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宋朝历史栏目,提供与宋朝历史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宋朝建于五代末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继续周世宗时统一天下的大略,最终基本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二帝发动宋代仅有的几轮北伐,宋代前中期疆域大致定型。此后宋朝一直采取重内轻外的消极防守策略,很少对北再兴干戈。建国之初,赵匡胤为避免重蹈唐后期藩镇割据和宦官频繁干政引发的悲剧,将军权归于中央,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采取募兵制和调将指挥制相结合的政法。这一国策影响所及深远:一方面宋朝地方兵员极广极雑,终宋少有权臣豪强乱政,工商业、科技发达,文化极为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后武备积弱,频频不敌北方外患,对西夏、契丹用兵屡遭挫败。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宋朝人眼里的宋朝

宋朝是什么样 宋朝民谣 宋朝人

  宋朝人眼里的宋朝

  历朝历代,因为政有善恶之别,人有美丑之分,而百姓诉求又得不到及时处理和疏导,便滋生了大量民谣。《诗经》中的《硕鼠》就是最古老、最流行、最经典的民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一个时代的民谣,如同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能清晰地映照出许多比正史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例如,从宋朝众多民谣中,随手拈出几首,当时的政情与社情,时弊与民怨,甚至一些官场趣事与宫廷秘闻,均跃然纸上,一目了然。

  对好官的盼望,是帝制时代百姓的共同心声。宋仁宗康定年间(1040—1041年),西夏扰边,战火燃起,韩琦、范仲淹先后受命,领军御边。他们采取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属羌、孤立西夏的办法,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百姓欢欣鼓舞。故民谣曰:“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

  宋仁宗一朝,包拯以立朝刚毅、铁面无私而闻名遐迩,因他曾任天章阁待制,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包待制”。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权知开封府,负责京城诉讼和治安。当时,打官司有一个规矩,百姓不得直接到衙门递交状子,要由小吏转呈。为了使知府大人早些受理,许多人不得不上下打点,疏通关节,一个官司打下来,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铜板,得不偿失。包拯坐堂开封府,却一改陋习,大开正门,使百姓能够直接上前陈述曲直,诉说冤情,既减少了百姓的打点费用,又准确地把握了案情,更缩短了审理周期,一举数得。因此,京城迅速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打官司无钱疏通关节也没关系,有包大人呢!

  好官少,酷吏多,是帝制时代的通病。而那些通过投机取巧上台的权臣,更是巧立名目,盘剥百姓,苛政猛如虎。百姓诉求无门,只好编段子、传民谣,诅咒贪官污吏,图个嘴巴快活。宋徽宗在位期间,童贯、蔡京通过“花石纲之役”,帮助皇帝搜罗天下珍奇,深得宋徽宗信赖。他们结党营私,打击异己,祸国殃民。于是,便有了民谣:“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筒”指童贯,“菜”即蔡京,表达了百姓对奸臣和恶政的深恶痛绝。当时,朝廷不但横征暴敛,而且卖官鬻爵。有一首民谣就直指这种丑恶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宋代一千文铜钱为一索,或一贯,大致相当于一两银子)意思是三千两银子可买一个秘阁官员,五百两可买一个地方通判,买官卖官都已经明码标价了,可见当时官场风气堕落的程度。

  靖康初年(1126年),金国屡屡举兵南下,宋军常吃败仗,每当此时,皇帝便纷纷下诏,征求应变之策,做出广开言路的开放姿态。而一旦金兵稍退,皇帝便又莺歌燕舞,纸醉金迷,听不进任何意见了。《宣和遗事》记载说:“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城门闭喻战事紧,城门开喻战事缓,讽刺了统治者的急功近利和反复。

  还有些民谣甚至操心皇帝家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让位于儿子宋光宗,自己当上了太上皇,希望过几年舒心日子。然而,宋光宗坐上皇位后却一反常态,对深居重华宫的孝宗不但没有正常的礼节,甚至一年多时间,不去探望孝宗。作为天下表率的皇帝,竟然在一贯标榜以孝治国的国度里,不忠不孝,结果道路流布,家丑外扬。因此,民谣说:“汝亦不来我家,我亦不来汝家。”

  不过,民谣更多的是指向社会不公和正义缺失。帝制时代,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既无地位,收入也微薄,万一遇上灾年,...

