天下,最终他们的儿孙们落到如此地步,正是人算不如天算,终归一拍两散。

关于宋徽宗的野史很多,其中比较香艳的是他和李师师的故事。尝遍了各式女人以后,他就喜欢起妓女来,而当时的李师师名气之大,显然注定要传到他的耳朵。于是他就翻墙和王黼嫖去了,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据说有一回他就被偷听了,好在当时没有数码摄影机,不然这个艳照说什么也会被不怕死的人留下来。他的情敌词人周邦彦因此赋了一首词,说: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呵呵,如此香浓可口,真是我见犹酸。这种故事是真是假并不重要,有这样的故事流传下来,至少说明这个流氓皇帝已经流氓到忘了自己是皇帝,从这点看来,也侧面说明他比杀人如麻的暴君们好那么一点,总算还有点幽默感。

北宋的覆亡,宋徽宗当然难咎其辞,这么一个嘻哈玩闹的浪荡公子,领着一帮不知廉耻的浪荡大臣,不灭亡那是说不过去的。但是,我认为,关键的原因并不在宋徽宗。即便他的前任宋哲宗不是青年短命,或者换了申王、简王,而不是他端王来接班,赵家的天下也已经基本到头了。在宋徽宗的前面,高太后以母改子,宋哲宗又来个乾坤颠倒,把宋神宗和王安石搞的变法否定完又肯定,折腾来折腾去几十年,昔日之奸恶,一会儿是大忠,再一会儿是大奸,再一会儿又变大忠,如此反反复复,简直比小孩子吵架更没个谱。到了后面,这些翻案、平反、昭雪、追究等等政治术语,已经成为官僚们打击异己、培植亲信的借口,最糟糕的是,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此人世间已经没有了标准。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便他宋徽宗是个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我看也使不上劲,何况他做为庶子入继大统,简直就是凭空得了一张别人的支票,如此不义之财,这个流氓成性的家伙不折腾一番才是怪事呢。

宋徽宗虽然是个狗屁不通的皇帝,他的乱七八糟的爱好其实还不足以达到亡国的地步。我认为,实在是他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的愚蠢,终于提早点燃了北宋灭亡这个炸药桶的引线。所以,他的香艳故事虽然写起来蛮有意思,我想了又想,还是忍痛割爱,重点说说这个其蠢无比的家伙如何引火烧身的故事吧。

我们首先看看他重用的文臣。我们现在对宋代书法大家有一个人物排列,曰“苏黄米蔡”,前三人基本没有什么疑义,但这个“蔡”就有蔡京、蔡襄两种说法。不管究竟是哪个蔡,总之,蔡京在当时的书法界至少也算是个一流角色,这是无庸置疑的。宋徽宗自...

宋朝名人晏氏父子

作文素材 名人名言

  北宋初年的词,还没有脱离花间派那种浓艳的风格,王禹偁这首词却清丽淡雅,境界比较开阔,别具一格。据考证,这首词可能是他在苏州任县令时写的。 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宋朝名人晏氏父子的文章,更多文章尽在出国留学网。

   宋朝名人晏氏父子

  介绍晏氏父子之前,不妨先说一说北宋初年两个名人,一个是王禹偁,一个是寇准。王禹偁是北宋初著名诗人,只留下一首词——

  《点绛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北宋初年的词,还没有脱离花间派那种浓艳的风格,王禹偁这首词却清丽淡雅,境界比较开阔,别具一格。据考证,这首词可能是他在苏州任县令时写的。秋风秋雨,一片萧瑟,但苏州这一带风景依然是美丽的,所以说“江南依旧称佳丽”。词人望着南飞的大雁,排列成行,在天空自由地飞翔,由不得想到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却一事无成,没人理解,没人提携。“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王禹偁的诗学白居易,在宋初算得是开风气的——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王禹偁贬谪在陕西商县时思念故乡的诗,“数峰无语立斜阳”,用拟人手法写自然景物,显得特别有情趣,也显示出诗人当时内心的寂寞和对贬官不服气的倔强。

  寇准是杨家将戏剧中屡见的人物,他最出名的政绩是“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契丹萧太后率兵大举入侵,宋朝廷一些人吓得主张迁都逃跑。任宰相的寇准,则极力主张宋真宗亲临前线督战。真宗勉强听从了,结果还算打了个胜仗。可是,宋朝的基本国策是对外妥协以求得皇权的稳定,于是,打了胜仗照样向契丹赔款。而寇准因得罪了主张逃跑的官僚,两年后就被罢了相位。

