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栏目,提供与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

  【课前准备】

  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

  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赏析:

  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于物。“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个短语,一幅画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动作细节见心性)

  下片赏析:

  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因为这里用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备)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桓温)(惜流年,悲不遇)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

与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liuxue86.com。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侂胄被杀。

  3.写作背景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

与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相关的实用资料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