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2015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栏目,提供与2015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 51

2012中考语文

  中考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教育局教研室 杨发忠

  随着我省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散文阅读已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05年云南省课改区和非课改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二)阅读”中,均各选了一篇散文作为考查材料,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具体体现。为了帮助2006年参加中考的同学能更好地完成散文阅读题,从而获得高分,笔者认为同学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复习备考。

  一、认识和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2.散文的分类。我们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例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3.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4.阅读散文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神”。“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

  (2)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4)了解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前后呼应,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二、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步骤,琢磨答题技巧

  1.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考场散文的阅读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

与2015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相关的中考语文

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 41

2012中考语文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指导

  [专家概说]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应引起我们的继续关注。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

  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所以难度不大;

  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为此,我们平时诵读古诗词时要善于作一些理解分析;

  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2006年中考中不少地区由客观题转向了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

  [解题指导]

  (1)客观题解题方法:

  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2)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⑤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

与2015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相关的中考语文

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 35

2012中考语文

  聚焦中考对名著的变通考查

  ——中考名著考查创新题型例析(一)

  山东滨州 刘晓梅 张以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且在附录部分重点推荐了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的篇目。让学生拥抱经典,与文学大师对话。这是对人类文明精髓的传承,是让学生在卷帙浩繁的人类文化记忆中汲取营养。与此相衔接的是近两年中考名著题在题型设置、能力考核上出现了一些创新的题目。现从近两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中撷取部分典型名著题作简要解析。

  创新一:与对联结合

  (浙江温州2006年中考题)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作答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熟稔名著中的人物及其相关的情节,其次再思考能否用与上联对称的语言归纳概括。比如我们可用“运筹帷幄孔明巧摆阵”,也可从另一个角度,如“感恩图报孔明诚辅蜀”。

  创新二:与活动结合

  (浙江宁波2006年中考题)为了激发山区同学阅读名著的兴趣,大家准备制作一些书签,用来向他们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请参照示例写出你这张书签的文字内容。

  示例: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孤身一人在荒岛上度过了28年!坚毅顽强,精神可嘉。

  做这类题目最重要的是反复研读示例,在示例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并且做到形式统一,再就是审清题意,本题要求制作书签,那就要求语言凝练,并且尽量准确又生动,同学们要选自己很熟悉的名著,否则很难概括准确。

  请同学们再将去年湖北黄冈两个名著与辩论融合的题目温习一下:

  (湖北黄冈2005年中考题)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湖北黄冈课改区2005年中考题)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

  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回答这两个题都需要熟悉辩论的语言,其次就是要熟悉名著中的人物。

  创新三:与表达和积累相融合

  (陕西课改区2006年中考题)文学名著陶冶着我们的性情,砥砺着我们的意志,丰富着我们的情感和想象。《三国演义》中关羽_____________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形象;《格林童话》篇篇富含人生哲理,如______________;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为我们展现出______________、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的崇高人格和...

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 33

2012中考语文

  掌握方法是关键

  ——和中学生简单谈谈如何修改病句

  山东胶州 李德

  纵观近两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呈现出来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偏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病句的出现正是由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语序、词汇等使用不当造成的。而修改病句这样的题目考查的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所以,修改病句基本上成了每年中考的必考内容。那么,我们应如何修改病句呢?

  修改病句时首先要对病句的病因进行正确的诊断,然后对症下药,予以解决。

  检查句子的毛病,可以先读一读句子,凭“语感”发现问题。语句不通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不合语法规范;二是不合事理;三是修辞不当。辨析病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 缩句法

  就是运用对复杂单句成分分析的方法,保留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谓、宾,去掉句子的次要成分来检查句子的正误。

  例如: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心中传诵。

  这个句子比较长,一时难以判断是错在哪里,我们如果采取缩句的方法就容易判断了,我们可将它缩成“天使奋战在一线,事迹和精神在传诵。”我们很容易看出这是“精神”的“传诵”搭配不当的错误。

  2. 语感法

  用自己的语感检查语病的办法,人们在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形成了对用词规则、造句规则、调整语句可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规则、标点使用规则等的感性认识。这就是语感。一个句子有毛病,会造成与我们的语感不一致,使我们的感情不顺畅,如果拿病句同语感一对照,就能发现毛病在哪里。例如:经过反复推敲,他终于找到了解决和发现问题的好办法。

  语感告诉我们应是先“发现”再“解决”问题,所以这里犯了语序不当的毛病。

  3. 类比法

  发现某些句子或句子里的一部分同语感相冲突,而又无法断定有什么毛病时可以造出几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或短语进行类比,容易发现语病。

  例如:我们现在的学习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狭隘的目的。(读到“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的”感到别扭,就可以造出一些结构相同的语段来:“为了考取理想的学校为目的……”从这个相似的语段中可以看出,“为”和“为目的”不能同时使用,应当要么就是“为了……”,要么说成“以……为目的”。所以此句犯了两种格式混用的毛病。)

  4. 替换法

  将感到有问题的地方从句子里头抽出来,用其他词语加以替换,看看是不是合适。

  例如:道路两旁种植着果园。(把“果园”换成“果树”,句子才通顺。)

  5. 相关词语的检查法

  此法主要用于检查复句内部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存在问题。

  例如:不管是上大学深造,还是在工作岗位上自学,也有可能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这里错用了关联词语“也”,造成分句之间的关系表达不清,应把“也”改为“都”。)

  辨析病句的步骤

  1. 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看是否有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2. 理出枝叶。在句子中,定语、状语、补语与主语、谓语、宾语相比较,犹如枝叶一样,如果检查过主干没有差错,就应检查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

  3. 体味语意。在完成上两项工作的同时,可以体味句...

