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专项单选试题

  考试准备好了吗?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的怎么样了?一起来看看考试栏目组小编为你提供的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专项单选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专项单选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学习单词basket(篮子)后,再学习basketball(篮球),所产生的迁移是()

  A.—般迁移

  B.普遍迁移

  C.非特殊迁移

  D.具体迁移

  答案: D

  解析: 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题干描述的是具体迁移。

  2.人们有时会发现夜空中的月亮似乎在动,这是()现象。

  A.动景运动

  B.诱导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答案: B

  解析: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导运动。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却觉得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3.()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A.劳动技术教育

  B.劳动教育

  C.社会公益劳动

  D.美育

  答案: A

  解析: 略。

  4.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均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这种观点属于()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动因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 B

  解析: 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6.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

  A.群体凝聚力

  B.课堂气氛

  C.群体规范

  D.学校人际关系

  答案: A

  解析: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7.“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由()提出来的。

  A.陶行知

  B.梁启超

  C.蔡元培

  D.陈鹤琴

  答案: D

  解析: 略。

  8.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发展性评价

  D.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答案: B

  解析: 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的是()

  A.洛克

  B.爱尔维修

  C.康德

  D.高尔顿

  答案: D

  解析: “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地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等。

  10.吃了糖后再吃桔子会觉得桔子更酸,这是因为味觉的()

  A.适应

  B.对比

  C.感觉后效

  D.感受性

  答案: B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味觉的对比现象。

  11.“出淤泥而不染”说明人对环境的影响具有()

  A.依赖性

  B.改造性

  C.可塑性

  D.主观能动性

  答案: D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

  12.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

  A.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

  B.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C.揭示教育规律

  D.分析教育现象

  答案: C

  解析: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13.“钢笔”这个概念必须同时具有两个属性,即“以金属做笔身”和“书写工具”这个概念属于()

  A.具体概念

  B.抽象概念

  C.合取概念

  D.析取概念

  答案: C

  解析: 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14.某教师在讲授课文《春》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春景,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其使用的教学方法是()

  A.演示教学法

  B.实验教学法

  C.欣赏教学法

  D.情境教学法

  答案: D

  解析: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等。题干描述的是图画再现的情境。

  15.下列关于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C.永恒主义教育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答案: C

  解析: 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16.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行为的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沾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答案: C

  解析: 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C项既对他人(营业员)有意义,又对社会(文明)具有道德意义。

  17.顿悟是()的观点。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答案: B

  解析: 苛勒等人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的实质及原因做出了解释,提出了完形一顿悟学习理论。完形一顿悟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的观点。

  18.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属于()

  A.认知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 B

  解析: 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时间管理策略。

  19.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是()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答案: C

  解析: 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20.有关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B.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被动的

  C.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D.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表现在:(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21.个体成功完成某一项活动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答案: D

  解析: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

  1.奥苏伯尔认为,()是学生在课堂中的最佳学习方式。

  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B.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C.机械的接受学习

  D.机械的发现学习

  答案: B

  解析: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他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2.灵感现象是()的结果。

  A.直觉思维

  B.综合思维

  C.聚合思维

  D.分析思维

  答案: A

  解析: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直觉思维具有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突然性(突发性)、猜测性的特点。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3.下列行为中,属于学习的是()

  A.望梅生津

  B.蜘蛛织网

  C.草履虫的趋利避害

  D.儿童模仿电影中的行为

  答案: D

  解析: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A.孔子

  B.昆体良

  C.杜威

  D.赫尔巴特

  答案: A

  解析: 略。

  5.小明在学习了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动物之后,得出虎是胎生的这一判断。小明的这种思维形式是()

  A.抽象概念

  B.关系判断

  C.归纳推理

  D.演绎推理

  答案: D

  解析: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

  6.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将迁移分为()

  A.正迁移和负迁移

  B.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D.近迁移和远迁移

  答案: C

  解析: 略。

  7.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 C

  解析: 德国(当时的普鲁士)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8.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答案: B

  解析: 略。

  9.学习动机包含学习需要和()

  A.学习压力

  B.学习兴趣

  C.学习期待

  D.学习知识

  答案: C

  解析: 学习动机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基本成分。

  10.微格教学最典型的特点是()

  A.训练单元小

  B.反馈快速准确

  C.有老教师规范指导

  D.对教学过程录像并分析

  答案: A

  解析: 略。

  1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 D

  解析: 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爱之深,责之切”体现了()的德育原则。

  A.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B.知行统一

  C.导向性

  D.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答案: A

  解析: 题干体现了“爱”与“责”相结合,也即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13.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负责、自己规划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A.导生制

