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3-01-21 17:39:08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许多老教师将课前写教案已经当成了习惯,高质量的课堂,离不开老师优秀的教案,究竟该怎样去写好一份教案呢?出国留学网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过程,找到两端物体总是比中间的物体多1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1.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2.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学具】

  每位学生小棒10根、圆片10个;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规律。

  1.猜谜语

  师:出示谜语后说: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又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引导学生观察手。

  师: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的手上有没有数学问题?

  3.引入新课。

  师:原来我们的手上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其实,这种数学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找出它的规律?

  师:先板书(找),然后说:咱们就一起到兔子乐园瞧一瞧!同学门把眼睛闭上,现在我们开始乘车(带领学生生模仿坐在车上摇摇放放的样子约15秒钟左右)兔子乐园到了,请下车,咱们进去看看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一)认识物体排列规律。

  1.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初步观察。

  师:瞧!你们看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找出排列规律。

  (1)初步认识。

  师:指着手帕图说:这里晒的是什么?(手帕)小兔子们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

  师:把手帕图单独抽取出来后说:这里的手帕和夹子是怎样排列的?

  (生:)

  师:我们把它叫做间隔排列

  师:夹子都排在哪儿呢?(生:),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两端物体。

  (板书)

  师:手帕都排在哪儿呢?(生:)我们通常把夹子叫做中间物体。(板书)

  (2)消化认识。

  师:分别抽取第二组图、第三组图后说: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两组图,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生:)

  师:能说一说这两组图中分别谁是两端物体?谁是中间物体?(生:)

  (二)探究物体个数规律

  1.观察填表。

  师:(三组图全部展示后说)请数一数这三组图中两种物体各有多少个,并把数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组别

  两端物体

  数目

  中间物体

  数目

  第一组

  夹子

  手帕

  第二组

  兔子

  蘑菇

  第三组

  木桩

  篱笆

  师:请认真观察填写的数据,再想一想,你发现什么?

  2.组织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引导揭示。

  师:通过认识这三组图,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概括地说一说?(生:)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规律的三要素)(1)间隔排列;(2)两端相同;(3)两端比中间多1。

  (三)验证规律。

  1.质疑。

  师:是不是两种物体只要间隔排列,都具备这样规律呢?(生:)

  师:想不想证明一下(生:)

  2.操作。

  师:(课件出示要求)请同学们任意拿出几根小棒,在桌子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一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交流。

  师:指名3人汇报后,再组织在小组内交流。

  4.推想。

  师:(1)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圆片应摆几个?

  (2)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60各圆片,应摆多少根小棒?

  5.揭示。

  师:刚才同学们动手摆的时候,虽然用的小棒根数和圆片个数各不相同,但每人用的小棒都是代表两端物体,圆片都是代表中间物体,得到的规律都是: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6.完善认知。

  师:出示︳●︳●︳●︳●︳●︳●摆法后质疑:请同学们看看这种情况,也符合我们认识的规律吗?为什么?(生:)

  师:小棒和圆片不仅要间隔排列,而且两端要完全相同,小棒的根数才能比圆片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是我们今天认识的规律排列现象?

  2.填空。

  ①在○●○●○●○●○●○●○中,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

  ②马路一边有32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个广告牌。

  ③字母A和B间隔排列,且两端相同,已知A有25个,则B()个,如果B有32个,A应有()个。

  ④经过了12个白天,那么经过了()个黑夜。

  3.变式练习。

  把一根木头锯4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8段,要锯多少次?

  4.拓展练习圆周问题。

  (1)请4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到讲台前间隔排列可以吗?要符合今天我们认识的规律,你有什么办法?

  (2)如果现在把讲台前的同学间隔围成一周,可以吗?

