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文言虚词应试经验

2012-05-04 09:18:26 2012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在高考中,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考试说明》作了明确规定:“理解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道题为单项选择题,分值为3分。那么,临场应试时,如何联系语境,破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呢?下面略谈陋见。

  一、看清题目,明确要求

  一拿到题目,不要急于选择孰对孰错。先要看清题干,读懂要求。纵观近几年考题,题干多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是”,里面的“相同”或者“不相同”仅一字之差,如稍为疏忽,便会铸成大错,同时要弄明白“用法”和“意义”,两者全同才为“相同”,若两者之一不同或全不同即为“不同”。然后看选项明确考查对象,具体是哪几个虚词,命题的意图是什么,组合方式如何,落实虚词的出处等。

  这一环,虽是常识,简单易行,但也正因为简单,就会使人大意马虎,痛失考分。因此,它是解题很为必要的第一步,千万大意不得。

  二、速调记忆,灵活比照

  明确考查的对象和要求之后,马上打开知识储备的库门,迅速调动记忆,在脑海里展现相关内容。若出自学过的课文,回忆该句具体意思是什么,该词的用法和意义如何。如2001年全国卷《田单列传》第13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这题的各项的第二句分别出自高中课文《病梅馆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和《屈原列传》,其意思分别为:(2)竭尽我余生的光阴来医治梅树呢!(4)相如于是捧着和氏璧后退几步站着。(6)项伯于是连夜驱马赶到沛公军营。(8)所以内政上被郑袖所蛊惑。这样我们可以迅速把握这几个加点词的用法,分别是:(2)表目的关系的连词,(4)表承接关系的连词,(6)表承接动作的连词,(8)表被动的介词。

  若文言虚词出现的陌生的句子中,也可迅速回忆该词的所有用法及例句,快速对应准确找出它的用法,就以上面第(7)(8)句为例。我们马上从记忆中调出有关“于”的用法。见下表:

  用法今译例释

  1.表处所、时间范围在、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在)《岳阳楼记》

  积于今六十岁。(到)《赤壁之战》

  2.表方向、对象向、对、给请命求救于孙将军。(向)《赤壁之战》

  3.表被动被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庄子·秋水》

  4.表比较比苛政猛于虎。(比)《捕蛇者说》

  通过比照,灵活对应迁移,第(7)句和表中用法2相对应,可知该词在此表方向,“向”之意;第(8)句和表中的用法3相对应,可知该词在此表被动,“被”之意。其他选项也可用此法类推,该题答案为D.

  当然,要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必须熟读课文,识记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等。这得靠平时积累,功夫在课外,这里不作赘述。

  三、分析虚词所在句中的位置,区分用法

  一般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用法也不同。比如“也”字用于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其”位于句首,一般用作语气副词,位于句中动词后,一般用作代词,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请看下面具体的例子:

  (9)儿妾食麦而已。(《任其人》)

  (10)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范滂别母》)

  (11)臣请以雕玉为棺。(《优孟衣冠》)

  (12)何后期为?(《穰苴执法》)

  (13)帝愀然为之不悦。(《宋史·列传四十》)

  通过结合语境分析,观察虚词所在的位置,推断其用法。第(9)句的“而”字用于句末和“已”结合在一起,不难推断它是表语气的。而第(10)句的“而”字连接两个动词,它只能是连词,表承接。第(11)句的“为”后面没有动词,它应作动词。第(12)句的“为”用于句末,它只能是助词,表语气。第(13)句的“为”用于名(代)词前,后面接着动词,它应为介词。

  用如2003年全国卷第12题: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A、B两项中的虚词的位置,乍一看它在句中所处位置不同,但细看还是相同的。A项是:“为”+名词+动词,两个“为”均是介词,表被动。B项是:“以”+动词,“以”均为表目的的连词。D项的结构成分和在句中位置都极为相似,两个“因”均是表顺承的连词。C项的“焉”均用于句末,但前者表语气,后者实质上兼词,相当“于之”,在句中作“问”的后置状语。故答案为C.

  四、运用语法分析,明辨虚词的异同

  虚词的各种用法。大都是要根据它在句中的语法作用来确定的。我们可以根据语法知识判别其用法。方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的功能。就以2003年第12题A项为例,谓语分别是“鞠”“笑”,它们前面的“为伯父让之”和“为天下”都分别作状语,都是用来修饰谓语的介词短语,那么,两个“为”都表被动,是介词。

  再看以下几个句子:

  (22)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本纪》)

  (23)(臣请人),与之同命。(《鸿门宴》)

  (24)而小民无立锥之土。(《三国志·仓慈传》)

  (2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2)句的主谓宾分别是“陛下”“怜”“之”。可知“之”是代词。(23)中的主谓分别是“臣”“同命”,“与之”作状语,由此看来,“与之”只能是介宾结构,“之”应是“与”的宾语,是代词。(24)句中的宾语部分是“立锥之土”,“土”是中心语,“立锥”作“土”的修饰成分,那么“之” 就只能是结构助词“的”。(25)句中主语部分是“孤之有孔明”,“之”用于“孤”(主)和“有”(谓)之间,那么“之”是助词,表取消句子独立性。(26)句若理解为没有爪牙的锋利,显然不够顺畅,若理解为“没有锋利的爪牙”就顺畅多了,可见“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以上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临场应试方法。显然,这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分列四点,实际上这几种方法往往是要综合起来使用的,要掌握它,还需要举一反三。同时要从宏观上把握文意,结合上下文来破解。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考有哪些语文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有哪些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

高三语文有哪些必考古诗词

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有哪些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有哪些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归纳

文言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2020高考语文高频考点: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答题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