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想把一门课程教好肯定是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的,把教案很好的呈现出了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到知识。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教学教案精选8篇”,内容仅供参考。
初中教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难点:
难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静听。)同学们,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触呢?要知道这是世间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更要知道这是贝多芬全聋后的作品,是超越灵感的产物,也是有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够创造出来。(再次聆听,感受)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看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
三、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初中教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艺术风格,用启发和创造式发挥想象力创编歌曲律动。
教学准备:
钢琴、影碟。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欣赏
播放乐曲《万马奔腾》引导学生回答:
1、这首乐曲的情绪?感受到什么场面?(情绪热烈,表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
2、你知道这首曲子中独特的乐器音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马头琴)
3、这是哪个民族独特的乐器?(蒙古族)
4、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
5、请学生介绍马头琴的传说,教师补充。
二、导入新课
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它已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蒙古族是一个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肥沃的草原、兴盛的牧畜业,丰富的矿藏养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赞美祖国,同时也赞美了家乡,今天我们将一起领略草原人民带给我们的无限美好情怀。
三、学唱歌曲《牧歌》
1、听录音感受歌曲,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听后讨论这首歌曲的情绪、意境、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什么图画?
2、教师小节:这首歌曲旋律起伏宽广、曲调优美、节奏自由,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采用听唱法和自学的方法学习曲谱。
4、教师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
5、引导学生划分乐句,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短调。长调比较自由,舒缓;短调比较热情、欢快,结构清晰。这首歌曲具有长调的特点。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各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奏无伴奏合唱等
欣赏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录音。提问:无伴奏合唱与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欣赏这部作品的感受。
五、欣赏一段蒙古族舞蹈,引导学生总结蒙古舞的特点,教师小结:
1、蒙古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男子的舞蹈动作粗犷强悍、女子端庄典雅十分优美。蒙古舞的动作主要来源于生活,比如各种马步就来源于牧民骑在马上的动作。舞蹈中的鹰式位加硬腕组合就是根据雄鹰展翅飞翔动作的升华,这些都成为蒙古舞特有的艺术表现。蒙古舞主要用肩部动作。通过肩部及各种马步动作使舞蹈风格浓郁,别具一格,柔肩是舞蹈动作中最富有特色的动作。
2、学几个简单的动作。
六、创编
跟随《牧歌》音乐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挑选几个同学展示。
七、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蒙古民歌,从宽广优美的歌声中,从优美舒展的舞蹈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歌舞的个性和感情色彩,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初中教学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我的中国心》是初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二首歌,歌曲描绘的是远离祖国的炎黄子孙牵挂祖国,思念祖国,渴望与祖国亲近,永远不忘记祖国的一种爱国主义民族情感。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要唱好这首歌,难度不大。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也不难。但要学生深刻理解海外游子的对祖国的思念,牵挂,渴望与祖国亲近的复杂感情有点难度。农村初中学生缺乏长期远离家乡的情感体验,不知道思念,牵挂渴望亲近是何种滋味。
教学过程;
1、音乐老师讲授与这首歌有关的音乐知识。1=g4/4。
2、这首歌的最后一个音阶是”6”,属小调。
3、“萦,近,心,印,斤,亲,音”的韵母相同,都为”in””,ing”.。
4、唱歌的感情应深情,抒情。
5、教师教唱这首歌。
6、让唱的较好的学生进行范唱,教师点评。
7、对这首歌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和演绎。
教学反思:
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学习这首歌。这首歌唱红了大江南北和华人世界,学生较为熟悉,很快能进入角色唱好这首歌。但要学生体验海外游子的爱国主义情感较为困难。学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感体验。
初中教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
2.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1、 在前面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简单的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 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 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一、复习与回顾
问题1:之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大致包含哪些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 设:设适当的未知数,并表示未知量;
3. 列: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4. 解:解这个方程;
5. 答:检验 并答话。
二、应用与探究
问题2:应用回顾的步骤解决以下问题。
例1 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个螺钉或2 000个螺母。 1个螺钉 需要配 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 各多少名?