与宋朝历史相关的实用资料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宋朝的历史地位

中考历史

  宋朝是当时的世界大国,并且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封建帝国。其经济文化多方面的成就,不仅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并且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深远的影响。就举世闻名的中国四大发明而言,其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项,开发应用的主要阶段都在宋代。宋朝在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又是海上贸易大国之一,输入品大多是原料,而输出品大多是手工业制成品,这也反映了宋朝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宋朝属于封建社会的中期,尚未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唐五代以来,从阶级关系到政治制度的一系列变化,大致到宋代告终,宋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宋代社会生产迅猛发展,其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唐朝,成为战国秦汉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完成于宋代。在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的浙西平原,其经济以稻麦两熟制为基础,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最发达地区。唐诗与宋词的主要取向与境界,全不相同,自难以断言其间的高低优劣,但宋代的词和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全面发展,则非唐代之所能及;而从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史学等方面作综合比较,宋代无疑也都超越了唐代,成为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鼎盛期。

  总之,宋代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宋元时代又是中华文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最后时期。自明以降,中华文明便逐渐落后于欧洲文明,丧失了世界上的先进地位。

  但从另一方面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地区最小的中原王朝。在铲除唐五代藩镇割据势力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守内虚外”的政策,有效地维持了内部统治局面的长期稳定,又造成了对外军事能力的软弱状态。在与北方辽朝的抗衡中,宋朝处于劣势,后被新兴的金朝占夺了北方半壁山河,最后又被北方的元朝灭亡。宋金元时代复杂的、尖锐的民族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北方部分地区经济文化的严重倒退。

 

...

与宋朝历史相关的中考历史

宋朝皇帝列表

历代皇帝列表 宋朝皇帝列表
宋朝皇帝列表

  宋朝,一个繁华盛世的王朝,同时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王朝。一提起宋朝,就会想到宋朝的词,其实,除了词,宋朝还有很多优秀的统治者,正是在他们的治理下,才有一个供词人创作的环境。出国留学网的小编整理了一下宋朝的历代皇帝列表,欢迎阅读。

  宋朝皇帝列表

  一、宋太祖赵匡胤(北宋)

  宋太祖 (927—976)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 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自建隆三年 (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又以杯酒释兵 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

  二、宋太宗赵炅

  宋太宗赵炅(939—997)。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费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费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

  宋太宗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执政措施,还得从他的继位说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根本是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他哥哥的遗产。这一特殊的继承结果对大宋朝的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点甚至在太宗个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997年,病逝于汴京万授殿,终年五十九岁。

  三、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1022),原名赵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后立为太子。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 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进犯澶州,真宗亲征,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质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期任用王钦 若大兴祥...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宋朝的政治制度

中考历史

  宋朝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的重现和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的擅权,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夏等侵扰,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包括职官、军事、科举、法律等制度。

  官制

  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或称政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神宗赵顼元丰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将其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宋徽宗赵佶时,蔡京为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作为宰相。南宋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复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宋哲宗元祐时,设平章军国重事或同平章军国事,以处“老臣硕德”,位居宰相之上,每数日一朝,非朝日不到都堂。宋宁宗时,每三日一朝,宰相不再掌印。南宋末年,贾似道专权,任“平章军国重事”,左、右丞相实际上屈居于类似副宰相的地位。

  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其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等。

  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号称“计相”。宋神宗改革官制,撤销三司,将三司的大部分职权归户部和工部。南宋增设总领所,负责供应数路或一路各军钱粮,并参预军政。其长官称“总领某路财赋军马钱粮”,简称总领。

  北宋前期,宰相主管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宋神宗官制改革后,宰相实际兼管财政。南宋时,宰相又兼任枢密使,兼管军政。这样,宰相再次握有民政、财政和军政的大权。

  专管监察的机构是御史台,其长官称御史中丞,副长官称侍御史知杂事,主管纠察百官,肃正纲纪。台官有弹劾权,可以上疏言事,评论朝政,弹劾官员,还准许“风闻”论事。专管规谏讽谕的机构是谏院。宋仁宗赵祯时始单独置院,其长官称知谏院事或左、右谏议大夫,凡朝政缺失、百官任非其人、各级官府办事违失,都可谏正。台、谏官都以言事弹劾为责,其职权本无多大差别,这一状况导致后世台、谏的合流。

  为皇帝起草制诰、赦敕、国书和宫廷内所用文书的机构是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直学士院等。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或知制诰分掌“内制”和“外制”,总称“两制”,翰林学士等还侍奉皇帝,充当顾问。