  B.设计教学法

  C.特朗普制

  D.道尔顿制

  答案: B

  解析: 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14.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A.劳动

  B.模仿

  C.学习

  D.本能

  答案: B

  解析: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15.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表象形式呈现。以下不属于他提出的呈现方式的是()

  A.动作表象

  B.图像表象

  C.符号表象

  D.情感表象

  答案: D

  解析: 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1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对“悱”字的解释是()

  A.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B.达其辞

  C.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D.开其意

  答案: C

  解析: 宋代理学家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17.“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A.《劝学》

  B.《说文解字》

  C.《论语》

  D.《学记》

  答案: B

  解析: 略。

  18.课程资源的核心是()

  A.教师

  B.学生

  C.教材

  D.教学过程

  答案: C

  解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19.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是()

  A.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B.斯坦福—比纳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D.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答案: A

  解析: 最早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称为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

  20.设计师设计、描绘城市规划的蓝图的过程属于()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空想

  答案: B

  解析: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

  A.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提高学生的成绩

  D.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

  答案: A

  解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中国教育史上()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实质上是美育的超美育功能认识的一个代表。

  A.蔡元培

  B.杨贤江

  C.陶行知

  D.晏阳初

  答案: A

  解析: 略。

  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不包括()

  A.经验论

  B.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

  C.课堂为中心的课本论

  D.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答案: C

  解析: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有:(1)经验论;(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3)主动作业论;(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3.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社会

  B.尊重人性

  C.服从与惩罚

  D.活动和交往

  答案: D

  解析: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4.为提高学习效果而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是()

  A.学习期待

  B.学习目标

  C.学习效能感

  D.学习策略

  答案: D

  解析: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知行统一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D.疏导原则

  答案: A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知与行的统一。

  6.()认为“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A.吴伟士

  B.施泰伦

  C.华生

  D.格塞尔

  答案: B

  解析: 德国心理学家施泰伦在其所著的《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共同影响的“合并原则”,即提出: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的是()

  A.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B.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C.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D.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答案: C

  解析: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是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8.人们欣赏名画《蒙娜丽莎》时,陶醉在“永恒”的微笑中,感到非常愉悦。这种情感属于()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自豪感

  答案: C

  解析: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9.德育目标确立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A.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其心理特征

  B.借鉴国外发达国家

  C.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D.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答案: B

  解析: 德育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四个方面:(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其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10.IQ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其相关系数在小学阶段为()

  A.0.6〜0.7

  B.0.5〜0.6

  C.0.4〜0.5

  D.0.3〜0.4

  答案: A

  解析: IQ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其相关系数在小学阶段为0.6〜0.7,在中学阶段为0.5〜0.6,在大学阶段为0.4〜0.5。

  11.体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A.巩固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量力性原则

  答案: B

  解析: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12.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 D

  解析: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是因为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发展容易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13.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这说明情绪具有()功能。

  A.适应

  B.动机

  C.信号

  D.组织

  答案: D

  解析: 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过程而言是一种监测系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有干扰、破坏作用。

  14.各学科教材的编写都要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科教学内容之中。这体现了编写教科书要遵循()的原则。

  A.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B.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C.知识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相统一

  D.知识与能力相统一

  答案: A

  解析: 略。

  1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的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政治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答案: A

  解析: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16.“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

  A.唐宋时期

  B.春秋时期

  C.明清时期

  D.元朝时期

  答案: A

  解析: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

  17.以()为主的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A.语言传递

  B.直观感知

  C.实际训练

  D.探究活动

  答案: B

  解析: 略。

  18.能力有高低之分,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说明人有()的差异。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倾向性

  D.个性心理特征

  答案: D

  解析: 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19.“六艺”教育的中心是()

  A.文字教育

  B.计数教育

  C.礼乐教育

  D.射技教育

  答案: C

  解析: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20.分层次考试体现的是()多元化。

  A.评价主体

  B.评价方式

  C.评价标准

  D.评价原则

  答案: C

  解析: 分层次考试即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层次的考试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这体现了评价标准的不同,即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21.下列哪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

  A.记忆能力

  B.绘画能力

  C.运动能力

  D.社交能力

  答案: A

  解析: 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等。

  辨析题(每题8分)

  22.

  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与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

  答案:

  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与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与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联结一试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联结一试误和顿悟在人类学习中均极为常见,它们是两种不同方式、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的学习类型。一般来说,简单的、主体已有经验可循的问题解决,往往不需要进行反复的尝试一错误;而对于复杂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大多需要经过尝试一错误的过程,方能产生顿悟。

  解析:

  23.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看,惩罚有利于良好的品德的形成。

  答案: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看,惩罚有利于良好的品德的形成。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1)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2)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

  解析:

  24.