三、课堂练习
1:一套仪器由一个A部件和三个B部件构成。 用1 m3钢材可以做40个A部件或240个B部件。 现要用6 m3钢材制作这种仪器,应用多少钢材做A部件,多少钢材 做B部件,恰好配成这种仪器多少套?
2:某糕点厂中秋节前要制作一批盒装月饼,每盒中装2块大月饼和4块小月饼。制作1块大月饼要用0.05kg面粉,1块小月饼要用0.02kg面粉。 现共有面粉4500kg,制作两种月饼 应各用多少面粉,才能生产最多的盒装月饼?
四、小结与归纳
问题4: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有几个步骤? 分别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第106页习题3.4 第2、3、7题;
1、教师利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帮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教师展示例题,并 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师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巡视。
4、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归纳小结。
1、学生回忆并独立回答。
2、学生先观看课件,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
3、学生先观看课件并解决问题。
4、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
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展示解答过程。
初中教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
2、通过典型事例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
骨骼、关节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教学难点:
骨骼、关节、肌肉如何相互协调完成运动过程。
教具:
人体骨骼、肌肉模型及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既然提到运动,那么我们就需要研究一下人体的运动系统。通过提问人体的运动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引入本课。[通过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片和提问与小组讨论]
二、授课:[总结学生的讨论,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
(1)、认识骨骼和关节 [投影出示全身骨骼图片]
提问学生人体骨骼由多少块构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人体骨骼、肌肉模型简单介绍人体的骨骼。
介绍关节:球窝关节(肩关节)滑车关节(肘关节) 平面关节(脊椎)
自己动手并讨论:我们身上哪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哪些是微动关节。
(2)、肌肉:[出示全身正反肌肉图片和肌肉类型图片]
肌肉分成三大类: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
平滑肌(食道,胃壁)
心肌(心脏)具有律动性
重点讲解骨骼肌:人体是很很复杂的即使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也要很多肌肉协调配合完成。因此在运动生理学中我们又将肌肉分成这样几类:原动肌(使骨骼产生运动的一块或一组肌肉)对抗肌(在同一动作中与原动肌起相反作用的一块肌肉或一组肌肉)固定肌(了解)
中和肌(了解)
用屈肘动作来具体讲解原动肌与对抗肌。当我们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而肱三头肌舒张。他们正好是一对作用相反的肌肉组。所以,这时我们就将肱二头肌称为本动作的原动肌,而肱三头肌就称为对抗肌。
(3)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上臂结构解剖运动图]
自己动手并讨论: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
(4)小结:
A、我们说心肌有律动性,假设心肌每分钟跳60次,我们算一下它一小时、一天、一年分别能跳动多少次?并说说它的重要性!
B、踢足球时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
初中教学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 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 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媒体:
大屏幕。
四、教学设计简介:
因为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而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简单的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 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 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 纠正 。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 随后教师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 (其中k,b 为常数且k ≠0 ),那么y 是x 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 ,当b=0, k ≠0 时,有y=kx, 此时称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k 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 )从解析式看:y=kx+b(k ≠0 ,b 是常数) 是一次函数;而y=kx(k ≠0 , b=0) 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 )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 ≠0) 的图象是过原点(0 ,0 )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 ≠0) 的图象是过点(0 ,b )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 = x +1 ;②y = - x/5 ;
③y = 3/x ;④y = 4x ;⑤y =x (3x+1 )-3x ;⑥y=3 (x-2 );⑦y=x/5-1/2 。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3、对于函数 y = (m+1 )x + 2- n ,当 m、n 满足什么条件时为正比例函数?当m、n 满足什么条件时为一次函数?
