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2015中考语文课本知识栏目,提供与2015中考语文课本知识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故乡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九年级上册每课要点--9故乡

  之一

  第一部分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呐喊》的小说有哪些?〔《社戏》与《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所写的是什么样的故乡呢?

  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凄凉,一年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

  关于题目: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关于本文的线索和结构: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我”回故乡的时间为顺序,以“我”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枢纽来展开故事情节。

  思考:

  按“我”回故乡的时间顺序,小说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并说出每个部分写什么?

  (1)回故乡(1--5段)

  (2)在故乡(6--77段)

  (3)离故乡(78--88段)

  关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思考:

  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说说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

  主要人物:闰土

  衬托人物:杨二嫂

  线索人物:“我”

  2、让我们先看主要人物闰土。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少年闰土的形象:朴实、善良、热情、活泼、聪明、勇敢的小英雄,是通过多种描写方式及多个故事情节来塑造的。

  中年闰土的形象:衰老、迟钝、自卑、麻木、迷信的木偶人。

  闰土由“小英雄”到“木偶人”这一惊人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民生活上日趋贫困;精神上遭受损害。

  3、划出课文里描写杨二嫂的句子,这个人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变化?她并不是主要人物,作者为什么要写她?

  以前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以色相招揽顾客,使一个小小豆腐店居然财源茂盛起来。然而整个社会经济的没落,最终也没有使她逃出悲苦、破产的命运。第45段写她的外貌发生了令人憎恶的变化,而更可怕的是她的灵魂被罪恶社会所腐蚀,变得庸俗贪婪、明抢暗夺、尖酸刻薄。她“辛苦恣睢”的生活是农村经济凋谢的必然结果。她是作为闰土的重要陪衬人出现的,为“我”与中年闰土的重逢,作了必要的渲染和铺垫。

  4、“我”是怎样的人?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物? “我”回故乡前后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写这个变化?

  “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悲苦的下层知识分子,虽已背叛了原先的阶级,但没有奋起为社会的解放而努力,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辛...

与2015中考语文课本知识相关的中考语文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吆喝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八年级下册每课要点--18吆喝

  之一

  关于作者

  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1999),生于北京。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他一生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 等。

  学习本文,感受文中流利而俏皮的京白,和70年前的老北京的色、香、味,所带给我们感官上的愉悦,品味生活中浓郁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生活的追忆与怀想。

  一、学习本文,掌握下列词语。

  1、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钹(bō)  荸荠(bí qi)   铁铉(xuàn)   秫秸秆(shú jiē gǎn)  招徕(lái)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合辙押韵:押韵的意思。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二、课文分析。

  1、作者是从两哪方面入手写"吆喝"的?

  提示:作者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2、作者最喜欢的吆喝声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提示: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3、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提示:介绍了北京街头各种商贩吆喝声的多种多样,还介绍了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及特色(合辙押韵)。在作者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4、作者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各种吆喝很多,作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然能够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作者这样选材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

  5、一篇文章中往往会有关键段,它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本文的关键段是哪一段?

  本文第四段是关键段,它为本文确定了写作的顺序,明确了文章的结构思路。

  三、问题探索。

  1、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语言特点。请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所在地方的语言特点,并且和其它同学交流一下。

  之二

  《吆喝》

  1. 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 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春酒》

  1. 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 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俗世奇人》

  1.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 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三. 新课讲授:

  (一)《吆喝》

  1. 字词:

  招徕(1ái) 铁铉(xuàn) 囿(yòu)于

  隔阂(h...

与2015中考语文课本知识相关的中考语文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观潮

观潮

  八年级上册每课要点--28观潮

  关于“钱塘江潮”

  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湖”,“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关于作者

  周密,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词》等。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划出生字、生词,通过阅读注释、查字典,弄清字音、字词义,翻译全文。

  一、读准字音

  艨艟( )( ) 倏尔( ) 泅者( ) 穹( )

  僦赁( )( ) 一舸( ) 雷霆( ) 溯( )

  二、解词

  天下之伟观也        伟观:雄伟的景象。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既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        方:当……时候。

  人物略不相睹        略:微,一点。

  随波而逝          逝:去,文中指“沉没”。

  如履平地          履:踩。

  三、学习本文

  1、细读全文,试分别说说依次描写了哪些景象?

  先描写钱塘江口潮水的雄伟景象;再描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最后描写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巧。

  2、试找出文中描写钱塘江潮由小而大的文字。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憾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3、试分析“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虽席地不容闲”两句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说明观潮人之多,从而突出钱塘江潮声势之壮观。

  4、由“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一句会引起你哪些联想?

