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2014公务员时事栏目,提供与2014公务员时事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公务员时事政治:公务员叫苦

公务员时事政治 公务员 时事政治

  公务员时事政治:近日有一名由外地考到北京的公务员,在网上发了一篇文章,被各大网站和论坛广泛转载。作者自言工作年满5年,而月收入不足五千元,并感慨在北京养家太难了。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又引发了更多人的议论。

  齐鲁晚报评: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由来已久,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形容也不为过。一个外地人能在北京考上公务员职位,不知道会让多少人羡慕,而身在其中的人却发出了“养家太难”的感慨。这究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是“得了便宜又卖乖”?公众之所以关注此人,不仅是关心社会收入分配问题,更有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期待。

  公务员推荐:

  公务员时事政治

  半月谈时事政治之火箭提拔

  半月谈时事政治之暴力征地

与2014公务员时事相关的公务员时事政治

公务员时事政治:公务员禁令年

公务员时事政治 公务员考试

  作为公务员考试的备考大军中的一员,你关心时事政治么?你对时事政治的看法如何?要想成“公”,来看看小编时间的时事政治要点吧!

  2013年,从中央到地方各项规定、禁令不断,因此被公务员称为“禁令年”。近日,有媒体就“中央禁令对公务员影响”,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随机抽取了100位公务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92位表示工资外收入减少,八成以上的公务员表示八项规定后吃喝少了,有93位受访者还表示“公务员不好当”。

  回顾往年,无论是临近春节还是其他节日,自从流行网上晒福利以来,体制内的高福利往往引来公众的各种羡慕嫉妒恨,并且加剧社会的不公感。而现在,身处公平焦虑中的民众,终于听到了“公务员不好当”的哀叹。欣慰之余,仿佛让人看到:限制特权的各种禁令产生了效力,萦绕权力生态的各种浑浊之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涤清。

  只是,公务员群体的这种哀叹,到底说给谁听?当丰腴的福利伴随着禁令的出台而消失,当特权的滋养或将成为过去式,公务员群体可做的,除了哀叹,恐怕就是接受现实—正如当初心安理得地享受特权福利,如今也该坦坦荡荡地面对它们的消失。

  在“公务员不好当”的哀叹声中,对于大多数权力群体而言,也许看到的是特权梦的终点,可实际上,它又何尝不是理想的起点呢。年轻人如过江之鲫纷纷涌向这片特权桃花源的时候,已经丢掉了自己的理想,而当桃源消失,或正是梦醒时分。报道中那对公务员夫妇,在禁令重压之下,“油水消失”之时,考虑离职,看似无奈,实则明智—既然想象中的特权福利不再,何不到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疆域去寻找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幸福?既然志不在做公务员,既然体制不再许诺优越,不再值得托付终生,为何不试着去走自己的路?

  当然,这只是少数公务员的想法,也许更多想象和留恋体制优越的公务员们,还在等着“禁令年”的过去,等待着特权福利的解冻。但很显然,这样的想法,是轻视了中央整顿吏治、规范权力的决心。而这种观望心态,也提醒我们:把权力关进笼子,铲除特权福利的土壤,不仅仅需要靠禁令的严苛,更需要可以延续这种约束力量的制度和监督。

  公平的社会,只有天道酬勤的道理,没有坐享其成的馅饼。公平正义实现乃大势所趋,我们相信:改革步伐下,“禁令年”不会止于2013,更多的制度笼子正在编制,更广泛的监督机制正在建立,更多的特权土壤也将走向消失。届时,体制内容纳的将是有志于公共服务的人们,而不是谋求现世安稳的投机者,那么,哀叹的那部分公务员们又将何去何从?也许,这是属于一群失梦者的悲伤,但终究还是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道路选择。

  公务员推荐:

  2013国内时事热点汇总

  2013国际时事热点汇总

  公务员时事政治

...

