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驾驭利用材料作为逻辑前提
本次2012浙江大纲的申论部分依然“倔强”表明,申论是一种面对粗浅琐碎而又繁杂的材料展开驾驭分析、提炼转换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人们表面上所看到的单纯的文章写作考试或单纯的社会热点问题考察。
第一、申论不像表面上看到的是单纯的写作技巧考试,包括文章在内的各种题型无论如何变化,都以材料为基础,如大纲所言:“主要通过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第二、尽管每年的申论都涉及到不同的社会问题,但申论并非是单纯的社会问题考察。社会问题是给定材料背景下的特定问题,而不是单纯孤立的凭空考察某一社会问题。应考人员应主要从给定材料中,分析和提炼社会问题的原因、对策等,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理论积累,只是有利于更好地对材料进行发挥提炼。考试大纲中对这一点说得很清楚,“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考人员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精神的基础上,概括材料的相关内容,提炼材料的主旨,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并准确流畅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总而言之,无论什么题型,其本质都在于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无论什么社会问题,都不是凭空发挥,而是以材料为基础和依托。
因此,应考人员特别需要走出申论的两大思维误区:一、申论不是单纯地写作考试,要么花拳绣腿地单纯追求文字语言的漂亮,要么幻想一劳永逸地搞个万能模板或套路;二、申论不是单纯地社会问题考察,要么对社会问题僵化地背诵记忆,要么凭借着自己的理论天马行空地发挥。
所以,考试大纲在最后又郑重的加了两句话,“要求应考人员:A.认真阅读给定材料;B.按题目要求进行作答。”
考试大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应考者澄清那些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说法,从而深刻的揭示出申论的本质,申论的核心本质是对给定材料巧妙的驾驭利用和思维转换,只不过,不同的题型,利用材料的思维方表述风格不同而已。
答题思路和策略:
一、概括材料题:在客观忠实于材料的基础上,向内收敛,既能将凌乱、琐碎的材料加以清晰化、简炼化的概括、整理、提炼;同时又能忠实于材料及问题的原貌,克制自我,不做太多的主观发挥和过度联想。
比如2011浙江申论真题(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
第一题:认真阅读给定材料,简要回答下面两小题(25分)
1、概括给定材料1-6的主要内容(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字数不超过250字。
2、给定材料1-6反映了诸多民生问题,谈谈如何理性看待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15分)要求:准确,简洁,有深度。字数不超过200字。
这是一道客观忠实于材料的概括材料题,如第一小题,只需从材料中客观而又简练的概括出我国当前面临那些民生问题以及导致这些民生问题的客观原因,无需主观发挥和过度联想。
二、文章写作:在主观驾驭材料的基础上,向外拓展,既能立足于材料保证良好的针对性及内容充实,又能结合自身的思想经验与理论涵养对材料进行整合、发挥,来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赋予粗浅的材料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将琐碎的材料加以严谨的逻辑整合。
比如2011浙江第三题:请结合给定材料,以“民生之依”为题,写一篇议论文。(50分)要求: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3、字数1000-1200字。
文章题干中规定“结合给定材料,内容充实,论述深刻”,即既要立足于材料,又要对粗浅简单的材料进行思想上的深刻提炼和内容上的充分发挥。
三、那些处于概述题与文章之间,灵活多变的小题型,即X题型,如何应对?以不变应万变。刚好介于概述与文章之间,利用材料的方式主观灵活,而表述风格上则只需要就事论事、简明通俗即可。
比如,第二题:某市将召开一次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形势分析会。会上,某领导要求就加快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性做主题发言。请结合给定材料7-8,为领导拟一份发言要点。(25分)要求:全面、简洁、条理清晰,有一定高度。字数不超过500字。
注意“全面、简洁、条理清晰,有一定高度”,X题型中你已经不再是助手,而是成为拥有一定独立决策权的管理者,因此,利用材料的方式依然是主观灵活的,但X题型只是针对材料中的某个细节问题,你只是基层管理者,所以表达风格上没有必要像文章那样刻意追求思想上的拔高和内容上的过多发挥,分析恰当,就事论事即可。
1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