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高三数学教案栏目,提供与高三数学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13篇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教案课件是需要老师仔细准备的,每一份教案课件都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教案是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相关的实用资料,这些建议仅供参考,希望您能仔细权衡所有可行解决方案!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篇1)

  一.课标要求:

  (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① 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

  ② 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③ 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④ 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能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2)空间向量的应用

  ① 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② 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线线、线面、面面的垂直、平行关系;

  ③ 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

  ④ 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线线、线面、面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二.命题走向

  本讲内容主要涉及空间向量的坐标及运算、空间向量的应用。本讲是立体几何的核心内容,高考对本讲的考察形式为:以客观题形式考察空间向量的概念和运算,结合主观题借助空间向量求夹角和距离。

  预测20xx年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将侧重于向量的应用,尤其是求夹角、求距离,教材上淡化了利用空间关系找角、找距离这方面的讲解,加大了向量的应用,因此作为立体几何解答题,用向量法处理角和距离将是主要方法,在复习时应加大这方面的训练力度。

  三.要点精讲

  1.空间向量的概念

  向量: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如位移、速度、力等。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表示方法:用有向线段表示,并且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量或相等的向量。

  说明:①由相等向量的概念可知,一个向量在空间平移到任何位置,仍与原来的向量相等,用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②平面向量仅限于研究同一平面内的平移,而空间向量研究的是空间的平移。

  2.向量运算和运算率

  加法交换率:

  加法结合率:

  数乘分配率:

  说明:①引导学生利用右图验证加法交换率,然后推广到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之和;②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空间仍成立。

  3.平行向量(共线向量):

  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 平行于 记作 ∥ 。

  注意:当我们说 、 共线时,对应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可能是同一直线,也可能是平行直线;当我们说 、 平行时,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 ( )、 , ∥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 使 =

  注:⑴上述定理包含两个方面:①性质定理:若 ∥ ( 0),则有 = ,其中 是唯一确定的实数。②判断定理:若存在唯一实数 ,使 = ( 0),则...

与高三数学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通用高三数学教案简案范文

高三数学教案简案 高三数学教案简案范文 通用高三数学教案简案

  高三学生们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和事业的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通用高三数学教案简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通用高三数学教案简案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

  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通用高三数学教案简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

  2.掌握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充要条件意义及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教学难点

  命题条件的充要性的判断。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由上节内容可知,一个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可分为四类,即有哪四类?

  答: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充分又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本节课将继续研究命题中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二、新课:§1.8.2 充要条件

  问题:请判定下列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

  (1)若a是无理数,则a+5是无理数;

  (2)若a>b,则a+c>b+c;

  (3)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则判别式Δ>0。

  答:命题(1)中因:a是无理数a+5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的充分条件;又因:a+5是无理数a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又是“a+5是无理数”的必要条件。因此“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由上述命题(1)的条件判定可知:

 ...

与高三数学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范本(实用版)

数学教案范本 高三教案实用 实用数学教案范本

  教师们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都会提前做好教学方案,然后帮助学生能多学一些知识。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高三数学教案范本(实用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高三数学教案范本(一)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xxx大版高中数学必修x中第x章第x节的内容。主要是二元均值不等式。它是在系统地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优良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在解决函数最值问题中,基本不等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并能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借助于信息技术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能从较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中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实现对基本不等式几何背景的初步了解。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运用作差法给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同时,介绍并渗透分析法证明的思想方法,从而完成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证明。

  进一步通过探究几何图形,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加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

  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但是,倘若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并不能自觉地通过已有的知识、记忆去发展和构建几何图形中的相等或不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并选用合理的手段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另外,尽可能引领学生充分理解两个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为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做好铺垫。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a,b>0同时又要注意区别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例题落实学生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而对于“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进一步强化和应用,将放于下一个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能很好地展示几何图形,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教学中需要有具体的图形来帮...

与高三数学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2《流程图》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教案 流程图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2《流程图》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能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体会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通过框图理解某件事情的处理过程.

  2.在使用流程图过程中,发展学生条理性思考与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流程图

  【难点】数学建模

  教学过程

  【引入】

  例1 按照下面的流程图操作,将得到怎样的数集?

  9+(5+2)=9+7=16,

  16+7+2)=16+9=25,

  25+(9+2)=25+11=36 ,

  36+(11+2)=36+13=49,

  49+(13+2)=49+15=64,

  64+(15+2)=64+17=81,

  81+(17+2)=81+19=100.