与2014公务员时事相关的公务员时事政治

公务员时事热点:公务员隐性福利

公务员 时事政治
  “30岁的浩宇身家千万,却嫌经商没地位,开着奔驰去上公务员考试培训班,誓要考上公务员光宗耀祖。公务员,一个本应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位,为何会引起年轻人如此热衷?一个简单的“地位高”是不足以完全说明公务员的吸引力的。”公务员考试培训

  随着公考大军的不断加大,“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公考热潮更是有增无减,收入稳、地位高、福利好成为公务员身上最耀眼的“光环”,造就了千万富翁考公务员的“现象”,究其原因,公务员“热”,是“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思想留下的“根”,更是公务员隐形福利惹的“祸”。

  古人云:“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作为公务员为人民服务是本职更是责任,但在公务员队伍中却不乏“南郭先生”存在,占位置不做事,抱着不做事就不会做错事的思想,在公务员队伍中“平安”度日。由于公务员系统缺乏有效的管理或执行力上如同虚设,再加之“论资排辈”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体制内“工作不出力不担心,能力不强不操心,考核不严放宽心”的“隐形”福利。

  加之权利过度集中,缺乏相互制衡和监管。特别是实权部门,‘官本位’思维惯性,以及对权力的崇拜、膜拜,为滋生了“权钱”交易的“土壤”,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平台,而监管的不力不力更留下了腐败的“土壤”。诸如“一元午餐、公务房”等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更应敲响廉政的警钟,在各个实权部门的“小金库”、“软福利”里,更难逃腐败的“嫌疑”,而唯有将公权置于“玻璃屋里”,让“阳光”照进来,才是治“根”之本。

  “打铁还需自身硬”,建立廉洁、高效、务实的政府更是时代所需、社会所需、人民所需。如何进一步规范公务员的管理?完善制度、加强考核,量化待遇、加强权力监管,加强财产公示,加强审计核查,腿掉公务员身后的隐形福利“光环”,让“公务员” 这个为人民服务的职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才是实现“中国梦”最强有力的“引擎动力”

推荐阅读:申论答题技巧

公务员时事政治:公务员热仍将持续

公务员时事政治 公务员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文章导读: 11月7日,2014年国考报名确认结束。据统计,本次国考报名人数超过152万,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一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因相对宽松的报考条件,成为今年国考的最热职位,竞争比例达到7183:1。

  公务员热还将持续

  11月7日,2014年国考报名确认结束。据统计,本次国考报名人数超过152万,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一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因相对宽松的报考条件,成为今年国考的最热职位,竞争比例达到7183:1。

  自2009年开始,国考报名人数已连续6年超过百万。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白智立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未来几年,国考仍会维持在一定的热度范围内,随着政府部门不断提高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公务员数量还将有所上升;与此同时,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基层乡镇公务员录用还未纳入公务员考试范围,随着这部分公务员录用实行招考,进而继续扩大公务员考试招考范围、增加招考职位,公务员热还将持续。

  2005年,中国出台公务员法,“凡进必考”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得到强化,考试职位的增加吸引了大批考生报考,使得当年国考报考人数从此前一年的18.2万人迅速上升到31万。白智立表示,“凡进必考”的制度虽然在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就有体现,但当时公务员考试还是小范围的招考,录取职位非常少,此后随着招考范围的扩大,公务员热也逐渐升温。

  数据显示,1994年,中国首届公务员考试招录人数仅462余人;2006年,国考招录人数首次破万,达到10282人;2013年国考招录人数上升至20879人。与此同时,国考报考人数也从20年前的4400人,上升至2013年的150万人,20年增长了340余倍。

  深究公务员热背后的原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副主任林燕玲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公务员工作体面、收入稳定、福利有保障,是吸引众多人报考的主要原因。前不久去基层调研时林燕玲发现,今年中国各地的就业形势已经愈发严峻,钢铁企业大面积亏损、部分代工企业面临倒闭,“企业职工的流动性很大,一个月有时能挣到八千一万,但辞职后可能三四个月没有工作,与公务员的稳定相比,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压力都很大。”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看来,近几年公务员一直是毕业生比较优选的职业。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录取为公务员后可以解决户口问题,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很强。

  除此以外,公务员热与中国高校的就业制度也有很大关系,毛寿龙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很多高校鼓励学生报考公务员,搞辅导班、让学生做模拟题,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这些就业辅导,推高了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比例。

  在职考生越来越“吃香”

  20年公务员考试,最引人关注的焦点,莫过于考试人群的变化。

  1994年第一届公务员考试时,中国大部分高校还在实行就业分配,敢于自主就业的人凤毛麟角。同时,1994年出台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也明确指出,“报考省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的需具有两...