  宋初的最高司法机构是大理寺和刑部。各地奏案先经大理寺裁决,报告审刑院复查,写出奏稿,上呈中书。中书申奏皇帝论决,宋神宗改革官制,审刑院并入刑部。

  三省六部,即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以及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北宋前期,三省的名誉长官“门下侍中”、“中书令”和“尚书令”,也极少委任过,而另外各委派一名官员判本省事。尚书省所辖六部,也各另派官员一人至二人判本部事,本官不管本职,而且新设一些机构分割了各部的大部分职权。如审官院代行吏部考校京朝官的职权,太常礼院和礼仪院代行礼部的礼仪之权,三司代行户、工部的大部分职权,审刑院代行刑部复审大理寺所定案牍之事等。直到宋神宗改革官制,以三省代替中书门下,六部各设尚书和侍郎,主管本部事务,三省六部才行使相应的职权。

  宋朝...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威震西夏的宋朝名将

中考历史

  行伍出身,威震西夏的宋朝名将

  狄青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遥指的一方土地就是宋朝名将狄青的故乡,他是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有关他的小说和戏曲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在历史上,狄青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正史上有这样的记录,“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在京城老百姓的眼里,狄青是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美男子,以至到了宋哲宗时期,皇帝为大长公主挑选夫婿,在士大夫的圈子里遍寻不着,一时没了主意,近臣们纷纷探听公主心目中的驸马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皇帝老爷言之凿凿,“一定要象狄咏那个样子”,狄咏就是狄青的儿子,当时在宫廷里充当卫士,从此以后,帅哥狄咏就被别人称作“人样子”,有其父必有其子,狄青相貌出众、气概非凡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事情。“临敌被发、带铜面具”是狄青在战场上的特殊装扮,是否因为煞气不够才化装成妖魔鬼怪,也找不到足够的证据,但是,在中国百姓的心里,狄青已经成为一个天神,而不是出生贫寒的一个凡人。

  狄青(公元1008年—公元1057年),字汉臣,出生农家,自幼练得一身好武艺,狄青从军却不是主动从军,宋朝军人地位低下,士兵被百姓们称为“赤老”(这个词至今还是骂人的方言),远没有唐朝军人“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的豪迈,为了防止士兵潜逃,宋军还有在士兵脸上或身上刺字的习惯。狄青就是因为兄长与他人斗殴,造成严重后果,为兄顶罪被迫充军的,“逮罪入京,窜名赤籍”,所以他脸上刺有黥文,伴随了他一生的荣辱沉浮。他从普通一兵做起,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创造了位极人臣的奇迹。

  狄青开始隶属骑御马直,身份是京城卫士,赵元昊(拓跋元昊)起兵反宋,宋仁宗下令挑选善于骑射的卫士从军,狄青来到了西北前线,开始了血战沙场的边塞生涯,“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他的军功是真刀真枪换来的,是流血流汗换来的,“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他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待遇甚厚,进士出身的范仲淹就是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才子,他对狄青说道,“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将《左氏春秋》赠予狄青,鼓励他多读史书兵法,狄青听从了他的建议,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战功累累,升至经略招讨副使,西夏党项人十分畏惧这个戴着铜面具的宋朝武将,把他称做“狄天使”。比起好水川战役中宋军的表现,狄青训练的士兵个个都是能征惯战的好手,能拉强弓,能骑烈马,能使刀枪。公元1052年(皇佑四年)狄青升为枢密副使,带着精锐的西北军来到平定侬智高叛乱的前线,打出了兵书上传诵千古的精彩战役——昆仑关(今广西邕宁县与宾阳县交界)之战。

  北宋皇佑四年,西南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并在邕州(今南宁)建立了大南国。史书上记载侬智高为了摆脱交趾(今越南北部)的控制,多次向宋朝恳求内附,宋仁宗赵祯担心因此得罪交趾,多次拒绝了侬智高的请求,侬智高忍无可忍,向大宋发动了一场风云变色的战争。

  侬智高精通汉文诗书,是当时广源州(今越南高平)少有的中举的读书人,侬智高的母亲却是一个喜欢吃人肉的女魔头,而且口味颇为挑剔,爱吃幼儿,每天都要杀死一名小儿供她大快朵颐,如此可怕的蛮族,难怪宋朝君臣头皮发麻,敬而远之。侬智高在汉族奸细的帮助下,很快形成了雷霆之势,宋仁宗害怕了,一反往日文人为正、武人为副、宦官监军的带兵惯例,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总领平南...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宋朝的开国宰相

中考历史

  赵普

  在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画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

  后周判官 宋州书记

  赵普生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卒于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父赵迥,避后唐赵德钧兵戈乱,迁居洛阳。赵普读书不多,自幼学习吏事。成年后,被聘为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幕僚,后举荐于朝廷,与赵匡胤同为后周世宗柴荣部下。赵匡胤部破滁州后,欲斩盗百余名,经赵普审讯,大部非盗贼而存活之。赵匡胤奇之,遂用为同州节度使屑下的司法推官,旋用为宋州的书记官。

