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专家解析】C。解析:“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习完知识之后及时地进行复习,体现了巩固性教学原则。
2.【专家解析】D。解析:ABC都体现了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D选项强调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3.【专家解析】A。解析: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4.【专家解析】B。解析: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承袭日本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5.【专家解析】C。解析: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与生产劳动毫无关系。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中的“七艺”的“王冠”是神学,“七艺”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论证神学的合理性。这都说明了古代学校教育是和生产劳动相脱离的。
6.【专家解析】D。解析: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7.【专家解析】B。解析: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它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实际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根据描述,专家解析选择C。
8.【专家解析】D。解析: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单纯从提问和讲授的多少来衡量。
9.【专家解析】B。解析:问题表征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见诸笔端的抽象思考,另一类是以一些可见的方式,如利用图表、方程式、图画的形式来表述问题。
10.【专家解析】A。解析: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11.【专家解析】A。解析: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赵老师的做法忽视了严格要求学生。
12.【专家解析】C。解析: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专家解析。多种角度就是思路的扩散,因此选择C。
13.【专家解析】D。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
14.【专家解析】C。解析: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根据描述,专家解析选择C。
15.【专家解析】B。解析: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等因素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16.【专家解析】A。解析:不同的人对于孩子的教育却能取得不同的效果,说明主体更换以后发挥的作用不同,体现了定势的作用。
17.【专家解析】C。解析:所谓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18.【专家解析】C。解析:元认知策略中的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19.【专家解析】D。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20.【专家解析】B。解析: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因此教育也意在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故专家解析选择B。
21.【专家解析】A。解析: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指社会对某一对象有一种固定的看法。这就是对一群人的动机或特征加以概括,然后把同一特征归属于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而不管群体成员的实际差异。
二、辨析题
22.【专家解析】
该说法是错误的。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途径。但是除了教学工作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但教育还包括德育工作和后勤工作等。
23.【专家解析】
该说法是错误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教学,从课堂****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与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并不矛盾。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24.【专家解析】
该说法是错误的。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5.【专家解析】
该说法是错误的。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但过多的竞争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能力较低、不自信的学生而言,他们通常会选择极为简单或极为困难的学习任务,而回避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26.【专家解析】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7.【专家解析】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28.【专家解析】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方法有: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方法有: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注重学生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生成;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29.【专家解析】
(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6)协调同伴关系。
(7)与家长合作。
四、材料分析题
30.【专家解析】
(1)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如下特征: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②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③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④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2)材料中的班级既没有明确的班级目标,也没有优秀的班干部团队,班级秩序混乱,面对这样的班级,作为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班级面貌: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在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班会,以集体讨论的形式,让班级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目标的制定中来,充分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称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首先,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选拔出热心为集体服务,团结同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③建立班集体正常秩序。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班级的规范制度。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开展过程变成教育过程。
⑤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班集体的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激励的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31.【专家解析】
(1)首先,此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家庭生活的富裕,并没有让他从父母那里获得应有的关心和爱护,父母对他的学习不重视、无要求,使该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转入新的学校、新的班级,也没有被班级同学接纳,想要与新同学沟通交流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难以融入班级,缺乏归属感。
其次。此学生的尊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新同学常说他是花钱转校的,不愿意与他交流并接纳他,他在班级没有自己的地位,也无法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尊重,导致他性格内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高级需要才会产生,由于此学生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自然难以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加谈不上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2)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满足他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首先,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性和榜样作用。老师可以带头率先接纳此学生,主动关心此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情况,为他提供建议和帮助。还可以发动班级的班干部和热心,开朗的学生一起帮助此学生.多多与他沟通交流。
其次,老师应该在私下纠正原本学生对该转校生的误解和偏见。无论该生的家庭背景如何,学习情况怎样,只要转入了班级和大家一起学习,那么就是班级里的一员,是大家的同学朋友。
再次,老师应该和该生的父母沟通,建议他们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中要适当地约束孩子的学习行为,使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教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