公务员时事政治:公务员禁令网评

公务员时事政治 公务员考试

  你看了今天的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吗?你为公务员考试准备好了分析时事政治的能力吗?liuxue86网为您提供公务员时事政治,供您参阅备考。

  禁令管得细官员叹“难当” 网友:是难贪了!

  刚刚过去的2013年,可谓公务员的“禁令之年”。从八项规定伊始,各部门至少出台了14部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规定,涵盖了他们工作生活的各方面。“一条接一条,管得是越来越细,看来以后公务员是越来越不好当了,公务员职业的下行趋势估计是不可避免的了。”在公务员系统中待了8年的一位科级官员如此感叹。

  批评 想享受就别当官

  银狐4539:不好当就别当,公务员就是为百姓服务的,要享受就不要做官。

  不明觉厉:每年国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别人想当还当不上,别在那儿矫情了!

  新浪河北网友:让公务员紧紧腰带都觉得费劲,说明他们养尊处优已习以为常。

  新浪太原网友:如果是遵纪守法的公务员,这些禁令对他有影响吗?这难道不是应该做到的吗?

  叫好 反腐倡廉落实了

  风行东方:公务员越来越不好当了,国家就越来越有希望了!

  语无忧:反腐败,靠规矩,禁令细,贪官气,虽有权,难谋私,若枉法,必找死!

  凤凰网北京网友:只要公务员不是人人争着干、人人羡慕的职业,那中国的反腐倡廉就是真正地得到落实了!

  有感 底层公务员不易

  新浪太原网友:刚考上公务员,公务员就不好当了,叫我情何以堪?

  股票用户:公务员也是人,尤其是最底层的一些公务员,其辛酸苦辣往往不被人所理解。

  新浪四川网友:我是公务员,一个月2800元,日子过得不如农民工,不是所有公务员都是你们想的那样!

  新浪山西网友:是一些当官的贪,我们普通公务员工资太少了,每月两千多元你说和你比谁多谁少?

  讽刺 不让吃喝就叫苦?

  新浪汕头网友:这个是真的,因为他们吃个饭喝个酒都要躲起来。

  世事艰难:以前当祖宗,现在改为当爷了,当然没有以前舒服,但还是比我们老百姓强一万倍。

  凤凰网友:不让去高档会所,不让公车私用,不让大吃大喝,这就感叹公务员难当?是这个意思吗?

  凤凰网友:要理解现在当官的难处,吃点喝点怕被查,拿点捞点怕举报,摆点官架子又怕曝光,还真难!

  分析 是贪官不好贪了

  新浪南京网友:不是公务员不好当了,是贪官不好贪了,庸官不好混了,恶官不好逞凶了!心里搁着人民,搁着事业,搁着强国富民的官员,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活菩萨888:“官不聊生”的事是不存在的,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权力被装到制度的铁笼里感觉不适应,丧失了官老爷派头不舒服。

  齐力扬华:公务员需要真正为民做事的人和有才能的人,如果当公务员的出发点是钱,那么他首先在思想上不合格。

  公务员推荐:

  

公务员时事热点:文化腐败

公务员 时事政治
  层出不穷的艺术“大师”,让人大跌眼镜的比赛评奖结果……记者近日调查采访发现,近年来贪图虚名、权钱交易、结帮营私等丑恶现象在国内文化艺术界时常出现,这种文化腐败损伤了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而且与个别党政官员的腐败息息相关。公务员考试培训

  投机钻营捞荣誉 绞尽脑汁变“大师”

