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考生进行系统复习,出国留学网在这里整理了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高频考点以及相关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更多考试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高频考点(九)
五 味
一、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二、确定依据
五味的确立一方面是通过口尝而获得,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乌梅、木瓜之酸,芒硝之咸等,但更主要的是以药味与疗效的关系为依据,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进行不断的归纳、整理而总结出来的。如葛根、石膏均能透热解肌,即云其味辛,但实际口尝却并无辛味。故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的不同功效,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一)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
(二)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如甘草、绿豆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润燥。
甘味多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勿用甘味,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
(三)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 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
(四)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泄即苦能通泄、苦能降泄和苦能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喘为降泄,黄连、栀子清热泻火为清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故苦味药相应地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如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坚阴含义有二,一是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亏而相火亢盛之证。二是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柏有厚肠止泻作用。
因苦能燥,易伤阴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五)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但咸味药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药有伤脾胃,如芒硝,脾虚便溏者慎用。
(六)涩味
能收、能敛,同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