  他为人刚正,是北宋一代名臣,词则没有脱出花间派的窠臼,词境淡远,情致缠绵——

  江南春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写游子思乡之情,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凄苦,可能是他贬官在江南时写的吧。这与他的诗很相近——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两相比较,词显得不如诗更有味道。

  北宋初年,词坛上还没有什么较为杰出的词人,和足以震撼人心的佳篇佳句。这种情况,到晏殊进入词坛后才有了一些改变。说到晏殊,我们自然立即就会想到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一千年前创作出来的两句词,却依然充满了生命活力,参与着现实生活,我们随时都可能引来当自己的话说。

  晏殊是个神童,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被推荐给皇帝,镇定自若的与成年人一起参加进士考试,就成了进士。从此一帆风顺步入仕途,晚年官至宰相。他是当时的文坛领袖范仲淹、欧阳修这些名重一时的人物,都受到过他的奖拔。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暮春时节,夕阳西下,抒情主人公在自家园林里的花径上徘徊,一丝拂拭不去的惆怅,无可奈何地袭上心头。去年,...

宋朝人物评说二

评说 人物 宋朝
散文标题: 宋朝人物评说二
关 键 词: 评说 人物 宋朝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比起他的兄长,赵光义显然更加令人不喜欢。赵光义的发家分明是赵匡胤的连带,要不然,这个没多少战功的家伙要爬到开封府尹的位子,这可是件很难的事。

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的阴谋中,貌似很不情愿地被拥戴他的人披了一身的黄袍,事实上,在这场活动中,赵光义起了很好的穿插作用。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要谋划这么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当然离不开赵光义。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完成之后,赵氏兄弟心照不宣,而前面说过的赵匡胤重情的性格就开始埋下了斧声烛影的伏笔了。

比较这两兄弟而言,赵匡胤是比较大气的,不管在对待属下、对待朋友,还是在对待前朝故主和其他亡国之君,他都能用宽容的心态处理。赵匡胤当皇帝以后,始终偏心着他的这位弟弟。他自己的长子赵德昭,只是个“贵州团练使”“同平章事”的职务,名义是相位,却没有宰相的权力,并且终宋太祖一世,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都未封王。而赵光义的爵位是晋王,任开封府尹,有名有实,算得上是实力派人物。开封府尹是首都的最高长官,关系着皇族的安危,这已经表明了赵匡胤对他的坦城和完全的信任。而我们从赵光义的所为里不难看出,他对乃兄却完全不是这个调调。按理说,赵匡胤如此信任他,他更该多替哥哥分点责任,担点骂名,唱唱黑脸,做好捧哏才对。可是,他显然是个很有野心的家伙。他在任开封府尹的时候,大力培植亲信,网罗可用之材,利用士人亲近皇族的心理,把许多人才收为自己的亲信。他还把触角伸到了皇宫大内,以后在政变中起到莫大作用的宦官王继恩也在他的心腹之列。史书里还提到他示恩于赵匡胤的心腹田重进,想把他也拉过来,不过碰了一鼻子灰。可见,他跟着赵匡胤起家以后,把赵老大广交朋友的优点临摹得很不错,只不过,他的良苦用心,却比赵匡胤深得多了。

那么,是赵匡胤如此昏庸透顶,看不出来他的野心吗?当然不是。前面说过,赵匡胤是五代十国以来难得的一个明君,而且开封府尹是个什么样的位子,他岂有不心知肚明的道理,后周的柴荣在继郭威的位前就当过这个重要的职位。虽然史书不可全信,不过史书里有时候透露的一两句话其实是很耐人寻味的。在他被“斧声烛影”掉的那年三月辛巳日,他到了洛阳,透露了想迁都洛阳的想法,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最后在赵光义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险”(意思说开封府虽无险可守,但是皇权是否巩固,不靠地势陷要,靠的是人君的仁德),赵匡胤不再坚持。回来以后,刚给弟弟光义、光美和儿子德昭加官晋爵后又“诏益晋王食邑,光美、德昭并加开府仪同三司,德芳益食邑”。然后,九月,一向没什么病,也不爱喝酒的赵匡胤,和赵光义喝到半夜后就在醉梦里“崩”掉了。