  今年3月,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讨会,组织方声称有国内知名文化学者、书法家、画家参会。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为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跟书画家八竿子打不着啊。”河北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界人士对记者说。据他去现场了解,与会者还有部分退休官员,会议期间组织了笔会,那些所谓的知名书画家纷纷当场挥毫,“水平一般,但当时大家都交口称赞,称这些作品显示出大师风范。”

  文化界“大师”满天飞,真假难辨,众多业内人士对此多有抨击。75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冀派内画艺术创始人王习三说,一些原本资质平平的艺术创作者,善于投机钻营,弄来各种光环头衔,再找些媒体炒作热捧,就被包装成了所谓的“大师”。“我就亲身见识过一个‘大师’,自己画画水平一般,把别人的作品拿来充当自己的作品,弄虚作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边发吉对此也深有同感:“有些‘大师’在民间叫得挺火,头衔高得吓人,什么‘联合国大师’‘亚洲勋章’,颁发这些头衔的组织很多都是虚的。但圈外的人有时不懂这些,容易被糊弄。我们有时候碰见了,他都不敢打招呼,溜之大吉。”

  “要成为‘大师’,戏曲圈内公认在专业上至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自己创新的表演风格,二是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三要有许多高水平的徒弟。”京剧武生名家郭景春的弟子、河北省政协委员马永祥说:“现在有些‘大师’只热衷于收徒弟,有的收上百个,徒弟里很多是老板,还有厨师、摄影师等,收徒弟是为了赚钱。”

  许多文化界人士表示,假“大师”身上有很多耀眼光环,而花钱买荣誉、花钱买奖项在许多比赛和评优中成为潜规则。一些业内人士透露,有些全国戏曲比赛如果不送礼别想拿奖,就算票友的业余比赛也是如此,“一般初赛都会让你参加,进复赛就得掏钱,看钱打分。这哪是艺术?”

  官员搭台“大师”唱戏 文化腐败牵扯官员腐败

  “文化腐败的根源是利益驱动、利欲熏心,也牵扯到一些官员腐败。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资质平平的文化工作者捧成‘大师’,‘大师’有身价了,创作的作品成‘珍品’了,‘大师’得利,一些官员拿这些‘大师’作品送礼,也得利,双方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双赢。”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青年书法家朱友舟说。

  一位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的国内著名画家告诉记者,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喜欢召集书画家搞笔会,期间创作的艺术品有时会被少数官员中饱私囊。“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在一次官方组织的笔会上,我们国内几名艺术水准很高的书画家联合创作了一幅画,非常难得,这幅画被一位领导拿回自己家了。”

  另一方面,受官场文化影响,部分艺术品的价值也按官职大小论价。据记者采访了解,某地有人曾花上千万元收藏了一位书协主席的字,结果这位主席下台后,...

公务员时事热点:暑期补课

公务员 时事政治
  暑期补课虽是老调重弹,但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暑假补课却还是个难以破解的痼疾。不少家长"唯分数论",向教育局投诉"不补课",就是最好的说明。让人喜忧参半的是,不少学校渐渐地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但不少家长并未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妥当。

  随着暑假的到来,补课又成了学生和家长关心的事。7月6日,一名自称武汉中学的同学向媒体反映:前两天我们学校搞补课,我们向市长热线投诉停止了,没想到今天家长都跑到学校门口要求补课。

  一边是学生拨打市长热线成功阻止补课,一边是大批家长向教育局投诉"不补课",这实际上是一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拉锯战"。补课这个典型的 "应试教育"产物,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隐形杀手"。遗憾的是,家长们硬是要跟子女争相上演这样一场补课"拉锯战",这种强烈的愿望无疑扭曲了孩子们的正常生活。

  近年来,应试教育模式遭到了普遍的诟病,而一些有条件的家庭却纷纷"用脚投票","逼迫"学校为自己的孩子补课,结果孩子们被补课搞得精神紧张,身心疲惫,补课的效果并不理想。明知如此,家长们和一些学校还是在补课上我行我素,在"谁不补课谁落后"的思想主宰下,被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弄得晕头转向。