3、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k,b 的符号与直线y=kx+b(k ≠0) 的位置关系:
k 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k ≠0 );b 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 与y 轴的交点。当k>0 时,直线; 当k<0 时,直线。
当b >0 时,直线交于y轴的;当b <0 时,直线交于y轴的。
为此直线y=kx+b(k ≠0) 的位置有4 种情况,分别是:
当k>0 , b >0 时,直线经过 ;当k>0 , b <0 时,直线经过 ;
当k<0 ,b >0 时,直线经过 ;当k<0 ,b <0 时,直线经过 。
基础训练二: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 3 )的函数解析式为 。
2、直线y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 。
3、如果P (2 ,k )在直线y=2x+2 上,那么点P 到x 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k 的取值范围是。
5、过点(0 ,2 )且与直线y=3x 平行的直线是 。
6、若正比例函数y = (1-2m )x 的图像过点A (x1 ,y1 )和点B (x2 ,y2 )当x1 <x2 时,y1 >y2,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7、若函数y = ax+b 的图像过一、二、三象限,则ab 0 。
8、若y-2 与x-2 成正比例,当x=-2 时,y=4, 则x= 时,y = -4 。
9、直线y=- 5x+b 与直线y=x-3 都交y 轴上同一点,则b 的值为 。
10、将直线y = -2x-2 向上平移2 个单位得到直线 ;
将它向左平移2 个单位得到直线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做的一节汇报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最后剩下一道综合训练题没来得及探讨,留作了课后作业。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我自认为知识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应该说在设计之初,我是在两种方案中选出的一种为学生节省时间的复习方法,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可没想到,在课的进行中,我就听到有的教师在切切私语,都是初三学生了,怎么好象没有几个学习的。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后我找到了学委和科代表,请他们协助我一同反思本节课的优缺点,并把在以往的章末复习时曾采取过的另一种复习方案阐述给他们听,就是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但是在初三总复习时,我理解学生的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又把好多任务压到课下,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初中教学教案 (篇七)
一、教材分析
(一)引入该课题的目的
将课题学习编人教材,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与原有课程相比,课题学习具有开放性、实用性和全员性。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这个课题选取于社会生活,且更具挑战性和综合性。教材这样安排,其用意有三:一是在巩固已学调查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自主实践,从而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二是调查范围涉及到社会生活,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及以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三是借助对废电池处理问题的调查,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人本主义教育观,结合新课标要求和七年级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认识规律,本节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调查的全过程,掌握用样本去估计总体的思想,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合理地进行推断和预测,获得发现——探索——分析——评判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更好地形成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生分析
1.七年级学生目前知识上:已学习了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两节知识。
2.方法上:处在由单元化向系列化解决问题的过渡时期。
3.思维上: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
4.能力上:在主动重组和整合创新能力方面比较薄弱。
而本课题学习正好与目前学生的实情相吻合,适合学生学习发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收集及整理,
2.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合理分析。
3.成因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收集整理是对数据的科学认识,又是分析数据的关键之所在,且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因此,我把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定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受自身知识和经验的限制,社会知识面过窄,对问题的分析接触较少等因素影响,容易造成片面的分析问题,因此,我把对数据的合理分析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引导式探索发现法和主动式探索尝试法。
2.学法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式学习法。
3.成因分析
对于教法、学法的选用,我考虑到课题学习应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调控引导为辅。因此,我选用引导式探索发现法和主动式探索尝试法进行教学,由于废电池的处理只是一个问题背景,关键是调查的全过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调查研究解释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真正使每位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三、教学程序
出于数学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理念,我把本节课的基调定为自主探究,民主开放,活动引领,合作交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设计如下教学流程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诱发兴趣)
1.对于引入环节,我考虑了如下的三种方案:
①从复习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引人;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③让学生自己感触问题,师生互动,引出课题。鉴于第一种方案比较传统且缺乏挑战性;第二种较第三种缺乏自主发现的重要一环;第三种虽然比较费时,但它通过学生先人手,能使学生迅速进人角色,因此,我打算选择第三种方案。
(1)查一查:学生通过课前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废电池处理的资料,了解情况。
(2)看一看:教师利用电脑图片,展示废电池的危害性及日常生活中的处理情况。
通过查阅、观看,可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促使学生去思考。
(3)想一想:为了美好的生活和人类的健康,我们能做点什么呢?(引出课题)
(4)组建:动手组建热点调查节目,成立小记者站。
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去调查,而是通过组建热点调查节目,来为学生有组织、有目的地展开调查搭建舞台,成立小记者站,可使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参与者,能带着热情、任务去展开调查。
(二)分组活动(实情调查 亲自体验)
1.活动一 小记者培训:
(1)此次调查的目的、问题、对象是什么?
