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老人甘做“留级生”为哪般
保障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空巢老人”成为现阶段不可避免的发展问题。我国已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但“空巢老人”的精神诉求和精神赡养得不到满足,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有关空巢老人的精神保障缺位的话题,反映出政府在关爱和保障空巢老人过程中,需增加精神文化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设施投入。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 众老人甘做“留级生”
2015年6月27日,金陵老年大学开始招收2015学年的老年人入学,虽然报名工作下午才开启,但是有数位老人在前一天夜里就冒雨赶来报名。报名当天有数百位老人排队。不仅如此,数位成功入学的老人“不愿”毕业,甘做“留级生”,想尽办法留在老年大学,最长的已经留级20年。
据详细了解,我们得知,这些老年人甘愿“留级”不断学习,与其说是为了“活到老学到老”,不如说是为了消除精神上的寂寞和内心的孤独。在老年大学,可以交到很多老年朋友,学不同的课程,丰富精神生活,以抵御独自居家的空虚和落寞。老年大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授唱歌、跳舞、电脑技术,而成为一个交友平台和心理疏导平台,老年人可以找到归属感和集体感。但是,老年大学“只入不出”的状况会带来众多问题,一方面渴望入学的老人越来越多,而毕业的老年减少,造成老年大学人满为患,无法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精神赡养”遭忽视 “精神空巢”问题亟待解决
老年大学供不应求,反映出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精神空巢”问题浮出水面,如不加以重视并设法解决,问题恐将越来越严重。关爱老人应当在“精神赡养”方面增加关注度和政策设施投入。
很多年轻人关心父母、尽孝道的方式往往偏重物质付出和金钱的满足,政府在落实“空巢老人”问题上也更偏向于医疗保障、社会养老保障等物质诉求,这样虽可以保障家中老人晚年生活无忧,但是“老有所养”以后,“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成为问题。很多老年人身边无人陪伴,精神空虚寂寞无以排解,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近些年老年大学的兴办是一种很好地解决老年人精神空虚的措施,但是公立大学数量少,投入不足,民办大学营利性不足,无力扩大规模,这都造成了老年大学供不应求,“精神空巢”问题亟待解决。
对策:关爱空巢老人,不仅“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第一,政府对老年大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在城乡各地区扩大公办大学校区建设,增强师资力量;对于民办老年大学给予财政补贴和免税政策,鼓励社会资源办学。
第二,民政部门和基层社区,定期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文娱活动,丰富老人生活。
第三,社会公益团体等发挥社会力量,营造“关爱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老年社团等文化团体,培养志愿者定期开展活动。
第四,年轻人不仅要保障父母的物质需求,同时要关注老人的心理状况和精神需求,“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加强情感交流和互动。
出国留学网公务员频道精心推荐: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