  说到底,补课"拉锯战"是应试教育的怪胎,要还学生假期一片自由的天空,需要改革教育评价手段,改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改分数评价为综合素质评价,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营造公平、宽松的教育环境,更要改变家长"用脚投票"的固执与专制。若不如此,要想真正完全杜绝补课绝非易事。鲁迅曾在《狂人日记》中呼吁"救救孩子",今天看来还要"救救家长",不从"救救家长"入手,补课"拉锯战"的现象还会年复一年地上演。

  看来,应试教育评价方式不变,补课"拉锯战"还是难以根绝。补课赤裸裸地让暑假变了味,暑期补课何时能令行禁止?国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中学组织学生补课。如今,不是学校要"顶风作案",而是家长们向教育局投诉"不补课",而补课又违反了教育部门的"清规戒律",这果真是为难了学校。在笔者看来,不论补课与否,前提是不能以任何形式伤害孩子利益。

公务员推荐:公务员时事政治 半月谈
...

公务员时事热点:超级英雄

公务员时政热点 时政热点话题 时政热点
公务员时事热点:超级英雄

  许多人都喜欢超级英雄,因此本文“公务员时事热点:超级英雄”由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网整理而出,欢迎您阅读!


  近日,《美国队长3》在国内上映,再度引发了“超级英雄”热。2012年《复仇者联盟》在华上映后的几年里,同类电影屡次取得佳绩。这些电影取得的成功,不由令人思考:为什么好莱坞的“超级英雄”能产生如此强大的号召力?这类电影成功的要诀是什么?

  《美国队长3》最大的长处,是对片中“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在片中,既能看到刚正不阿的“美国队长”,也能看到盾牌背后那个深受友情撕扯的二战老兵;既能看到智勇双全的“钢铁侠”,也能看到盔甲之下那个脆弱敏感的“有钱混蛋”。即便是那些起陪衬作用的次要角色,我们也能同时看到“英雄”的飒爽英姿和普通个体的真性情——“黑豹”是一个以为父报仇为己任的孤高行者,“蜘蛛侠”则是个经历青春期躁动的贫嘴高中生……这些细节让“超级英雄”接上了地气,因而变得鲜活、真实了起来。这种唤起观众共情、共鸣的能力,正是一部电影“好看”的根本原因。

  好莱坞的英雄大多都是虚构的,很多拥有字面意义上的“神力”,但剧作者一定会力图还原他们的“人性”。相比之下,尽管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大多有真实的原型,反而常常落入过分“神化”的陷阱。观众们喜爱的英雄类型,恰恰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而不是近乎完美的“神”。

  这里面的原因很好理解——世界上并不存在超凡入圣的完人,观众们自己不是这种人,很多英雄人物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神”。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和其他人不同,而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时机和场合,展现出了自己身上的人性闪光点。文艺作品中的英雄从凡人中产生,一旦脱离了凡人的特性,“英雄”形象就走上了神坛,只能让人仰视,而无法让人亲近和效仿,自然不能激发共情与共鸣。

  当英雄在影片中只表现“大义”而无视“私情”的时候,当人物的内心世界完全被宏大叙事掩盖成为陪衬的时候,英雄们的“人性”就失语了。这样的作品要感染观众,恐怕十分困难。

  中国的影视作品中也成功塑造了许多“英雄”形象。《亮剑》中的李云龙,《集结号》里的老兵谷子地,《千钧一发》里的拆弹专家老鱼,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当代的,也有过去的,有的由真人真事改编,有的取自特定历史原型,也有的完全是艺术虚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真实。他们身上那些真实而不那么“高大全”的属性,不仅无损于他们的英雄气概,反而更让他们的英雄壮举显得可敬可亲。

  英雄,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中国不缺少英雄,但影人们有必要去思考:银幕上究竟需要哪种“英雄”?这个答案不在任何一本教科书中,就在亿万中国观众的心里,影人们须聆听和理解。

  公务员时事政治频道小编推荐: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