  由这句可以想象出商贾摊贩挥汗如雨,繁忙兴奋之状;看棚内外,游人争买饮食,嘈杂热闹之形。

  5、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

  篇末点题,既表现了观潮盛况,又衬托了海潮的壮观和表演的精彩。

  6、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的笔墨,写出了钱塘江口潮水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以及观潮的盛况。

 

...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秋天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七年级上册每课要点--14秋天

  千百年来,“秋天”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无不是忧伤、哀婉、惆怅,但诗人何其芳的笔下之秋却是一幅绚丽、丰收、清柔的画卷。

  介绍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四川万县人。他的代表作品有:诗集《汉园集》、《寓言》、《夜歌》;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杂文集《星火集》;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比较著名的诗歌有:《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和《老百姓和军队》。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1、字:

  镰刀 lián  肥硕 shuò  鳊鱼 biān  寥阔 liáo 清洌 liè

  梦寐 mèi  背篓 lǒu  栖息  qī  枯涸 hé   芦篷 péng   蟋蟀 xī

  2、多音多义字:

  露:A lù    丁:A dīng

  B lòu      B zhēng

  3、辨析形似字:

  撒 撤

  4、词:

  清洌:澄清

  寥阔:冷落,寂寞;寂静无声而显得面积大。

  枯涸:干涸、干枯

  5、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本诗的内容: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诗中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之木声悠远的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遥远的印象。诗人用多情的画笔描绘出了“秋天”到来的美好景象。诗人极尽铺陈之事,实写“秋”,暗写“人”,人在秋天里,秋在人心中。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写了户外的江景。其中“雾”、“霜”这些表示环境氛围的词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的画面,在诗人笔下都有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其芳的诗中出现,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由景入情。野草寥阔,溪水清洌,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都变得清静了,于是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原来,在牧羊女的梦里早已把“秋天”盛在了“心里”。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活泼的写出了人们“盼秋”、“戏秋”、“梦秋”的心理活动过程。

  6、本文作者通过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7、"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三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这三句作者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秋天的诗人的笔下有宁静、悠远的特点。

  二、品味诗的语言。

  第一节:“满坡”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净润泽的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果。最后用“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总括,画龙点晴。

  第二节:写的是渔家秋景,“冷雾”烘托出一派朦...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变脸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九年级下册每课要点--14变脸

  关于本文作者

  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代表作品有《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等。

  关于《变脸》

  《变脸》是作者1997年创作的。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场。剧情着重描写了一个叫狗娃的女孩的人生遭遇,同时也刻画了心地善良而命运不幸的老艺人水上漂的形象,反映了民间艺人的苦难命运,以及官场的腐败、军阀横行、匪盗为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旧社会的人民的生存状态。

  本文中涉及的几个人物是:水上漂、狗娃以及人贩子。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情节。

  一、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斟酒(  ) 糍粑(  ) 抠痒(  )

  安逸(  ) 阴霾(  ) 打鼾(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而显得混浊。

  盘缠:路费

  打牙祭:吃久未曾吃的丰盛的饭菜

  3、词语积累。

  怡然自得  睡眼惺忪  蹑手蹑脚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收留的事情。

  2、如何看待水上漂和狗娃的冲突?

  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而狗娃的处境,则表现她作为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于命运的抗争。二人的冲突,固然有性格的因素,而更多的是两个人命运的冲突。

  3、如何看待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

  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有着深刻的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根源,我们不能够对它加以简单的否定。水上漂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具有一些否定和破除重男轻女思想的性质。

  4、如何看待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

  帮腔人有着叙事人的身分,它可以是作者、观众或者剧中人的代言者。它对剧情起着催化、点化的作用。

  5、本文剧情的转折点是什么?

  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是本文剧情的转折点。

  三、问题研讨。

  1、学习本文,要体现人物语言的特点,以及对于塑造人物有什么帮助?

 

...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风筝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七年级上册每课要点--21风筝

  这篇作品创作于1925年1月24日。当时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更加腐败,社会更加黑暗。根深蒂固的封建家族制度、伦理道德依然沉重束缚和残酷地虐杀着儿童的精神。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先生创作了《风筝》作品,意在启示人们:如不改革整个社会,任何人的"补过"均无济于事,孩子们也绝不会真正获得"春日"的愉快。

  作品采用倒叙方法,以"风筝"为线索,由北京冬季天空的风筝谈起,指出"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设下悬念。接着回忆故乡放风筝的情景及小弟对风筝的喜爱,为写中心事件作铺垫。中心事件是"我"残忍地毁坏了弟弟躲在角落里偷扎的风筝。在"我"进入中年,明白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道理后,对这件事深深忏悔。但已没有弥补过失的机会了。小弟已有了胡子,不再迷恋风筝;向他道歉,求他宽恕,而他已全然忘了这件事,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课文结尾呼应开头:"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结构严谨。

