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2014广东高考语文文言文栏目,提供与2014广东高考语文文言文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4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祝福广大考生在2013年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绩!同时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 翻译方法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二).归纳要点 概括中心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

  (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

  (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

  (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

与2014广东高考语文文言文相关的高考语文

2014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张文瓘

高考语文文言文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瓘浸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鉴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性严正,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 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明经 第:考取。 .

  B. 子无为嫌 嫌:疑忌。 .

  C. 俾其守约束 俾 :使 .

  D.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

  【答案】D

  【解析】比拟,相当

  【高考考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所不及 公之逮所由使也 ..

  B. 因极推引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C. 逸则富以康 醉则更相枕以卧 ..

  D.保邦于未危 室西连于中闺 ..

  【答案】B

  【解析】A、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作名词性短语|与介词构成所字结构,表原因;B于是;C表并列|表修饰;D在|到。

  【高考考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与2014广东高考语文文言文相关的高考语文

2014云南玉溪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到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

  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①誳: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参考译文】

  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

  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样的处事原则;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站直,圣人是这样的行事原则。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管蔡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所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流急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静。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功绩。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以下《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问您精心提供,希望对大家的高考复习有所帮助。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美博教育何老师教你如何在考试中文言文拿高分!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表现性格的,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是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美博教育何老师终结:文言文考查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可以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考

文言文阅读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

  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表现性格的,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是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可以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即使遇到阅读难度大的文章,也要调动积累,沉着应对,不必庸人自扰,所谓“人难我难,我不畏难”。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

高考语文文言文如何断句

高考
一、 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文卷第12题)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四、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

2014高考语文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1.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2.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 仇:报复

  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笼:用笼子装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日将暮,取儿稿葬 暮:落山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3.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④君子病无能焉 病:以„„为病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5.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

2014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小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祝福广大考生在2013年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绩!同时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文言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

  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

  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相关链接:

  2013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浙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北京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辽宁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福建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