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小报栏目,提供与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小报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五年级下册数学重要知识点

数学重要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数学 五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数学重要知识点有哪些呢?感兴趣的同学们快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重要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下册数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 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1、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x,)第1个数表示第几列(x),第2个数表示第几行(),写数对时,是先写列数,再写行数。

  3、从地球仪上看,连接北极和南极两点的是经线,垂直于经线的线圈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分别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表示“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都用度(°)、分(′)、秒(″)表示。

  4、将某个点向左右平移几格,只是列(x)上的数字发生加减变化,向左减,向右加,行()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8,3),列6+2=8;将点(6,3)的位置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4,3),列6-2=4。

  5、将某个点向上下平移几格,只是行()上的数字发生加减变化,向上减,向下加,列(x)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5),行3+2=5;将点(6,3)的位置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1),列3-2=1。

  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

  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2、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 ,]表示。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

与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小报相关的实用资料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提供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

  第六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101-103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初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体验归纳整理的数学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及运算法则的整理与复习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的数学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熟练的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回忆本单元有哪几个小节,每小节包括哪些内容,说说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边整理复习边写出本单元知识结构图。(见板书)

  二、引导学生合作归纳

  1.小组合作归纳本单元所学知识点。

  2.组织学生按顺序分组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汇报,并适时板书重、难点。

  (1)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意义相同、算理相同、数量关系相同。)

  (2)说一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它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去计算。

  (3)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规定的?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几个分数先一次通分,再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检测训练(小黑板出示)

  1.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训练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展示,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同分母分数的连加(或连减) 分母不变分子连续进行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按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整数的相同

  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简算

  课后小记:

  教研组长: 年 月 日 教学主管: 年 月 日

  第 周第 节 年 月 日

  第七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

  3.提高学生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

  2.计算结果的化简。

与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小报相关的实用资料

五年级下册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知识总结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梳理

  有很多五年级同学在复习数学时,复习效率不是很高。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1、 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 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

  2、 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注意点

  1)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

  2)站在任意一个位置,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4)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

  5)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也可能是不同的。

  6)如果从物体的右面观察,看到的不一定和从左面看到的完全相同。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1)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_3_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完全数:除了它本身以外所有的因数的和等于它本身的数叫做完全数。

  如:6的因数有:1、2、3(6除外),刚好1+2+3=6,所以6是完全数,小的完全数有6、28等

  4: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关系: 奇数+、- 偶数=奇数

  奇数+、- 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0四类.

  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 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欢迎阅读,更多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尽在实用资料栏目。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课一开始,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今天把自然数按因数个数多少来分类,也没有先让学生把20个连续自然数的因数写出来后,按有一个因数、两个因数和两个以上因数分类,而是在学生知道了奇数、偶数是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自己大胆猜测自然数还可以按什么方法分类。

  在这节课中有些环节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如从一张100以内的数列表中,寻找质数的过程时,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空间不够,没有让学生展示自己寻找质数的方法,老师用教具演示寻找质数的方法,太统一了学生找质数的方法,整个过程学生经历体验不够。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离我的教学预设还是比较相符,教学效果良好。

  因数和倍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复习,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不是重点,课堂应重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综合等多方面的发展,如果过多地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就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数学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再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统计》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liuxue86.com题。因...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提供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欢迎阅读。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数学知识点 初二知识点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

  初二代表初中阶段已过半,那么初二数学的知识点同学们总结过吗?如果没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不唯一,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等式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若a>b, 则a+c>b+c;<2>、若a>b, c>0 则ac>bc若c<0, 则ac

  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反射性:若a>b,则bb,且b>c,则a>c

  三、解不等式的步骤: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提纲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提纲。

  四、解不等式组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五、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 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设元,(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提纲文章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提纲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214979.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六、常考题型: 1、 求4x-6>7x-12的非负数解. 2、已知3(x-a)=x-a+1r的解适合2(x-5) 8a,求a 的范围.

