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教育知识能力考点大纲栏目,提供与教育知识能力考点大纲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归纳

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及能力是小学教资笔试的科目二,满分150分。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归纳

  考点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3.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考点2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考点3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考点4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1.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拓展阅读: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及分值:

  单选题20题,共40分;

  简单题3题,共30分;

  材料分析2题,共40分;

  教学设计1题,共40分。

 

与教育知识能力考点大纲相关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学基础知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教育学基础知识

  中学教师资格证的笔试需要考的内容有一门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它包含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内容,还涵盖了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比较综合,很多考生觉得难以抓住重点来复习。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为您整理的: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学基础知识,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因此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墨家与儒家的教育主张也有所不同。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迫求理性知识。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学记》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学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而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也称产婆术)着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

与教育知识能力考点大纲相关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程的类型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即将到来,广大考生们在看书的同时,也要多做试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程的类型”。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程的类型

  考点:课程的类型【出题类型:单选】

  (一)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二)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并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在小学主要是综合课程,初中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的方式,高中主要是分科课程。

  (三)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属于一级课程。

  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也叫校本课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四)根据课程的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它方面的学习。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五)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术取向和职业需要而自由选择的课程。

  (六)根据课程性质,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正式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这词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1966年提出的。

  (七)古德拉德将课程分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与经验的课程。

  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

  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2017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要考点:感觉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知识 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

  “2017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要考点:感觉”一文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分享,更多信息,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在教育知识与能力即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的考试中,心理学的知识点比重很大,而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今天我们就心理学部分一个高频考点——感觉进行讲解。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感觉的定义: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感觉与人的单一器官相联系,例如我们认识苹果的时候,看到苹果是红色的圆的,吃起来是酸甜的,闻起来是清香的,摸上去是光滑的,这些都是苹果的单一方面的属性,都是我们的感觉。

  理解并掌握了感觉的定义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感觉的一般规律: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强调两个关键点:刺激物是同一个,感受器也是同一个,通过定义我们知道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因此在考试中会涉及到视觉、嗅觉、皮肤觉的适应,其中视觉的适应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相对高,也涉及到视觉适应中感受性高低的变化。我们分别来看:

  视觉的适应:

  ①暗适应指的是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后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暗适应的过程中感受性不断提高。例如:白天去看电影,从日光状态下走进放映室的时候会看不清具体事物,稍等几秒中后就能看的清楚些,从亮出到暗处这就是典型的暗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努力看东西,所以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②明适应指的是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明适应的过程中感受性降低。例如:白天看电影结束从放映室到室外,刚开始会非常晃眼睛,稍等一会儿逐渐能看清周围事物,这就是明适应,而在光亮条件下不需要特别努力就能看清楚事物,所以感受性降低。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嗅觉的适应。在生活中经常常见嗅觉的适应,我们去海鲜市场买海鲜,一开始会觉得腥臭味很大,逛着买海鲜的时候觉得没有那么难闻的,是海鲜的味道小了吗?当然不是,是我们的嗅觉适应了腥臭味道。

  肤觉的适应:泡脚的时候在最开始脚放到热水中时,会觉着非常烫,过一会儿会慢慢觉着温度适中并不断加入热水,这就是我们皮肤适应了水的温度。

  除了视觉、嗅觉和肤觉,我们的听觉和味觉也会发生适应,例如吃盐口会越来越重,而我们的痛觉是最难适应的,因为痛觉具有保护作用。

  (2)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定义中强调两点:不同的刺激物,同一个感觉器官,所以不同刺激物呈现的方式不同,感觉对比又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例如我们常说的“万红丛中一点绿”同一个时间,红色和绿色都在眼前,作用在视觉上,这就是典型的同时对比,还有“黑人的牙齿很白”,黑人笑的时候作用在你的视觉上既有黑色又有白色。

  ②继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生活中在哄孩子吃药的时候,妈妈总是说:“你吃完糖后妈妈给你一颗特别甜的糖果”,孩子吃完药之后真...

