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2014广东高考历史考点栏目,提供与2014广东高考历史考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4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商业

高考历史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高考文综试卷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①秦: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

  ②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

  ③六朝时: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

  ④唐朝时: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

  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商业城市:

  ①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都城,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

  ②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③隋唐:长安,洛阳,广陵(扬州),益州(成都)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④宋:开封和益州。

  ⑤元朝:大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著名商帮:晋商和徽商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②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

  ③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013年部分省市高考试题汇总
2013江苏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与2014广东高考历史考点相关的高考文综

2014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农业

高考历史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高考文综试卷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

  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013年部分省市高考试题汇总
2013江苏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与2014广东高考历史考点相关的高考文综

2014高考历史必背考点汇总

2014高考历史考点 高考文综试卷 高考文综答题技巧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2014高考历史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择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选择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材料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选择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材料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选择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材料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选择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材料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选择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材料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选择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材料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从科学社...

2014高考历史考点汇总:汉代儒学

高考历史考点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祝福广大考生在2013年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绩!同时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①根据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1)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做官。作用: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汉武帝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儒者参政。

  ③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④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相关链接:

2013江苏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江苏真题及答案(历史)

2014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宋明理学

高考历史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高考文综试卷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

  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

  ①“理气论”。主张先有理后有气,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

  ②“心性论”。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2.王阳明的心学:(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把理学发展到心学。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 “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发挥儒家 的“仁”的思想。

2013年部分省市高考试题汇总
2013江苏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新疆理综试题答案

2014高考历史考点汇总:解放战争

高考历史考点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祝福广大考生在2013年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绩!同时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解放战争(1945——1949年)

  1.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

  背景:

  ①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③减轻解放区压力

  时间:1947年6月

  部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近大别山.

  意义:①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②对扭转全局起决定性作用,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2.三大战役——战略决战

  背景:战略反攻,敌我力量发生变化,时机成熟.

  时间:1948底——1949初

  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结果: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150多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背景:

  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②筹建新中国

  时间:1949年3月

  地点:河北西柏坡

  内容:

  ①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工作中心是恢复和发展生产

  ②规定了胜利后的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意义:

  ①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②对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⑪渡江战役:

  时间:1949年4月

  意义: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⑫胜利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

  ⑬历史意义:

  ①政治: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经济: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创造了前提.

  ③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⑭胜利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马列主义毛泽松思想的理论指导;

  ③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

  ⑤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展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 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依据、结果?

2014高考历史考点汇总:辛亥革命

高考历史考点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祝福广大考生在2013年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绩!同时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辛亥革命

  含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背景:

  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兴中会:时间:1894年

  地点:檀香山 人物:孙中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意义: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③革命形势的发展

  2.概况: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成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机关刊物《民报》

  3.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联合组成

  4.性质: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含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暴力推翻帝国主义支持清王朝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地位: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前提,即民族革命

  意义: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民权主义:含义:“创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地位: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意义: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权与建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含义:“平均地权”即主张核定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地位: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是三民主义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意义: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

  6.意义:

  ①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关链接:

2013江苏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之政治变革

高考历史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拿到考卷后5分钟内不允许答题,我们千万不要去抢做选择题,而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座位号,然后对试卷作整体观察,对全卷有个整体把握,以便尽早定下作战方案,对全卷各部分的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作大致评估。所有这些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答题策略。更多有关2014高考文综的信息可登录出国留学网文综频道,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

  政治变革

  1、类型

  ⑴、富国强兵:管仲改革【奴隶社会】、王安石变法、周世宗改革、金世宗改革。

  ⑵、社会转型:商鞅变法

  ⑶、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⑷、挽救危机: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2、认识:

  ①、王朝初的改革成功多,王朝中后期改革失败多。纵观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二是王朝中后期的变法改革。从结局上看,前者多成功、后者多失败。

  其原因:

  ⑴、新王朝的建立者多是雄才大略者,他们亲历了新旧王朝更替的血与火的变革,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个人权威强,调整政策的阻力小。而后者,其改革都是被动的,其进取性相对差,皇权保障作用相对小。

  ⑵、新王朝多是在农民战争推翻旧王朝以后建立的,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冲击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多没有经过农民战争的调整,封建统治的受到的冲击小,统治阶级派系复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⑶、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相对广泛地符合社会各阶级及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而中后期的改革和调整,必然损害统治阶级中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势必引起这部分人的反对,因而改革多归于失败。

  ②、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③、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④、适应生产力发展、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必将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⑤、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阴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⑥、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措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是否相适应。

2014试题库汇总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