  这样,可以得到数集{1,4,9,16,25,36,49,64,81,100}.

  我们知道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建模的过程可以用下图所示的流程图来表示:

  【实际操作】

  以”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为例来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

  (1)实际情景:

  在18世纪的东普鲁士,有一个叫哥尼斯堡的城市.城中有一条河,河中有两个小岛,河上架有七座桥,把小岛和两岸都连结起来.

  (2) 提出问题:

  人们常常从桥上走过,于是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想法:能不能一次走遍七座桥,而在每座桥上只经过一次呢?

  尽管人人绞尽脑汁,谁也找不出一条这样的路线来.

  (3) 建立数学模型:

  1736年,这事传到了瑞士大数学家欧拉的耳里,他立刻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动手研究起来.作为一个数学家,他的研究方法和一般人不同,他没有到桥上去走走,而是将具体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模型.

  欧拉用点代表两岸和小岛,用线代表桥,于是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能否一笔画出图中的网络图形,即”一笔画”问题,所谓” 一笔画”,通俗的说,就是笔不离开纸面,能不重复的画出网络图形中的每一条线.

  (4)得到数学结果:

  在”一笔画”问题中,如果一个点不是起点和终点,那么有一条走向它的线,就必须有另一条离开它的线.就是说,连结着点的线条数目是偶数,这种点成为偶点.如果连结一个点的数目是奇数,那么这种点成为奇点,显然奇点只能作为起点或终点.

  因此,能够一笔画出一个网络图形的条件,就是它要么没有奇点,要么最多只有两个奇点,(分别作为起点和终点).而图中所有的点均为奇点,且共有4个奇点,所有这些图形不能”一笔画”.

  (5) 回到实际问题:

  欧拉最后得出结论:找不出一条路线能不重复地走遍七座桥.

  课后小结

  总结:流程图可以简单明了地阐明各种复杂的问题,同时,在学习流程图的过程中,我更希望同学们可以以此为出发点,...

与高三数学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2《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

  高中数学选修1-2《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案

  教学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教学重点:了解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教学难点:了解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由例1知,预报变量(体重)的值受解释变量(身高)或随机误差的影响.

  2.为了刻画预报变量(体重)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与解释变量(身高)有关?在多大程度上与随机误差有关?我们引入了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1)总偏差平方和:所有单个样本值与样本均值差的平方和,即 .

  残差平方和:回归值与样本值差的平方和,即 .

  回归平方和:相应回归值与样本均值差的平方和,即 .

  (2)学习要领:①注意 、 、 的区别;②预报变量的变化程度可以分解为由解释变量引起的变化程度与残差变量的变化程度之和,即 ;③当总偏差平方和相对固定时,残差平方和越小,则回归平方和越大,此时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④对于多个不同的模型,我们还可以引入相关指数 来刻画回归的效果,它表示解释变量对预报变量变化的贡献率. 的值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也就是说模型拟合的效果越好.

  2. 教学例题:

  例2 关于 与 有如下数据:

  2   4   5   6   8

  30   40   60 50 70

  为了对 、 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现有以下两种线性模型: , ,试比较哪一个模型拟合的效果更好.

  分析:既可分别求出两种模型下的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也可分别求出两种模型下的相关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数学教案 | 高三数学教案 |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

...

与高三数学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案

  教学要求:通过探究“吸烟是否与患肺癌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并借助样本数据的列联表、柱形图和条形图展示在吸烟者中患肺癌的比例比不吸烟者中患肺癌的比例高,让学生亲身体验独立性检验的实施步骤与必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教学难点: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了解随机变量 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思想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1:

  例1 在某医院,因为患心脏病而住院的665名男性病人中,有214人秃顶;而另外772名不是因为患心脏病而住院的男性病人中有175名秃顶. 分别利用图形和独立性检验方法判断秃顶与患心脏病是否有关系?你所得的结论在什么范围内有效?

  ①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列联表,并分析列联表,引导学生得出“秃顶与患心脏病有关”的结论;

  第二步:教师演示三维柱形图和二维条形图,进一步向学生解释所得到的统计结果;

  第三步:由学生计算出 的值;

  第四步:解释结果的含义.

  ② 通过第2个问题,向学生强调“样本只能代表相应总体”,这里的数据来自于医院的住院病人,因此题目中的结论能够很好地适用于住院的病人群体,而把这个结论推广到其他群体则可能会出现错误,除非有其它的证据表明可以进行这种推广.