事实上,赵匡胤是不是被赵光义搞掉,这已经是无关紧要的问题了。我认为,赵匡胤的死,实际上是他性格中的“重情”给害死了的。他的心地不坏,对于朋友、结拜兄弟、甚至从前的敌人,他都能能以诚相待,对于他自己的手足同胞,他更没有理由要猜忌亏待。赵光义为了解释自己继位的合理,后来和赵普一起炮制出所谓“金匮之盟”,这东西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我觉得,以赵匡胤的性格,多少对这种兄终弟及的事情有过考虑。在当初“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光义是重要的主谋,对于赵匡胤来说...

宋朝人物评说·范质

评说 人物 宋朝
散文标题: 宋朝人物评说·范质
关 键 词: 评说 人物 宋朝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赵普和范质都是宋朝早期的文臣,他们曾经都显赫一时,官居宰相要职,但这是两个不大一样的文人。赵普身上太多的狡诈,太多的世故和权谋,有宋一朝的积贫积弱,始作俑者他也算是一个。我甚至以为,赵匡胤其实应该是个本质不坏的人,大约就是因为赵普的缘故,才最终糊里糊涂死了,一世英名,基本上有五成毁在赵普的手上,还有五成,是他自己造就的。赵普的事先不忙说,现在,先聊聊范质。

看范质的生平,与冯道似乎颇有一比。他作为后周的顾命大臣,肩负柴荣的重托,却率了一群文武大臣,向曾经与他同朝为臣的赵匡胤三拜九叩,之后还为他当牛做马,以换取平安到老。用术语说,这人相当识时务,堪称一时俊杰。尽管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他尚能清廉自律,尤其最终还是知羞知耻,并不象冯道那样沾沾自喜,说什么“在孝于家,在忠于国”之类的漂亮话。范质曾说过,“人能鼻吸三斗醇醋,即可为宰相矣”,细细品味他的这句话,多少是身为贰臣的辛酸无奈,虽然这份辛酸无人认可,毕竟他是身受了,我想,他的一辈子也就是在“欠世宗一死”(赵光义语)的遗憾中度过,良心大大不安,总算还不是一个奸佞之徒。

事实上,如果细细翻看的话,他的一生可取之处不少。他历事五代虽然有亏于公德,但是并不是象冯道一样自我举荐,而是盛名所累,这是一;他居官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处事公允得体,这是二;他为官清廉,不贪不占,死后家无余财,这是三;他不结党,不舞弊,知人善任,这是四;他对自己的所为总是愧疚在心,死后不图虚名,这是五。如果撇开人身依附的忠奸理论,从他的政治身份分析,他为政的时期对于宋朝的稳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他的执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匡胤,有宋一朝的文人待遇才有可能的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范质的错,似乎错在他的心太软。后汉皇帝昏庸残暴,郭威率兵起事,他躲避战乱,后来被郭威找到,时值大雪,郭威脱下身上的紫袍披在他身上,他一感动就归顺了后周。史书的事怎么来怎么去,等会儿再说,先假设这个细节成立,那么说明范质是一个颇重情义的人,“士为知己者死”,多少文人因为受到领袖的一句表扬而表态要抛头颅洒热血,何况这个领袖如此敬他、护他?从这里看来,范质错在心太软。

无独有偶,在赵匡胤登基前,也有着一个细节。赵匡胤陈桥兵变,顺利回师,对着范质失声痛哭,自诉冤枉情状。这时散武将罗彦环握剑厉声道:“我辈没有天子,今天必须有一个!”在这样的情况下,范质和王溥率大臣参拜了新皇帝。从这个细节看,范质是被赵匡胤的热泪打动,同情他被武力威胁,因此结论也是他心太软。

范质除了从政,还留下了一笔不小的知识财富,其中就包括他写的从后梁至后周的《通录》六十五卷,这是《旧五代史》的蓝本。不过很遗憾,这些书我老人家没有看过,不知道他是怎么写。但是《资治通鉴》里引了一段他对于冯道的评价:“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从这段话的弦外之音,我们也不难看出范质推崇冯道以减清自己心理压力的矛盾。所以,我私下里认为,前面的这两处来自史书的细节,总是免不了有他做点小动作来文过饰非的嫌疑。

放在历...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