  3、当m取何值时,3x+m-2(m+2)=3m+x的解在-5和5之间。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公式:1、 ma+mb+mc=m(a+b+c) 2、a2-b2=(a+b)(a-b) 3、a2±2ab+b2=(a±b)2

  二、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1、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3、ma+mb+mc m(a+b+c)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三、把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 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众数》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众数教案

  《众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会找一组数据的众数。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的能力。

  3、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

  4、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能针对不同情境正确选择统计量表示。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众数

  师:同学们,在上数学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你们填写成语的能力,大家想一想表现给老师看看。请看屏幕:( )所周知 万( )一心 ( )志成城

  师:三个成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那就是“众”

  “众”的含义是什么?(是大多数的意思)

  师:同学们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挺扎实的,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跟“众”字有关。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同学们手上的计算器在还没用到之前我们先不去碰它,能做得到吗?

  师: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喜欢。

  师:喜欢体育运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因为它能让人强身健体。

  老师发现,我们很多学生特别喜欢打篮球,而且他们的球技也不错,老师这儿有一组学生的投篮练习成绩,请看屏幕:

  10个学生每个学生投10个球,练习成绩如下:单位(个)

  5 5 6 1 5 2 5 5 5 5

  你们能同桌合作,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吗?

  平均数是:4.4 中位数是: 5

  师:你们是怎样算出平均数呢?

  生:把一组数据的所有数加起来再除以个数,就得到.师:大家也是这样算吗?

  师:这么说平均数和一组数据的所有数都关系,反映是的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平均数 整体水平 和所有数据有关)

  师:中位数呢,你们又是怎么求?

  生:(5+5)÷2=5

  师:说得真好,大家也是这样求吗?你们在求出中位数前,是先怎样整理这组数据?

  生:按大小排列顺序。

  师:这么说中位数和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因为中位数处于一组数据的中间位置,所以它反映的是这组数据的什么水平?它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板书:中位数 一般水平或(中等水平) 和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

  师;你认为用哪种统计量表示这组数据的水平比较合适?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用中位数5表示这组数据的的成绩比较合适,因为大部分同学投篮的个数集中在5个。而平均数4.4明显地比大部分数据小,因为受到偏小数1和2的影响.在这组数据中偏低了.)

  4、课件出示 观察这组数据,认识众数。

  师:刚才我们一起...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旋转》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旋转教案

  《旋转》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定义,感悟特性及性质,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想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师:在二年级和四年级我们都学习过图形的运动,你还记得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出示课件动态图片)

  预设:生:旋转现象

  2.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

  3.这些现象是不是旋转呢?(出示秋千等动态图)

  这些也是旋转现象,也是物体绕一个点转动,只不过进行的是局部的圆周运动。

  4.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现象?(生:螺旋桨,风扇,钟表等)

  5.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还很多,我们就从与我们最密切的钟表开始,来探究图形的旋转吧。(板书课题)

  二、展开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旋转方向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钟表的指针是怎样转动的?一起来比划一下。

  引出:与钟表指针转动的方向一样的叫做顺时针旋转。

  与钟表指针转动相反的方向叫什么?(逆时针)一起来比划一下逆时针旋转。

  2.旋转有几种情况?(两种: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3.这里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指的是旋转的方向(板书)

  (二)借助钟面,明确旋转三要素

  1.动态出示指针从“12”旋转到“1”、从“2”旋转到“6”。

  师提问:

  (1)仔细观察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不同点?

  板书:角度、起止位置

  (2)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点?

  板书:方向、中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怎样从起止位置、旋转中心、方向、角度等方面描述一下指针从“12”旋转到“1”的过程呢?

  生: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指针从“2”到“6”的过程吗?

  生答。

  4.你能想象一下指针从6到9的旋转过程吗?除了顺时针旋转还有其他转法吗?

  5.描述道闸的旋转(出示习题图片)

  师:打开课本83页,做一做,认真读题,想...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