  陈桥兵变 佐命殊勋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去世,由遗孀佐幼主宗训即位。时赵匡胤执掌护卫皇帝之禁军,担任殿前都检点要职。建隆元年。(960年)春,传契丹勾结北汉入寇。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派赵匡胤率军北征,而兵行开封东北四十里之要道陈桥驿时,将士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按律披龙袍即谋叛,赵匡胤在既成事实面前,假惺惺地从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过所谓“禅位”书而正式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旧史记载这段历史虽然也留有蛛丝马迹,但认为赵匡胤是被迫的,按他的仁爱本性是决不会从寡妇孤儿手中夺取政权的。然而,是谁煽动部将为谋富贵而拥立新主?为什么留京守卫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巳愿意拥立赵匡胤呢?为什么兵变前赵匡胤之弟赵匡义与掌书记赵普早巳知情而不发?兵变之际又由他们枕戈待旦守护黄袍加身之赵匡胤呢?这些情况都不言而宣地说明,赵普在其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这些事是弄刀舞枪、迷信武力的将领,包括赵匡义在内都计虑难周的。所以,按政变的实际作用来说,这位从滁州战役时就与赵匡胤联宗的赵普,是建立了特殊功勋应获头功的。

  然而,在论功行赏时,除了一批原来地位重要的拥戴赵匡胤的将领如石守信、高怀得等得到晋升要职以外,赵普仅得了个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一般官职。为什么呢?工于心计的赵匡胤不能不继续重用后周宰执范质,王溥以及魏仁甫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之心,而不致削弱刚刚接管的国家机器。这一点,赵普是有所认识的.因此,他照旧要为新皇朝的稳固出力。

  从征二李 位列枢使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后周时义成军节度使李筠,本来是个网罗亡命之徒的野心勃勃的将领,他不甘居下,拒绝新皇帝授予的兼中书令的高官,而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太祖亲征并随同前往。六月,石守信、高怀德攻陷保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自焚死。

  时后周太祖郭威之甥、驻扬州之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已成为宋廷心腹之患。李派翟守殉联结北汉,中途被俘为宋太祖所用以后,宋廷采取赐李铁券(免死牌)以稳其心,并令其移镇青州(今山东济南一带)以便就近约束。李重进扣押宋使,遂于七月起兵反宋。宋太祖派石守信、王审琦征讨,迁延未克。赵普因以原后周之将士攻后周之贵戚为虑,劝太祖自行。十一月从征扬州,—举攻克,李重进全家自焚死。

  二李叛乱的平定,从献策亲征之意义上来说,赵普之功显著。遂迁以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

  加强君权 杯酒释兵

  在我国封建时代,不乏有...

宋朝名人晏氏父子

作文素材 名人名言

  北宋初年的词,还没有脱离花间派那种浓艳的风格,王禹偁这首词却清丽淡雅,境界比较开阔,别具一格。据考证,这首词可能是他在苏州任县令时写的。 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宋朝名人晏氏父子的文章,更多文章尽在出国留学网。

   宋朝名人晏氏父子

  介绍晏氏父子之前,不妨先说一说北宋初年两个名人,一个是王禹偁,一个是寇准。王禹偁是北宋初著名诗人,只留下一首词——

  《点绛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北宋初年的词,还没有脱离花间派那种浓艳的风格,王禹偁这首词却清丽淡雅,境界比较开阔,别具一格。据考证,这首词可能是他在苏州任县令时写的。秋风秋雨,一片萧瑟,但苏州这一带风景依然是美丽的,所以说“江南依旧称佳丽”。词人望着南飞的大雁,排列成行,在天空自由地飞翔,由不得想到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却一事无成,没人理解,没人提携。“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王禹偁的诗学白居易,在宋初算得是开风气的——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王禹偁贬谪在陕西商县时思念故乡的诗,“数峰无语立斜阳”,用拟人手法写自然景物,显得特别有情趣,也显示出诗人当时内心的寂寞和对贬官不服气的倔强。

  寇准是杨家将戏剧中屡见的人物,他最出名的政绩是“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契丹萧太后率兵大举入侵,宋朝廷一些人吓得主张迁都逃跑。任宰相的寇准,则极力主张宋真宗亲临前线督战。真宗勉强听从了,结果还算打了个胜仗。可是,宋朝的基本国策是对外妥协以求得皇权的稳定,于是,打了胜仗照样向契丹赔款。而寇准因得罪了主张逃跑的官僚,两年后就被罢了相位。

  他为人刚正,是北宋一代名臣,词则没有脱出花间派的窠臼,词境淡远,情致缠绵——

  江南春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写游子思乡之情,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凄苦,可能是他贬官在江南时写的吧。这与他的诗很相近——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两相比较,词显得不如诗更有味道。