(2)你选择哪种调查方式?样本如何选取?在调查时应注意什么?
(3)请你参照课本附录(1)自主设计调查问卷。
自主设计调查问卷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设计时也可能会出现缺乏针对性、合理性的调查问卷,例如:有些项目写成了废电池的危害等。因此,安排(4)。
(4)组内交流调查问卷,取长补短,及时改进,小组统一
通过交流——改进——统一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助中完善调查问卷,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2.活动二 小记者出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进行抽样调查。
让学生回归社会,获得第一手材料,体验社会人的辛酸,从而锻炼意志品质。
3.活动三 小记者回站:分小组交流调查中的感受、体验,准备下阶段工作。
交流有助于学生内心世界的表露,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科学探究(整理描述 严谨思维)
学生从调查问卷上只能粗略地认识问题,为了引导学生精确、理性地认识问题,必须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
1.思考
我们如何用所学知识,将数据整理描述出来呢?(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2.操作
先制作调查统计表,整理数据,填人表格,然后针对整理结果,绘制统计图形。
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及算法化,框图化,程序化的思维方式。
(四)合作交流(分析数据 发展思维)
经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学生对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考虑到问题的结论尚未显现出来,学生还须更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1.思考
针对调查结果,你对废电池的处理有哪些发现和建议?
2.交流
召开信息研讨会,分组交流,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小组长进行汇总。
只要学生想说、敢说,能表明自己的观点,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
3.预测
学生往往会出现对问题把握不准确,建议容易忽略缺乏实用性、创造性的情况。
4.措施
各组选派热点调查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
用榜样激励的方式可让学生改进学习,同时由学生主持节目,还可增强学生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才能。
(五)自我反思(小结评价 优化思维)
考虑到这节内容环节过多,整个过程涉及课内课外,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方法,我以提问促反思的方式提出问题。
1.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知道怎样进行问题的调查吗?有哪些收获?
2.作业
(1)写一篇简单的调查报告(增加家长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收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2)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满意的调查报告在网上发布,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评价)
学生通过反思,可理清调查程序,优化思维。安排调查报告,网上发布信息这两个作业,一方面可多元化地评价学生,激励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另一方面将研究成果向社会发布,从而使本节学习更具开放性。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在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的前提下,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两个注重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
2.注重学生个性体现,变模式化为个性化。
(二)两个突出
1.突出合作交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交流,变知识课堂为生活课堂。
2.突出评价职能,将边参与、边应用、边体验、边评价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三)两个体现
1.体现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变学教材为用教材学。
2.体现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互动性,形成学数学、做数学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乐,在活动中创。
初中教学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动感生活
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从贺卡的整体外形上来考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创意构思?
教学重点 区别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初步了解花鸟画的发展。(第1课时)
区别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的特点,了解山水画发展的概况。(第2课时)
教学难点
对工笔花鸟精细逼真的写实与写意花鸟水墨酣畅的意境美的理解。(第1课时)
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艺术美的区别。(第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好相关的。风景名胜照片1~2张。
学生准备:收集山水画的印刷品。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问:鸟类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
问:观看过鸟类活动的录像后,你喜欢哪几种鸟?
二、合作探究阶段
1.投影显示麻雀的照片,工笔画麻雀的艺术形象,写意画麻雀的艺术形象,请学生的讨论观察后讨论三者之间的异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重点语:笔墨中的自然于真实的自然于真实的自然。笔墨中的自然充满着画家的情感和审美理想,体现了画家对艺术美的追求。
2.播放画家在绘制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录像,强化学生对两种技法的感知效果,讨论画家在不同技法创作活动中的情绪状态,画面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重点语:花鸟画是我国传统画科之一。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哦作画主体。
工笔花鸟画:是用笔工整细节明澈入微,用极细腻的笔触逼真地描绘花鸟。
写意花鸟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摒弃物象的细枝末节,大胆地概括、提炼、夸张物象的形神,用豪放简练的笔墨加以表现;它要求画家落笔准确,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欣赏《写生珍禽图》、《墨葡萄图》、《荷花小鸟》、《竹石图》,四个学习小组各选一幅画并结合所收集资料进行讨论。讨论它们是哪一种表现技法、画面构图、内容、艺术效果,并选代表在班级中交流。
三、感悟体验阶段
1. 《写生珍禽图》逼真精细地画出自然中的禽鸟龟虫等物,你佩服吗?你能画出吗?你怎样做才能最终画出来?