  2. 教学例2:

  例2 为考察高中生的性别与是否喜欢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某城市的某校高中生中随机抽取300名学生,得到如下列联表:

  喜欢数学课程不喜欢数学课程总计

  男3785122

  女35143178

  总计72228300

  由表中数据计算得到 的观察值 . 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认为高中生的性别与是否数学课程之间有关系?为什么?

  (学生自练,教师总结)

  强调:①使得 成立的前提是假设“性别与是否喜欢数学课程之间没有关系”.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上面的概率估计式就不一定正确;

  ②结论有95%的把握认为“性别与喜欢数学课程之间有关系”的含义;

  ③在熟练掌握了两个分类变量的独立性检验方法之后,可直接计算 的值解决实际问题,而没有必要画相应的图形,但是图形的直观性也不可忽视.

  不健康健康总计

  不优秀41626667

  优秀37296333

  三、课时小结:独立性检验的方法、原理、步骤

  四、巩固练习:

  某市为调查全市高中生学习状况是否对生理健康有影响,随机进行调查并得到如下的列联表:请问有多大把握认为“高中生学习状况与生理健康有关”?

  五、课外作业 课时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与高三数学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2《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教案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2《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教案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学习目标

  1. 能利用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2. 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3. 体会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归纳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合情推理的结论 .

  复习2:演绎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演绎推理的结论 .

  复习3:归纳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合情推理的结论 .

  复习4:演绎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演绎推理的结论 .

  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

  例1 观察(1)(2)

  由以上两式成立,推广到一般结论,写出你的推论.

  变式:已知:

  通过观察上述两等式的规律,请你写出一般性的命题,并给出的证明.

  例2 在 中,若 ,则 ,则在立体几何中,给出四面体性质的猜想.

  变式:命题“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等于常数,”对正四面体是否有类似的结论?

  例3:已知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d ,前n项和为 ,有如下性质:

  (1) ,

  (2)若 ,

  则 ,

  类比上述性质,在等比数列 中,写出类似的性质.

  例4 判断下面的推理是否正确,并用符号表示其中蕴含的推理规则:已知 是5的倍数,可知或者m+1是5的倍数,或者5m+1是5的倍数;因为5m+1不是5的倍数,所以m+1是5的倍数。

  ※ 动手试试

  练1.若数列 的通项公式 ,记 ,试通过计算 的值,推测出

  练2.代数中有乘法公式.:

  再以乘法运算继续求:

  …………

  观察上述结果,你能做出什么猜想?

  练3. 若三角形内切圆半径为r,三边长为a,b,c,则三角形的面积 ,根据类比思想,若四面体内切球半径为R,四个面的面积为 ,则四面体的体积V= .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合情推理 ;结论不一定正确.

  2. 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前提和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一定正确.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 由数列 ,猜想该数列的第n项可能是( ).

  A. B. C. D.

  2.下面四个在平面内成立的结论

  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②一条直线如果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则必与另一条相交

  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

与高三数学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教案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及特点.2.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及特点.

  自主梳理

  1.直接证明

  (1)综合法

  ①定义: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________,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________,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②框图表示:P⇒Q1→Q1⇒Q2→Q2⇒Q3→…→Qn⇒Q(其中P表示已知条件,Q表示要证的结论).

  (2)分析法

  ①定义:从________________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__________,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②框图表示:Q⇐P1→P1⇐P2→P2⇐P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2.间接证明

  反证法:假设原命题__________(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________,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自我检测

  1.分析法是从要证的结论出发,寻求使它成立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2.(2011•揭阳模拟)用反证法证明“如果a>b,那么3a>3b”的假设内容应是(  )

  A.3a=3b B.3a<3b

  C.3a=3b且3a<3b D.3a=3b或3a<3b

  3.设a、b、c是互不相等的正数,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

  A.|a-c|≤|a-b|+|c-b|

  B.a2+1a2≥a+1a

  C.a+3-a+1

  D.|a-b|+1a-b≥2

  4.(2010•广东)在集合{a,b,c,d}上定义两种运算⊕和⊗如下:

  那么d⊗(a⊕c)等于(  )

  A.a B.b C.c D.d

  5.(2011•东北三省四市联考)设x、y、z∈R+,a=x+1y,b=y+1z,c=z+1x,则a、b、c三数(  )

  A.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 B.都小于2

  C.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 D.都大于2

  探究点一 综合法

  例1  已知a,b,c都是实数,求证:a2+b2+c2≥13(a+b+c)2≥ab+bc+ca.

