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高一历史下册教案栏目,提供与高一历史下册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教案大全(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高一历史下册教案

  教案的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教案大全(汇总),希望您喜欢!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教案大全(汇总)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与高一历史下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教案

高一历史下册教案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盟的发展历程,说说中国与东盟的交往情况;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原因和影响,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概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过程,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中国与东盟交往的材料,了解东盟日益扩大及其影响;用列表等方式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通过上网等途径搜集中国参加APEC会议的资料,多渠道去了解和认识APEC建立的史实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学习和了解,体会当今世界国家间加强合作、竞争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难点: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200多年前,法国文学家雨果就满怀深情地希望欧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确有人试图实现欧洲的统一,例如拿破仑就曾经统一了欧洲大部分。但是1812年进攻俄国失败,随后在莱比锡战役和滑铁卢会战先后失败,拿破仑统一欧洲的梦想破灭了。

  拿破仑等统一欧洲的努力最终是失败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经济基础。在这里我们不分析它们。欧洲的统一进程在二战后不断加强,出现了欧洲联盟,我们现在就来学习欧洲联盟的历史。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一种新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及经济区域集团。今天我们学习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和前景。

  【讲述内容】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一、欧洲联盟

  在上学期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中学习过有关欧共体的建立过程,而欧共体正是三大经济区域集团之一——欧洲联盟的前身。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可能性:

  ①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②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激起人们对欧洲统一的愿望。

  ③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1:为什么积怨极深的德、法两国能够携手合作?

  (1)法德在二战后沦为二、三流国家,西欧任何一国都不是美苏的对手。欧洲要自强,唯有联合。

  (2)因为历史的教训使两国人民认识到和平交往才能够共同发展。

与高一历史下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

高一历史下册教案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点:《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2)技能:理解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

  (3)运用:探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政策对比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外交活动。认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现实意义。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去分析事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教学难点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作用。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认真辨认上面三幅图片,它们分别是什么组织的标志?

  过程评价:三幅图片分别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这些组织为什么要成立?它们的成立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主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二战对欧美各国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一影响导致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变化?

  多媒体展示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所有的大城市几乎化成一片瓦砾,英法等战胜国也受到严重削弱。英国对外贸易削减2/3,外债由1939年的4.76亿英镑增至1945年的33.55亿英镑。法国的铁路运输大部分遭到破坏,约50万座建筑物被毁。

  美国的经济却在战争期间获得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1940年的1006亿美元上升至1945年的2136亿美元。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由1937年的42%升至1945年的60%。1945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已占到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59%,1948年更增至74.5%,美国已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过程评价:西欧国家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这样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而美国企图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战后美英两国在金融领域展开了争夺。

  (板书)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二战后...

与高一历史下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高一历史下册教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阅读课本P98历史纵横)

  2.内容

  项目 内容

  农业

  (重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

 ...

与高一历史下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高一历史下册教案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2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播放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片段(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群众的一段演说),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困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能否经受严峻考验,由此导入新课。

  2 新知介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国内:政治上,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国内: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它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评价

  (1)积极: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2)消极: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

  连年的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

  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直因)

  2.概况(时间、目...

与高一历史下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高一历史下册教案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

  (2)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能列表归纳;

  (3)通过对本课学习,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看音像资料,懂得提取有效信息、锻炼分析能力

  (2)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培养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及原因,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从而认识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自我完善。通过学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干预经济,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 教学难点

  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面对1929-1933年的大萧条,罗斯福实施新政,使美国走出了危机的阴影,并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战后严重的经济困难,资本主义国家的改变会如何呢?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

  2 讲授新课

  【思考一】二战结束后,面临着战后的重建,假如你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你认为怎样才能尽快恢复经济呢?

  (1)调整政策 (2)发展科技

  【思考二】在调整政策方面,你认为有哪些成功经验和理论可以借鉴呢?

  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

  【幻灯片】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存在消费不足等弊病。提出: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当通过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利率等刺激消费和增加

  投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

  【结论】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19世纪末产生,经罗斯福新政,凯恩斯倡导,到二战后有了进一步发展。

  【思考三】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主要有哪些?

  材料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产生了一系列私人垄断资本难以克服的矛盾,私人垄断资本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与高一历史下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

高一历史下册教案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

  援引历史资料(图片表格等),帮助学生归纳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运用分析与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加强学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经济虚假繁荣会导致经济的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对经济危机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的重要性。

  树立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和面对灾难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难点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

  1.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依然存在。

  2.毫无顾忌的 分期付款 和 银行贷款 ,更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

  3,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 华尔街 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

  4.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 世界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5.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

  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被很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当时处于总统柯立芝当政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称为“柯立芝繁荣”。“柯立芝繁荣”时期,私人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美国三大支柱行业,一切显得富足而舒适。很多美国人乐观地认为,自己的“美国梦”正在实现。然而,到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却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短促的“繁荣”一夜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大萧条景象。大街小巷中的美国人都在纳闷儿,“美国到底怎么了?”“美国梦哪里去了?”

  为什么会爆发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为什么如此严重?这次经济危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

  二.检查预习情况:讲授中穿插提问、抽查

  三.布置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探究题:

  (1)阅读P81图《廉价卖车》、《黑色星期四时的华尔街》、《美国人领取救济》,提问:你如何认识这三幅图反映的现象?

  点拨方法:简单认识本课要讲的内容

  参考答案:这是美国在1929年经济危机降临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2)阅读P81【学思之窗】回答:20世纪20年代的分期付款方式...

与高一历史下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一历史下册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神奇的魅力;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中国的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中国有2000多家报纸、9000多种期刊、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户9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讲述内容】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的问世冲破了旧时报纸的局限,消息已不限于单纯的政治公报,开始重视对国内外大事和市井社会民众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形成了一份现代意义的中国报纸。1912年史量才接任总经理,大刀阔斧致力于改革,《申报》蒸蒸日上,提到《申报》无人不晓,以致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把一切报纸都叫作“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 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

与高一历史下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高一历史下册教案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

  课后小结

  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

  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   B.组建了近代海军

  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   D.禁绝外来事物

  解析 从材料中的“天下商民称便”可以判断B、C错误。从火轮船的传入这一史实来看,中国并没有禁绝外来事物,D错,故选A。

  答案 A

  2.1949年开国大典,北京居民观礼时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 (  )。

  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地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 ②③④

  解析 中国第一条地下铁路始建于1965年的北京。故排除④。

  答案  C

  3.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近代列强不断在中国掠夺修建铁路的权利,其目的就是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因此近代铁路的修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④不正确。故选A。

  答案 A

  4.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  )。

  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

  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

  C.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

  D.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后,它才能健 康发展

  解析 中国近代的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受到帝国主义的限制和排挤,而且帝国主义利用它们延伸自己的侵略势力,A、C、D三项正确。...

与高一历史下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高一历史下册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

  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对外开放的原因

  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

  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教师总结)(课件显示)1、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2、从我国历史经验教训中,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3、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出发,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过渡: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进行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中国是如何进行对外开放的?具体分哪几步走? 第一步又是什么?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演示对外开放的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

与高一历史下册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