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 32

2012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考点归纳

  刘熙卿

  一、文言实词

  常用实词,是中考考查的传统考点之一。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对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主要包括: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异义、此类活用等。

  例1: 福州中考题

  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C 又患无硕名人与游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D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着重考查一词多义现象,其中A项中的“亡”前者解释为“逃跑”,后者是一个通假字,通“无”,“没有”的意思;B项中的“绝”,前者解释为“非常”“很”,后者解释为“隔断”“阻绝”;C项中的“患”,前者解释为“担心、忧虑”,后者解释为“灾祸”;只有D项中的两个“去”意义相同,都解释为“离开”。故正确答案是D。

  例2:泰州中考题

  对下列剧中加点词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再火令药熔(用火烧)

  项为之强(强壮)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恩德)

  B 行拂乱其所为(辅弼)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乃丹书帛曰(用丹砂)

  C 臣之妻私臣(偏爱)

  学而不厌(满足)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D 且焉置土石(哪里)

  或王命急宣(有人)

  欲辱之,何以也(用)

  解析:此题也是考查常见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涉及到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其中A项中的“强”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通‘僵’,僵硬”;B项中的“拂”,应解释为“违背”;D项中的“或”,应解释为“有时候”。故正确答案是C。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别较大,即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常会表示不同的意思,而且有些虚词还常作实词用。

  常用文言虚词有二十多个,需要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虚词的作用保留下来 ,哪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变化 ;在解释时,应准确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代替,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及意义。通过反复训练,熟记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或是可以用制作卡片的方法归纳上面提到的十五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并附相应的熟悉的例句。示例如下:

  文言虚词“之”在文言文中的多种作用或意义。

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 27

2012中考语文

  立意系列讲解之:

  反向立意意趣新

  周国安

  写作指津:

  每年中考,考生在立意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立意平庸”。你题目是“和谐”,于是一窝蜂地抢着说和谐的意义、和谐的益处;你题目是宽容,又不约而同地申述人应该宽容不应该苛刻。道理当然不错,但毕竟太过于“显而易见”。当十人、百人、千人、万人都在重复这显而易见的道理时。阅卷者的感觉会如何?

  这种立意上的平庸,一方面是青少年的从众心理使然,习惯跟大家想到一起去;一方面也是思维懒惰的表现,平时缺乏思维求异、创新的必要训练。而在思维的求异、创新中,反向思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也是摆脱平庸、从俗的一个有效方法。

  反向思维,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改变思路的方向。从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里外、因果等角度颠倒一下去思考。

  譬如“和谐”,当人人都强调和谐的好处的时候,反向思维者会讨论“和谐的弊端”或“不和谐的重要性”。再如“宽容”。当大多数人都强调人要宽容的时候,反向思维者则会着重论述“苛刻”的意义。这样的思维角度。不人云亦云,不显而易见,因而增添了立意的新颖性和深刻性。

  不要以为反向思维就是简单的“唱反调”、“说反话”。它有助于发现人们日常忽略的事物、道理,提醒人们关注平时察觉不到的角度、方法。

  当然,要想用反向思维在作文立意上建立奇功,还得做到以下四点:

  一、养成与众不同的思维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未必需要与众不同。跟随主流观点,跟多数人保持一致,会让我们更有安全感、认同感。但在考场作文里,认同并附和众人的观点,非但不会让我们获得“随和”的美誉,而且人云亦云的态度会引发阅读者的审美疲劳,引发阅卷者的厌烦情绪。从考试利益的角度,这绝对不利。所以,我们要养成与众不同的思维习惯,要有做少数派的勇气。相信“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要习惯站在庸常大众的对立面,就是要在立意上跟多数人“作对”、“过不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凡脱俗,才能发别人所未发,才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拍案称奇。

  二、强化与时俱进的意识。

  时代在发展,观念也在更迭。从前觉得对的,现在未必还对,从前觉得错的,现在未必就错。我们要自觉站在新时代的立场上,与时俱进,为时代立言,替时代发声。要敢于批评、否定那些虽然流传很久但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看法、观念;要敢于推陈出新,想前人之未敢想。言前人之未敢言。写前人之未敢写。譬如“东施效颦”里的东施,一直被当作“丑人多作怪”的反面典型,我们站在当代的角度,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不妨为东施平反,肯定她追求美的勇气和精神。再如“愚公移山”里的愚公,他一直被当作锲而不舍的正面形象在传诵,但从我们今天环境保护的角度,愚公的行为实不可取,不仅破坏了生态。恶化了环境,而且“少慢差费”,劳动效率极低,愚公真的很“愚”。简直是愚蠢和落伍的代名词。

  三、避免落入偏颇的泥淖。

  反向思维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少数派”。要使多数信服少数,认可少数,观点一定不能偏颇,不能存在明显的漏洞。所以,反向思维确立的观点首先要科学,譬如,一般意义上,我们都认为保护环境有利于人类生存,如果你偏要逆着来,提出观点“保护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破坏环境才能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这观点虽然“别出心裁”,但无疑站不住脚。因为它违背了基本的科学规...