  (3)引导揭示:两种物体间隔围成一周,它们个数相等。

  5.对比练习P49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识:

  (1)口算小数乘法:

  0.4—2 0.3—4 1.2—4 2.3—3 2.5—2

  说说计算的方法

  (2)小数点的移动:

  ①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②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 );

  小数点向左移动( )位,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

  2、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街心广场去转转,看看那里有什么样的数学奥秘等我们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让学生认真看书上的主题图,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面积之间又可能有什么关系?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探索0.2—0.3的计算方法。

  先让学生计算广场、花坛的面积,并对比他们的长和宽的关系,以及面积的关系。再让学生根据地转与花坛的长和宽的关系估计一块地砖的面积可能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最后,汇报自己找到的好方法,并进行评议,谁的方法更好些。

  师小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

  ①利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完成“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②完成“填一填”,回答: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明确: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③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学习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更了解到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以后就可以运用它来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3、完成43页“练一练”,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课题:三种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目标:1.从已学习的求几个几的应用题中,分类概括出三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掌握三种常见数量关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头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1)泥娃娃每个8元,买5个要多少元?

  (2)钢笔每支6元,买3支要多少元?

  (3)汽车每小时行使80千米,3小时行使多少千米?

  (4)冬冬每分步行70千米,4分步行多少千米?

  (5)一台印刷机每小时能印报纸4400张,2小时能印报纸多少张?

  (6)一个建筑队每天平整地基80平方米,3天能平整多少平方米?

  2.比较上面6题,

  相同点: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关系式是每份数*份数=总数

  根据事件的不同,给6道题分三类:购物问题、行程问题、工作问题。

  3.课题:三种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二、学习新知

  1.找出上面6题每题的每份数、份数、总数

  2.问:你知道在购物问题、行程问题、工作问题中每份数、份数、总数又分别叫什么名称?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先说说,再看书自学)

  3.讨论交流:(1)购物问题,什么叫单价、数量、总价,举例说明;

  单价、数量、总价三者的关系怎样,举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符合上面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2)行程问题,(讨论过程同上,重点理解速度)

  (3)工作问题,(讨论过程同上,重点理解工作效率)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2、3题

  2.练一练第4、5、6题

  四、变式深化

  根据每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出另外两个关系式并把4、5、6题进行相应的改编。

  课题:正归一应用题

  目标:1.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掌握正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

  2.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

  过程:

  一.情景导入,理解"照这样计算"

  买3瓶可乐要6元,你能知道买9瓶可乐要多少元吗?

  1.讨论重点:3瓶同样的可乐,可以求出1瓶可乐的单价;要买的9瓶可乐与那3瓶是一样的可乐,才可以求出9瓶可乐的总价.

  得出:在数学上,用了一个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叫"照这样计算".

  2.学生说说对"照这样计算"的理解.

  二.展开新课

  1.出示完整的例题:买3瓶可乐要6元,照这样计算,买9瓶可乐要多少元?

  2.学生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

  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瓶6元

  9瓶?元

  方法一:6/3*9方法二:6*(9/3)

  (要求说出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再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2,5,6题(体会两种解题方法的目前适用条件)

  2.练一练第1题,找出3道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3.练一练第8题,进一步掌握正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四.小结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118~119页垂线,练一练和练习二十三第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垂线,会用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使学生知道直线外的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学会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培养学生关于垂直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下面图形中哪个是线段哪个是射线哪个是直线

  2.用量角器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说出各是什么角。

  3.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指出直角的两条边。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垂线。

  (1)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两条直线。(边说边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

  指出: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

  追问:这两条直线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两条相交的直线交点在哪里

  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成哪几个角

  教师标出/1、/2、/3、/4。

  哪位同学说一说,/1、/2、/3和/4各是什么角

  (2)边说明边画图:老师再画两条

  相交的直线,(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其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用直角符号在图

  里表示)

  提问:这里两条直线也相交成4个角。当其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指直角)

  其余三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都是直角

  指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互相垂直)

  提问:黑板上两个图,哪个图里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为什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指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我们又说,其中的一条是另一条的垂线。(板书:垂线)例如上面图里,竖着的一条直线是横着的一条直线的垂线,横着的一条直线也是竖着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指交点)叫做垂足。(在上面图里注明垂足)