  学习时,先朗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标出生字词。查字典,自主解决。

  一. 字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嫩(  )蓝   寂寞(  )  憔悴(  ) 诀(  )别

  嫌恶(  )   缠(  )绕  笑柄(  ) 惊惶(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  )     ┏ ____(  )

  恶 ┫          解 ┫ ____(  )

  ┗____(  )     ┗ ____(  )

  二.词

  1.解释下列词语

  惊异:惊奇诧异。

  寂寞:孤单冷清。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不堪:不能忍受。

  尘封:搁置已久,盖满尘土。

  宽恕:宽容饶恕。

  寒威:本文指严冬给作者造成的寒冷和威压的感觉。也暗指北洋军阀的统治给人造成的寒冷和威压的感觉。

  2. 词语积累

  浮动    寂寞    憔悴    荡漾

  不堪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三、句

  第二段"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与最后一段"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两句中的"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故乡的春天"都是指"风筝",因为在作者的笔下,"风筝"已成了故乡春天的象征。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北京冬季空中的风筝→故乡春天多姿多彩的风筝→虐杀弟弟风筝梦→读书明理无限懊悔→想补过而不得→再回北京现实的冬天。

  或:回忆前→回忆中→回忆后

  你现在能准确给作品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了吗?

  讨论课文内容:

  1、"我"弟弟"最喜欢风筝",文中哪些地方作了描述?

  ①"他……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公输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九年级下册每课要点--17公输

  之一

  第一部分

  《公输》是记述墨子劝止楚国攻宋的事。文章宣扬了墨家“非攻”的主张。这一主张,在战国时代,反对大国侵略小国,是有正义性的。文章还进一步表明墨子之所能够止楚攻宋,并不是仅仅由于他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同时也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

  关于作者:

  墨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脱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大约在公元前444年,楚用公输盘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的思想。

  学习课文。高声朗读课文,做到速度适当,停顿合理,不丢字、不错字。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划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正音、注释。

  1、文章开头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这说明什么?

  说明墨子为了阻止这一行径,不辞辛劳。这充分表现了墨子热爱和平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2、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墨子依据公输盘怎样的性格特点,采取什么方法从道理上取胜公输盘的?

  第一段主要写:墨子听到楚国要攻打宋国的消息,日夜兼程赶到郢都去见公输,要用道理说服他。

  第一段第一句就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第二句介绍了矛盾的双方, 两个主要人物都出场了,而且通过一个“闻”字和“行十日十夜”,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不辞劳苦的品质。这样写又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创造了气氛,设下了伏笔。

  3、文中写墨子日夜兼程到楚国去劝阻攻宋。请找出相应的词,这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墨子为天下排危解难的迫切心情。

  “闻之”、“起”、“行十日十夜”、“见”

  4、墨子见到公输盘,故意先说了什么?公输盘不知其意,是怎么回答?他不知不觉中了墨子的圈套,墨子抓住这句话向公输盘发起进攻,一口气数落了公输盘?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请献十金”,“吾义固不杀人”,“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

  5、墨子既然以理折服楚王,为什么却仍然不能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意图呢?

  墨子到了楚国以后第二回合的战斗——初斗楚王,使楚王深深陷于矛盾之中,狼狈不堪。但贪楚狡猾的楚王并不因为初斗失败而放弃攻宋的野心。他表面上承认墨子的分析批判有理,但却采取以退为守的手法,轻轻地把话题一转,以公输盘已“为云梯”,说明他攻宋的借口。这一转,作者别具匠心,把楚王虚伪,狡猾,贪婪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为下一场更激烈的斗争,揭示了新的矛盾冲突。这就使墨子进入更加艰苦曲折的第三个回合的战斗。

  6、本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的三个回合的斗争,表现了什么思想?

...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孔乙己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九年级下册每课要点--5孔乙己

  之一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也称赞《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学习本文内容:

  首先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划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字典注音、解释。

  一、字

  1、读准红色字的音

  傍午( ) 踱进( ) 咸亨( )

  侍候( ) 荐头( ) 绰号( )

  2、多音多义字

  ┍       ┍       ┍

  涨┤      间┤      和┤

  ┕       ┕       ┕

  二、词

  1、解词

  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2、积累

  惋惜  皱纹  不屑置辩  颓唐  好喝懒做

  其次分析小说人物:

  关于孔乙己:

  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他又没有资格挤进隔壁房里与“穿长衫的”并起并坐。但是,他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帮”高贵,不屑与他们为伍。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课文用短短的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点。

  2、找出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思考:从外貌描写中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一出场,写他“青白脸色”,是吃不饱,营养不良的...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