  北宋初年,词坛上还没有什么较为杰出的词人,和足以震撼人心的佳篇佳句。这种情况,到晏殊进入词坛后才有了一些改变。说到晏殊,我们自然立即就会想到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一千年前创作出来的两句词,却依然充满了生命活力,参与着现实生活,我们随时都可能引来当自己的话说。

  晏殊是个神童,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被推荐给皇帝,镇定自若的与成年人一起参加进士考试,就成了进士。从此一帆风顺步入仕途,晚年官至宰相。他是当时的文坛领袖范仲淹、欧阳修这些名重一时的人物,都受到过他的奖拔。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暮春时节,夕阳西下,抒情主人公在自家园林里的花径上徘徊,一丝拂拭不去的惆怅,无可奈何地袭上心头。去年,...

宋朝人物评说二

评说 人物 宋朝
散文标题: 宋朝人物评说二
关 键 词: 评说 人物 宋朝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比起他的兄长,赵光义显然更加令人不喜欢。赵光义的发家分明是赵匡胤的连带,要不然,这个没多少战功的家伙要爬到开封府尹的位子,这可是件很难的事。

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的阴谋中,貌似很不情愿地被拥戴他的人披了一身的黄袍,事实上,在这场活动中,赵光义起了很好的穿插作用。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要谋划这么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当然离不开赵光义。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完成之后,赵氏兄弟心照不宣,而前面说过的赵匡胤重情的性格就开始埋下了斧声烛影的伏笔了。

比较这两兄弟而言,赵匡胤是比较大气的,不管在对待属下、对待朋友,还是在对待前朝故主和其他亡国之君,他都能用宽容的心态处理。赵匡胤当皇帝以后,始终偏心着他的这位弟弟。他自己的长子赵德昭,只是个“贵州团练使”“同平章事”的职务,名义是相位,却没有宰相的权力,并且终宋太祖一世,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都未封王。而赵光义的爵位是晋王,任开封府尹,有名有实,算得上是实力派人物。开封府尹是首都的最高长官,关系着皇族的安危,这已经表明了赵匡胤对他的坦城和完全的信任。而我们从赵光义的所为里不难看出,他对乃兄却完全不是这个调调。按理说,赵匡胤如此信任他,他更该多替哥哥分点责任,担点骂名,唱唱黑脸,做好捧哏才对。可是,他显然是个很有野心的家伙。他在任开封府尹的时候,大力培植亲信,网罗可用之材,利用士人亲近皇族的心理,把许多人才收为自己的亲信。他还把触角伸到了皇宫大内,以后在政变中起到莫大作用的宦官王继恩也在他的心腹之列。史书里还提到他示恩于赵匡胤的心腹田重进,想把他也拉过来,不过碰了一鼻子灰。可见,他跟着赵匡胤起家以后,把赵老大广交朋友的优点临摹得很不错,只不过,他的良苦用心,却比赵匡胤深得多了。

那么,是赵匡胤如此昏庸透顶,看不出来他的野心吗?当然不是。前面说过,赵匡胤是五代十国以来难得的一个明君,而且开封府尹是个什么样的位子,他岂有不心知肚明的道理,后周的柴荣在继郭威的位前就当过这个重要的职位。虽然史书不可全信,不过史书里有时候透露的一两句话其实是很耐人寻味的。在他被“斧声烛影”掉的那年三月辛巳日,他到了洛阳,透露了想迁都洛阳的想法,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最后在赵光义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险”(意思说开封府虽无险可守,但是皇权是否巩固,不靠地势陷要,靠的是人君的仁德),赵匡胤不再坚持。回来以后,刚给弟弟光义、光美和儿子德昭加官晋爵后又“诏益晋王食邑,光美、德昭并加开府仪同三司,德芳益食邑”。然后,九月,一向没什么病,也不爱喝酒的赵匡胤,和赵光义喝到半夜后就在醉梦里“崩”掉了。

事实上,赵匡胤是不是被赵光义搞掉,这已经是无关紧要的问题了。我认为,赵匡胤的死,实际上是他性格中的“重情”给害死了的。他的心地不坏,对于朋友、结拜兄弟、甚至从前的敌人,他都能能以诚相待,对于他自己的手足同胞,他更没有理由要猜忌亏待。赵光义为了解释自己继位的合理,后来和赵普一起炮制出所谓“金匮之盟”,这东西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我觉得,以赵匡胤的性格,多少对这种兄终弟及的事情有过考虑。在当初“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光义是重要的主谋,对于赵匡胤来说...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