  (3)再观察几个图形,看两条相交的直线成不成直角。(指名用三角尺检验)

  提问:哪几个图里的直线互相垂直,为什么图①里的两条直线为什么不互相垂直谁能到黑板上指一指,每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垂足在哪里指名回答图②里谁是谁的垂线。(注意说明直线d是直线凸的垂线,反过来直线b也是直线a的垂线。并注意要求回答时把话说正确,完整)

  (4)做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看119页练一练第1题,用三角尺检验一下,哪个图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学生回答后提问:右面图里两条直线是斜着画的,为什么也互相垂直

  指出:不管两条直线的方向怎样,只要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

  (5)我们教室里有没有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呢《引导学生看黑板面、书本面、课桌面相邻的两条边)

  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面的相邻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2.教学画垂线。

  同学们看一看,我们开始用三角尺画的直角,两边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指出:我们可以用三角尺和直尺来画垂线。

  (1)教学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演示: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上一点。说明要过直线上的这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让学生讨论可以怎样画。

  学生汇报讨论情况,老师演示并说明画的步骤:

  第一步,把直尺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把三角尺直角的一条边与直尺边重合,也就是与已知直线重合。

  第二步,移动三角尺,注意使三角尺的边沿直线(直尺)移动,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直线上的点接近重合为止。(说明为了便于过直线上的点画垂线,三角尺的边与直线上的点要稍留一些缝隙)

  第三步,左手按住三角尺,不能滑动,沿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画直线。这样画出的就是过直线上这一点的垂线。

  再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18页第1个画图的过程,说说过直线上的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分怎样的几步。

  大家在练习本上先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点一点。请你过这一点画直线的垂线。(老师巡视辅导)

  (2)教学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外点上一点。说明要过直线外的这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请同学们看第118页上第2个作图的过程,书上是分几步怎样画的

  学生回答画的步骤、画法,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老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小结画垂线的步骤。

  小结:画垂线要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才能使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也是直角,这样画出的才是垂线。画的时候,先让直尺的一边与已知直线重合,让三角尺直角的一边紧贴直尺边,也就是与已知直线重合;再沿直线移动三角尺,使已知点落在直角的另一条边上;最后沿直角的另一条边画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4)请看第119页上面的图。工人师傅是用角尺在工件上画垂线的,这是什么道理

  3.认识垂线的性质。

  (1)老师边说明边演示在黑板上画出第119页上的图。

  从直线外的一点向这条直线画了几条线段哪一条是这条直线的垂线

  (2)请大家用三角尺在第119页的图里量一量每条线段的长度,看哪一条最短。

  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的线段中,垂直线段的长度最短。

  说明: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板书:点到直线的距离)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图里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哪一条线段长。

  请同学们做第119页练一练第2题。

  4.教学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正方形。

  (1)提问: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相邻的两边(可用书的封面指示)互相垂直吗

  (2)出示例题: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提问:该怎样画呢(共同讨论)

  请大家看课本第119页上的例题,我们说的步骤对不对。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跟老师一起画。

  第一步,先画3厘米的线段。(说明老师画3分米的线段,以便大家看得清楚)

  第二步,在线段的同一边,过这条线段的两端点,各画一条与已画好的长3厘米线段垂直的线段,并且长2厘米。(老师画2分米)

  第三步,把两条垂线段的端点用线段连起来。

  画的过程中,注意巡视、指导学生的画图。最后说明这就是要画的长方形。

  (3)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画长方形的步骤,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

  老师注意巡视、辅导。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

  老师、学生同时折纸,打开后指名学生回答两条折痕成什么关系。

  提问:为什么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并要求指一指垂足。

  2.做练习二十三第2题。

  (1)说明每个图里有3条直线相交在一点,这3条直线可以分别说成直线a、直线b、直线c。

  (2)用三角尺比一比,左边图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请你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

  再让学生比一比,在右边图里用直角符号表示出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然后指名口答。

  3.讨论练习二十三第3题。

  想一想,第(1)题过直线上一点怎样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第(2)题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呢