  过度重视教育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过度重视教育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作用拔高到不适当的程度,认为可以通过教育的作用解决政治、经济的根本问题是不现实的,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解析:

  25.

  终身教育就是成人教育。

  答案:

  终身教育就是成人教育。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终身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解析:

  简答题(每题10分)

  26.

  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答案:

  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差异包括认知能力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因材施教。

  这要求我们做到:(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我们常常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分校、分班、班内分组(同质分组)、复式教学、升留级、跳级、开设特长班和课外兴趣班等。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掌握学习、个别指导教学法和个人化教学系统就是其中的三种教学方式。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当前直接应用于教学的现代技术设备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电视及录像设备、电声设备、光学投影设备、教学机器)等。

  解析:

  27.

  简述运用记忆规律促进有效学习的方法。

  答案:

  简述运用记忆规律促进有效学习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有效运用记忆术;

  (7)适当过度学习;

  (8)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

  解析:

  28.

  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答案:

  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

  (2)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

  (4)要组织学生听讲;

  (5)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解析:

  29.

  简述多元智力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发。

  答案:

  简述多元智力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发。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而不是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

  (2)科学的智力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智力和逻辑一数学智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读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条路才有可能成才。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解析:

  材料分析题(每题18分)

  30.

  某农村学校所在地盛产水果,当地老百姓常向学校反映,说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途中有偷盗水果的现象。学校德育老师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偷盗的恶劣性,并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偷盗行为还是屡禁不止。于是德育老师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了一项比赛活动。活动内容与要求如下: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向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要水果,在规定的时间里,得到水果数量最多者为胜,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Q活动结束后,老师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者失败的原因。其中有些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时摘取水果的习惯,导致老百姓不给自己水果,声称以后将改正这一行为。老师对各组进行简要的评价后,就各组的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再听到关于学生偷盗水果的反映。

  请结合材料中学生行为改变的情况,分析该材料所体现的德育原理。

  答案:

  (1)本材料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以下德育原则:

  ①因材施教原则。策略中的德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先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之后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施以不同的教育;最终,教师从最初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转变为组织活动以实现德育的效果。德育教师教学行为前后的转变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②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材料中,教师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了学生不再偷摘水果的良好习惯。这是遵循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的体现。

  (2)本材料中教师的做法体现的德育方法是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材料中的德育老师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对学生实施德育,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得以形成良好的品德,是运用实际锻炼法的体现。

  (3)本材料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以下德育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策略中的德育老师最初采用了批评教育的方式,但效果不明显,也就是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匹配,最后学生的行为发生转变了,体现了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要水果比赛”这个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活动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者失败的原因”,这是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解析:

  31.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三种课堂气氛,第一种课堂氛围紧张,教师与学生间说话小心翼翼;第二种课堂纪律差,学生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离开座位;第三种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

  (1)教师的领导方式有哪些类型?试分析上述课堂气氛分别与教师的何种领导方式相关。(9分)

  (2)你认为教师如何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9分)

  答案:

  (1)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集权型的教师只注重教学的目标,仅仅关心学习的任务和学习的效率,他们对班级的学生不够关心,师生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比较大。民主型的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鼓励和协助,关心并满足学生的需要,营造一种民主与平等的氛围,师生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比较近。放任型的教师采取的是无政府主义的领导方式,对群体学生的需要都不重视、无要求、无评估、工作效率低、人际关系淡薄。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由材料的描述可知,第一种课堂气氛所对应的是集权型的领导方式;第二种课堂气氛所对应的是放任型的领导方式;第三种课堂气氛所对应的是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2)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学习管理能力,如洞悉能力、兼顾能力、分段教学活动顺利过渡的能力、维持全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的能力、避免产生微波效应;

  第二,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

  第三,教师要讲求教学艺术;

  第四,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第五,鼓励表扬为主,兼顾其他,有的放矢;

  第六,注重师生心态调整;

  第七,教师的自我控制与对偶然事件的控制;

  第八,采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

  第九,教师的移情,教师要有体察学生情感反应的能力;

  第十,教师的期望,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形成恰如其分的高期望;

  第十一,教师的焦虑,保持中等水平的焦虑,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

  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影响课堂气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第一,师生民主平等;第二,树立一定的教师威信;第三,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解析:

  推荐阅读: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教师心理

  2019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题库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教育学资料 教育心理学资料 综合素质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