2016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学基础知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要报考小学教育资格考试的考生们,要掌握好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才有希望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哦!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2016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因此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墨家与儒家的教育主张也有所不同。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迫求理性知识。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学记》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学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而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

2017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学基础知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7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学基础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学基础知识

  命题点一 教育的词源

  什么是教育?从词源上讲,在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孟子》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西语中教育一词的本意是对人实行引导。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些定义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观提出来的。无论是西方的解释还是中国的解释,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活动。

  命题点二 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学里,教育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狭义教育的特点:

  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第三,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是中介。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二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的客体;在学习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他们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即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命题点三 教育的起源

  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教育的神话起...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重点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实物分析法

  1.实物分析法的含义

  实物分析法是指通过收集相关的实物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中小学,可用来研究的实物主要有如下类别:学生的书面作品,如作业、日记、作文、信件、绘画、考试卷子、板报稿件等;学生的劳动产品,如小发明、小制作等;教师自己的书面资料,如备课笔记、读书笔记、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工作计划等;教师的劳动产品,如教具;年级组或教研组等集体的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学期或学年总结;有关会议记录、规章制度、政策文件等。例如,一位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日记进行分析来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通过对学生绘画风格进行分析来研究学生的性格和情绪变化;通过分析自己的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来分析自己工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情况。

  实物分析法的优点如下。一是实物方便易得。实物已经存在,教师也容易获取这些实物。二是实物保存容易,研究中可以加以反复分析。三是易于分析。一些实物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有关教育教学情况,便于分析。四是便于分析教育教学发展的内容。不同时间的实物记载了不同的教学情况,因此便于分析有关情况的发展,例如通过作文分析学生思想发展情况,通过自己的教学日记可以分析自我发展情况。

  2.实物分析法的运用步骤

  ①确定研究主题。

  ②选择合适的实物。教育教学中的实物很多,哪些是研究所需要的,就要求教师去鉴别和选择。例如,关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研究,则可以选择数学作业或有关作文;关于学生情绪发展的研究,可以选择日记或相关作文。在这些实物中,再选择有针对性的实物,如说明文和议论文更适合用于分析学生的思维水平,记叙文更适合用于分析学生的情绪发展情况。

  ③对实物进行初步归类和分析。实物收集上来后,对实物进行归类,确定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

  ④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⑤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二)观察法

  1.观察法的含义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种现象或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顾名思义,观即“看”,察即“审查、思考”,观察即通过眼看来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观察是人类认识和了解世界最为基本的途径之一,是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师工作中,如果设计得当的话,观察法很方便运用。

  2.观察法的设计

  科学的观察方法需要有目的和计划,需要系统的观察计划和详细的观察记录。研究的内容不同,观察计划和观察记录也不同。具体到内容方面,陈向明教授提出的观察法的一个基本框架值得参考:

  谁?(有谁在场?他们是什么人?)

  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场的人有什么行为表现?)

  何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持续了多久?)

  何地?(在哪里发生的?这个地点有什么特色?)

  如何?(这...

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儿童身心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知识 教师资格考试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儿童身心发展”,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说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因为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点是在小学科目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且在多次考试中出现。说到这个点,大家首先想起曾经拼命记住的五大规律,他们分别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以及个别差异性。每次说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会复述,但问到他们具体的什么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大家就开始“惴惴不安”了,因为分不清!不要怕,跟着一起学,保准你学了不忘。

  首先先看一下顺序性,顺序性主要说的是人身心发展主要是从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还会遇到一种顺序性的表现是由旧的质变向新的质变的过程,我们说这是正确的。所以根据顺序性的表现,得出的启示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

  接着要说阶段性,阶段性强调的是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特点,又会有不同的矛盾,所以会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不同的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下面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个特性用一句话就解决掉了: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即使是同一个方面也不是平均发展的,他们的发展有快有慢。所以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抓关键期,因为只有抓住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关键期,才能促进这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这个方面没有在应该发展的时期得到进步,那么在之后的生命中很难再得到发展。

  第四个是身心互补性。也就是人的发展是身身互补以及身心互补。我们会发现盲人的听力非常敏感,这就是典型的身身互补的例子。而我们又经常发现残疾人会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因为他们身体上出现了问题,所以他们用自身的强大意志促使了自己的前进,这就是身心互补的状况。所以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扬长避短。虽然这个点比较简单,但是根据大家平时背诵的情况看,越是简单的内容越是容易被忽略。所以针对这个知识点还是要多下功夫。

  最后一个是个别差异性。大家和我一起说:个别差异性。而不是个体差异性,因为个别差异性里面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所以这一点不能搞错了。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之间有差别,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这就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希望通过我的阐述,对大家理解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帮助。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