  4.做练习二十四第4题。

  想一想,从a点到马路对面怎样走路线最短为什么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老师巡视检查。

  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板书课题:垂线)什么叫垂线怎样画垂线画垂线有什么应用(明确可以用来确定一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还可以画长方形、正方形等)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三第3、6题。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浙江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56-57页。

  教材简析:射线与角是在第四册直观认识直线、线段,第五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主要包括射线和角的意义、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记法及角的部分性质。它不仅是角的度量与分类、画指定度数的角、垂线等教学内容的必备基础,而且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有关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其作用还将延伸至中学几何知识、日常生活劳动之中。教学时应把握好角的意义这个重点同时要利用学生的主观想象、学具操作及直观教学等手段解决射线的特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等难理解的知识点,充分体现让知识在学生的自我活动中悟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

  1.出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仿画。

  画后请大家谈谈有什么发现(如三条线的共同点、不同点及三条线的名称等,估计学生通过预习能说出射线的名称。)

  2.屏幕闪烁一点然后直观演示从一点引出一条射线,并问还能延伸吗它会一直射到什么地方

  3.看看书上又是怎样介绍射线(书:直线上的一点把这条直线分成两部分,这一点一旁的部分就叫做射线)请学生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在自己所画的直线上点上一点,相互说说哪个部分是射线一条直线分成了几条射线直线与射线有什么联系

  4.引导学生利用射字组词。(如射箭、射击、发射、光芒四射等,同时教师配以从一点射向远方的动作)

  5.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看作射线

  6.判断练习:(①射线②线段③直线)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 )分米3平方分米=( )平方米

  0.08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 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

  (板书)广场花坛瓷砖

  长:30米3米0.3米

  宽:20米2米0.2米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联系这个规律,你能说说还可以怎样得出瓷砖的面积吗?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完成这张表格:

  现在看起来更加清楚了,说说你发现什么了?

  13、到底同学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呢?请大家举个像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看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交流)

  (学生举不出0.5×0.2这样的例子,就由教师引出,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运用转化的策略算出0.3×0.2的结果,在学生初步会计算0.3×0.2的基础上,及时巩固计算0.5×0.3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算式并质疑“同样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根据表格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后,创设了验证的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结论的认识。运用猜想——验证——概括的模式,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清楚平行线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三角板画平行线间的垂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理解性质。

  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概念、性质。认识在同一平面内的意义。

  教学准备:

  长绳子两根,课件。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i教学引入

  生活中有这样的东西或物体,你们看看,在它们上面有没有线呢?

  (电脑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体,比如双杠、铁轨,窗户,马路、剪刀,交叉在一起的铅笔、两条相交的直线等)

  用电脑抽象出线来,在这些物体和东西上,都有线存在,然后隐去物体,直接出示线。

  现在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上的线,它们有什么特点,仔细想一想,说说你的想法。

  (我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对这些位置关系不同的线进行分类,得到两类:平行的一类和相交的一类。)

  请同学对所分的类型进行演示,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当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计有这些方面:

  1、学生把看着没有相交的情况分为一类,把相交的分为一类,或者把垂直分为一类。

  2、同学可能不能按照相交与否的情况分类。

  3、如果孩子一上来就把所要的情况分清楚了,分为两种情况。

  我们可以逐步引导,然后出示课件,说明看似不相交的一些情况,当延长线的两端时,就有可能相交,但是有些情况是无论怎么延长,两条直线都是不会相交的。孩子说出这个情况是最佳的情况,然后揭示平行线的概念。

  ii概念阐述

  那么,像这样的,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就是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简称平行线。(叫简称准确吗?)

  平行线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一条直线独立存在,还能出现平行的关系吗?

  (让学生明确平行线这种位置关心的相互依赖性,而且平行线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一种情况。)

  在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平行线,你们能说说吗。(在这里要明确生活中的平行线在什么地方,要表述清楚。)

  现在,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一个特点,就是两条直线永不相交,那么是不是所有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都是平行线呢?