2. 从《墨葡萄图》中,你能体味到徐渭晚年的心态吗?
3. 《荷花小鸟》图中有哪些形象组成?画上题款“八大山人”四字看似“哭之”又似“笑之”,你能领悟朱耷的为人及性格吗?
4. 郑板桥的《竹石图》中,竹比石的墨色浓,为什么?你对瘦劲的竹和石有何视觉感受?
重点语:黄筌重视写生,并养了许多鸟,观察它们的动态,以便把鸟的形态状貌画得逼真生动,羽毛、翅翼、嘴爪刻画的质感很强,动态结构准确生动,自然真实。
水墨写意画画境平淡、自然、天真多趣。欣赏这些画,一方面观赏画家笔墨布局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透过视觉形象去窥见形象画家借自然之物所蕴含的人的精神气质的人格美,品味画家的意境所在。
四、归纳巩固阶段
1.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有何区别?
2.说说《写生珍禽图》的技法特点和艺术效果。
3.谈谈对《墨葡萄图》、《荷花小鸟》、《竹石图》的感受。
五、课后拓展
1.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花鸟画作品写一篇赏析短文。
2.你喜欢什么样的鸟?请画出它。请你为保护鸟类出个好主意。
第二课时
一、引导阶段
1.江苏是我国山水园林、名胜古迹高度集中的省份,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著名的湖光山色。
2.你游览过祖国哪些名山大川?谈谈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合作探究阶段
1.投影显示,本地风景名胜照片,并出示教师据之所作的一幅山水画,通过比较讨论如下问题:
a、照片中的景与画中的景有什么不同?
b、照片中的景属何种美?画中的景又属何种美?
余音:景是现实,画是艺术。景是现实美,画是艺术美,现实美较之艺术美有无与伦比的.丰富性,但缺乏艺术美的高度集中和高度理想性,所以才有“西湖风景美如画”。
散点透视即透视没有固定的视点,视向,视域,取景作画的局限于视点、视向的束缚。
2.比较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和倪赞《幽涧寒松图》,讨论两幅山水画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余音:青绿山水画属中国画中工笔重彩画范畴之内的画种,是把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性颜料涂在经过勾皴的山峰与坡脚形成主色调,使山水处于浓郁的青翠之中。
水墨山水画的水墨为主进行勾、皴、擦、染、点来表现山石树木等,其中包括用不同的植物颜料渲染的设色山水画。
3.通过画家创作青绿山水的水墨山水的录像,强化学生对这两种山水画的感知效果。
4.分组讨论《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清凉环翠图》、《淮扬洁秋图》。对它们的技法特征,画面布局,艺术效果畅谈自己的感受,每组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教师小结并交代山水画发展的简要脉络,作者的师承关系,画家轶闻趣事等,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品味我国古代山水画杰作。
三、感悟体验阶段
1.《溪山行旅图》与《富春山居图》主要区别是什么?
2.《清凉环翠图》表现的是何方水土?你知道该地现在变成了什么状况?
余音:宋初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师,写实为本,画家作画讲理法,布局严谨,使山水画更加浓厚而生气韵。元朝绘画主流是以表现性为特征的文人画兴起,他们追求绘画的文学性,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四、归纳巩固阶段
1.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艺术美的表现有何不同?
2.北宋的绘画在谁的直接参与下有了很大发展?他们的绘画称做什么绘画?
3.元代的山水画更注重表现什么?他们的绘画称做什么绘画?
五、课后拓展
1.选择自己喜欢的山水画一幅写一篇赏析短文。
2.你喜欢哪一个地方的风光?能画出来吗?请你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出个好主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