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 25

2012中考语文

  中考病句修改试题修改方法指导

  木之本

  病句题是一种传统题型。也是中考“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经常考查的内容之一。学会辨析和修改病句,有利于正确运用句子来表情达意,这也是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具体体现之一,无论中考如何改革,它仍是一项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因此,这一类题型一直受到各省市命题者的青睐。

  病句修改题一般以选择题、句子修改题、语段修改题三种形式出现。考查的水平有三个层次:能识别,能修改,能使用符号修改。

  具体地说,病句修改呈下面三个变化趋势题:1. 形式上,从单句修改向综合型修改过渡,出现以段落修改为主流,偶有结合阅读和写作进行修改的局面;2. 内容上,改变了单一的考查方式,综合性逐渐增强;3. 深度上,从以前常规性的增、删、调、换、补、修,到现在的考查说出修改病句的理由。

  熟练地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常见的语病类型有:用词不当、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或赘余、逻辑错误等。现结合具体病例略作分析:

  一、用词不当

  主要有词性误用、词义不当、色彩不当、关联词语误用等几种情况。

  例1. 这是一个多么感动的场面啊!

  例2. 精装本与普及本的定价悬殊一半多。

  例3. 前程机械公司抓技术革新,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

  例4. 尽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也要完成任务。

  【我来分析】这四个例句均存在词性误用的问题。例1中“感动”是一个动词,在此使用为形容词,可改为“感人”;例2中的“悬殊”本是形容词,此使用为动词,可改为“相差”;例3中“下降一倍”则成本为零,这怎么可能?减少、缩小、降低和下降不能成倍,后面只能跟分数或实际数量;例4“尽管”是转折连词,此分句间是条件关系,使用它不恰当,应改为“不管”。

  二、搭配不当

  主要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等几种情况。

  例1. 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

  例2.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

  例3. 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例4. 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

  【我来分析】例1主谓搭配不当,“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例2动宾搭配不当,“塑造”与“事迹”不能构成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例3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干干净净”可以补充说明扫的程度,而“整整齐齐”则不能与“打扫”配搭,可在其前加上“把桌凳安放得”,也可删去。例4是因由于语序不当而造成主宾意义不当,应将“秋天的北京”改为“北京的秋天”。

  三、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这是汉语的一大特点。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意不明。语序不当主要有四种: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句子成分顺序不当、分句位置不当。

  例1. 我们认真研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

  例2. 数学对于我不感兴趣。

  例3. 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例4. 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

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 22

2012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演练

  藏根草

  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瞧,那是什么?”

  我们从它的身边走过,忽然发现它那灰暗的阁壁上,飘出来一缕又一缕鲜鲜活活的生命亮色,宛若一群藏在阁楼里的少女抛洒下来的掩面绿纱,情怯怯地朝我们招摇。

  是长青藤么?长青藤没有它这样的优雅;是牵牛花么?牵牛花没有它这样的美丽。

  我们认不出,更猜不透:在这石头墙上,存不得雨水,见不到土壤,这柔弱的小草,它是怎样活下来的?它的根又会藏到哪里?

  守庙的老人来了。

  他告诉我们,这些藏根的小草是何首乌。

  他告诉我们,这青山古刹,有股生生不息的“感应泉”,泉水流到哪儿,哪儿便可寻到何首乌家族的绿色庄园。它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它可以让白发人萌生一头乌亮的美发,它可以使失眠者做得成甜甜的美梦。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寻不到了。那些贪婪的采药人,寻求的是它生命的老根,它躲到哪里,人们便追到哪里,它也只好收起根来,藏进这石头缝里;扒不得这万佛阁,休想再夺它的根……

  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只要你认识了它,你在这个世界上便寂寞时不再寂寞,穷困时不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南针。

  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

  1、文中“它是怎样活下来的?”的疑问,从侧面表现出“它”

  2、“它是人类的朋友”一句中的“它”是指

  3、作者问藏根草:“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请你根据文意,代藏根草回答。

  4、文章最后说:“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根据文意,作者问万佛阁的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对于第4题的问题,万佛阁将会怎样回答?请你代它回答。

  参考答案:

  1、顽强的生命力。

  2、何首乌(家族)。

  3、答案要点:①不管受到什么摧残(挫折),都不屈服;②顽强地生活下去,展现自身的美丽(或为社会增添美丽,或实现自身价值等)。

  4、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5、答案要点:①不怕被遗忘,冷落;②我的价值在我自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或只要我有自己的价值,何必在乎世俗的评判?或宁愿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价值,也不愿迎合世俗等。)

 

...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