  变式迁移1 设a,b,c>0,证明:<...

与高三数学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1《导数的计算》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教案 导数的计算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1《导数的计算》教案

  【学习要求】1.能根据定义求函数y=c,y=x,y=x2,y=1x的导数.

  2.能利用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求简单函数的导数.

  【学法指导】1.利用导数的定义推导简单函数的导数公 式,类推 一般多项式函数的导数公式,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通过定义求导数的过程,培 养归纳、探求规律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2.本节公式是下面几节课的基础,记准公式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记公式时,要注意观察公式之间的联系,如公式6是公式5的特例,公式8是公式7的特例.公式5与公式7中ln a的位置的不同等.

  1.几个常用函数的导数

  原函数 导函数

  f(x)=c f ′(x)=

  f(x)=x f′(x)=

  f(x)=x2 f′(x)=

  f(x)=1x

  f′(x)=

  f(x)=x

  f′(x)=

  2.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原函数 导函数

  f(x)=c f′(x)=

  f(x)=xα(α∈Q*) f′(x)=

  f(x)=sin x f′(x)=

  f(x)=cos x f′(x)=

  f(x)=ax f′(x)= (a>0)

  f(x)=ex f′ (x)=

  f(x)=logax

  f′(x)= (a>0且a≠1)

  f(x)=ln x f′(x)=

  探究点一 几个常用函数的导数

  问题1 怎样 利用定义求函数y=f(x)的导数?

  问题2 利用 定义求下列常用函数的导数:(1)y=c (2)y=x (3)y=x2 (4)y=1x (5)y=x

  问题3 导数的几何意义是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1)函数y =f(x)=c(常数)的导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函数y=f(x)=x的导数的物理意义呢?

  问题4 画出函数y=1x的图象.根据图象,描述它的变化情况,并求出曲线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

  探究点二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问题1 利用导数的定义可以求函数的导函数,但运算比较繁杂,有些函数式子在中学阶段无法变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2 你能发现8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之间的联系吗?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y=sinπ3;(2)y=5x;(3)y=1x3;(4)y=4x3; (5)y =log3x.

  跟踪1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y=x8;(2)y=(12)x;(3)y=xx;(4)y=

...

与高三数学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1《变化率与导数》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教案 变化率与导数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1《变化率与导数》教案【一】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选自课标实验教材人教A版,是导数的起始课,主要内容有变化率问题和导数的概念。

  导数是微积分中的核心概念,它有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和广泛的应用。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导数的有关知识,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感受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微积分的文化价值。

  大纲教材中导数概念学习的起点是极限,这种建立概念的方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但学生很难理解极限的形式化定义,因此也影响了对导数本质理解。

  课标教材则不介绍极限的形式化定义及相关知识,而是通过列表计算、直观地把握函数变化趋势(蕴涵着极限的描述性定义),这种直观形象的方法中蕴含了逼近的思想,这样定义导数的优点是:

  1.使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导数本质的理解上;

  2.学生对逼近思想有了丰富的直观基础和一定的理解,有利于在大学的初级阶段学习严格的极限定义.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运用逼近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探索理解导数的思想及内涵。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分析实例,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

  2.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逼近的思想方法; 3.经历从生活中的变化率问题抽象概括出平均变化率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吹气球是很多人具有的生活经验,运动速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理知识,但是如何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共同的数学问题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之一。对于吹气球问题要用函数的观点分析变化过程中的自变量和函数值,自然地引导学生建立半径r关于体积V的函数关系式;在吹气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或者想象,并把实际操作转化为相应的数学语言,比如当吹入差不多大小相同的一口气时,是指气球的体积的增量相同等。

  2.对于利用平均速度解决瞬时速度的问题还是第一次,很难做到一次到位,因此,“从平均变化率向瞬时变化率的过渡”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这个问题所涉及到的“逼近”思想,学生虽然在数学1“二分法”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没有经过反复练习,运用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逼近”思想的渗透、“逼近”方法的应用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气球平均变化率问题和“逼近”的思想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教学中适时地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1.通过将计算结果实物投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保持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2.通过几何画板演示,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直观,生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介绍:微积分的创立是数学发展的里程碑,它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开创了向近代数学过渡的新时期,为研究...

与高三数学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推荐更多