  [演示异面直线课件]

  再次讨论、明确什么是平行线。可以观察、演示。

  那这种不相交的情况和刚才的不相交的情况有区别吗,区别在什么地方。怎么区分这两种不相交的情况?

  主要目的是要说出刚才的两条直线不相交,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不相交,而异面直线的不相交,是在空间上的不相交,所以是可以区别的。

  那么现在我们只说平行线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就可以吗,应该怎样说更完整。

  目的是要说出平行线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

  (出示了平行线的完整概念。)

  练习一下

  判断对错。

  (1)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4)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5)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互相平行。()

  iii揭示平行线的性质

  现在运用你的研究方法,看看这样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点,看看你们能看到本质的特点吗?

  (学生可以用自己认为好的方法进行操作,观察,测量,移动。我的目的是要阐述平行线中的垂线段距离相等)

  可能有这样的一些情况:

  1、孩子能直接说出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那么你们是怎样验证的呢。运用了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一点呢?

  2、学生没有说出这个性质,可以这样作:现在用三角板,迅速在平行线间画垂直于两条平行线的垂线,看看在10秒中可以画多少条,而且要保证质量。(得到可以画无数条的结论)现在用尺子测量一下,夹在平行线中的这些垂线段有什么特点吗?(得到它们是相等的)

  不论是从结论到操作,还是从操作到结论,都是要揭示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这个结论。

  那么生活中的情况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吗,举例子说说吧。

  iv小结

  [可否由学生自己画一幅简笔画,把画中的平行线找出来]

  对上面的这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看看和今天学习的有什么联系吗?那你们对平行线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作业:

  回家找生活中的平行线,看看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第95~96页例1~例5,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实物或图形,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揭示矛盾。

  提问: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用O演示)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用O演示)刚才都是怎样分的什么叫做平均分如果现在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半个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吗

  2、引入新课。

  半个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究竟要用怎样的数表示呢,这就是分数。(板书:分数)从今天起,我们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完成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新课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看课本第95页的内容,找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词语,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自学,也可以和同学一起学习。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⑴、指名读第95页的内容,注意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平均每份)

  ⑵、和同学交流学到的知识。

  ⑶、提出你还不懂的问题。

  ⑷、分组讨论这些问题。

  ⑸、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然后再举例让学生说一说。)

  2、教学例5。

  (1)、出示左图,让学生先看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再写出相应的分数。(板书:1/21/3)从图上看,1/2和1/3这两个数哪个大(板书:)提问:结合图上说一说,为什么1/21/3(学生说明的可能不一样,只要正确,就要鼓励。)

  (2)、出示右图及相应的式子。

  请大家先比一比两个圆的大小,再看涂色部分谁大,再在○填上或。指名回答,老师板书。提问:为什么1/41/3指出:同样的物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多的,每一份反而小;分的份数少的,每一份反而大。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选择2~3个提问为什么写这样的分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做。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结合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3、做练一练第4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4、做练习二十一第l题。

  学生在课本上涂色,并指名一人在小黑板上板演。提问:为什么都只涂一份?指出:几分之一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

  5、做练习二十一第2题。让学生集体读一遍。

  6、做练习二十一第4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口答。提问:为什么1/4比1/5大指出: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分母越大,每一份反而越小;分母越小,每一份反而越大。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认识几分之一)几分

  之一是怎样得到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3、5题。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作者:海安县南莫小学范强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修订本)第26页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投影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疑激趣,导人新课口算(投影片出示)

  (1)2412=

  (2)2400012000=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第(2)题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它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提出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二、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2412=2被除数除数商2.观察算式,分类整理。学生口算下列各题(卡片):

  (242)(122)=

  (244)(124)=

  (243)(123)=

  (2410)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分享

热门关注

关于小学数学除法教案2500字(通用6篇)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

最新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精选

小学语文教案

关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模板1500字11篇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

最新小学音乐教案二年级(汇总7篇)

小学音乐教案二年级

[精品]最新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教案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00字系列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四年级数学教案

精选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小学四年级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

小学数学教案详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